摘 要: 市場經濟條件下,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的雙重制約, 學校不僅有管理問題,還有經營問題。隨著經營理念的確立,特別是教育市場的不斷成熟, 在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的外延發展的同時,更要注意以文化為導向的內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 教育與企業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高職院校要實施教育創新,把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學校, 積極引入企業經營理念與機制,營造職業教育環境,進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這是全方位 、深層次推進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鍛造學院可持續競爭力的源泉。
關鍵詞:企業文化 高職院校 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139-02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
何謂“企業文化”?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而言,猶如水和空氣之對于自然,水溶解萬物,并融于萬物之中。企 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哲學,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 并信守的帶有企業特點的使命、精神、價值觀和管理制度的總和。企業文化凝聚和煥發企業 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全體員工和管理者的認同與維護,載荷于員工之中。
企業文化是一種精神。當今社會,企業如林;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說:“只有當你被追逐的時候你才最迅速。”作家馮驥才說:“人生最強勁的力量都是你的 對手給你的,對手多強,你有多強。”競爭是一座熔爐,能煉出企業內在的深度文化,能發 掘和激活企業的潛質和功能。企業唯一持久的競爭力就是比對手學得更好、更多、更快速, 思考得更全、更深、更長遠。
企業文化是一種智慧。商界有言:管理百萬財富需要的是精明,管理千萬財富需要的是 聰明,管理億萬財富需要的是英明。這是智慧的三種境界。精明是鼠的眼,能察明眼前的食 物;聰明是虎的眼,能察覺近處的獵物;英明是鷹的眼,能洞察遠方的風物。有文化自覺的 企業,才能既有鼠的眼,又有虎的眼,更有鷹的眼,腳踏實地而又登高望遠,保持清醒不斷 爭得主動。
企業文化是一種境界。一個人如能包容春夏秋冬不同的氣候,那么四季的美景自然都在 心中。靠文化凝聚和維系的企業,能夠在得意之時不忘形,在失意之時不矢志,于寧靜中品 位,于喧囂中守候,一步步到達既定的目標。
當我們在學院環境下討論企業文化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學院管理的創新。江澤民同志在 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從五個方面談到如何進行教育創新,其中專門指出要“借鑒世 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應用現代管理思想來促進 學校管理的創新和形成教育服務的理念,就是一種嘗試。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1972 年出版的名著《學會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種實驗表明:許多工業體系中的新管理程序 ,都可以實際應用于教育,不僅在全國范圍可以這樣做(如監督整個教育體系運行的方式) ,而且在一個教育機構內部也可以這樣做。”
二、創新學院的管理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境界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的雙重制約, 學校不僅有管理問題,還有經營問題。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主體對學校組織的辦學資源進行 有效整合,以達到組織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具有創造性的動態活動。學校經營就是學校組織從 自身行為特征出發,以提高學校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為根本目的,以學校資源多層次優化配 置、整合為基本途徑,所實施的學校經營環境分析、學校經營思想的確立、學校經營目標確 定、學校經營策略的選擇以及學校經營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劃、營謀活動。學校不但可以 經營,也應該經營。從管理到經營的轉變是重新構建我國學校管理理論,引導學校從傳統的 行政管理模式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學校經營模式轉變的根本。
學校經營究竟應該包含哪些主題,這是需要我們去認真、細致、深入且持久地予以探索 的。美國約翰.雷等人合著的《學校經營管理:一種規劃地趨向》主要是從狹義地角度來理 解學校經營的,而我國臺灣學者蔡培村主編地《學校經營于管理》則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 學校經營的。不論是狹義還是廣義,歸結到一點,那就是將企業管理的思想運用到學校管理 中。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2004年新設置了一個“學校領導與管理MBA”(MBA in School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專業,其名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樣一種趨勢。
教育競爭、教育市場、教育經營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動態的時代對教育新的訴求,也是 懂得教育價值的“經營者”個性思想靈動的契機。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性 調整,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文化戰略昭示下,創新學校經營的意識正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境 界。
三、學校文化是學校經營的靈魂
隨著經營理念的確立,特別是教育市場的不斷成熟,在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的外延發展的 同時,更要注意以文化為導向的內涵發展。因為優秀的學校文化能夠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校 環境,有利于對內形成凝聚力,對外增強競爭力,是持久競爭優勢的來源,是學校發展的內 在驅動力。所以,以市場為導向的外延發展是間斷的、局部的、淺表的,而以文化為導向的 內涵發展是延續的、整體的、深遠的。
在20世紀70年代,任何一位公司總裁在公司內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指揮者、決策者。 然而到 了20世紀90年代,由哈佛商學院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卻表明,那些業績最好的領導者,他們把自己 首先看作是某種特定文化的塑造者和傳播者。他們認為優秀的企業文化是自己公司領先于競 爭對手的一種獨一無二的關鍵性力量。
西北航空公司前任首席執行官哈伯說,“文化無處不在,你的一切,競爭對手明天就可 以模仿,但他們不能模仿你的文化!”所以,學校文化的建立過程就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 成過程。文化的丟失是生存權的丟失,文化決定著一個組織的發展速度與狀態,有什么樣的 文化,便有什么樣的發展興衰狀況。因此在一定條件下,文化具有“決定一切”的作用。文 化是學校經營的靈魂!
四、融入企業文化,從觀念和機制上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學校管理創新
高職院校是為生產、建設、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高職學生 不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非智力素質,如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如果 缺乏與企業文化有效銜接的實踐教學,就難以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因此,將企業文化 融入高職院校教學實踐是高職院校辦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將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教學實 踐有效銜接,才有利于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出質量過硬,受企業歡迎的畢業生。
1.融入企業文化,推進產學研結合。在產學研結合中,學校面臨的阻力是多方面的,其中學校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源于學 校自身。除了學校對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之外,在與企業打交道時,學 校的一些觀念、思路、做法與企業還是存有一定偏差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把優秀的企業 文化融入學校,汲取企業文化的精華,積極接軌企業,引入企業經營理念與機制,把學校經 營好。
(1)把學校經營好,是學校發展的客觀需要。高職院校作為激烈競爭的職業教育市場的 參與者,被時代賦予了濃烈而鮮明的經營和競爭色彩,學校需要不斷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 謀求生存發展,實現資本增值。融入企業文化,引入企業的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 、品牌意識、工作效率、用人機制等,轉變辦學觀念,健全學校的經營管理機制,提升學校 的服務意識與競爭實力,只有這樣,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偏差才會一步步縮小,進而從觀念與 機制上深層次推進產學研結合。
(2)要科學選取優秀企業文化。在學校選取優秀企業文化過程中,具體選取什么樣的企 業,選取什么樣的企業文化,要考慮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需求。比如,選用海爾的企業文 化來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真誠到永遠”,道出了海爾文化精髓。海爾文化以觀念創新為 先導、以戰略創新為基礎、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伴 隨著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海爾文化是海爾發展的不竭動 力。如果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服務意識的培養,不妨選用中國電信的企業文化。中國電信的服 務理念是“用戶至上,用心服務”,服務是電信企業的基本特征,是電信企業的永恒主題。 服務理念是中國電信在為客戶及社會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遵循的基本價值導向。
(3)學校要把企業文化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開設新專業進行市場調查時,就要關 注、汲取優秀的企業文化,并將企業文化的精髓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要開設 相關企業文化的課程或講座,向學生傳授中外優秀企業文化。在教學管理上,可以借鑒企業 的一些管理方法。如對學生進行出勤考核,可以模仿企業對員工的管理手段,這樣做易于為 學生所接受,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效率意識;在學生學業成績考核上可引入企業 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進行激勵和懲處。在學生日常管理中,引入企業團隊精神加強班級管 理;若舉辦集體活動,可以按照項目管理方式進行。還要引入企業員工的培訓方式,加強對 學生的就業指導,調整學生的擇業心態,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意識與能力。
2.借助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當前,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劇擴大。但是,與這種高需求所預期的高就業并 不完全一致,高職生的一次就業率仍然偏低,這已成為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所面臨 的最突出問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有些高職學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
在現有條件下,將全部學生送到企業長期進行頂崗學習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取的,因 為這樣會淡化、弱化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要借助于融入優秀企業文化,深化產學結合的內 涵,在校內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濃郁的職業教育氛圍中更直觀、更有效地接 受職業教育,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樹立正確的擇業思想,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 素質,這也就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將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真正落到實處。
建立“實訓基地”是校企實現無界化合作,較好地將企業文化融入學校的一種教學模式 。“實訓基地”不僅是一種實踐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將現實中企業的工作流程 和企業文化引入到實際教學之中,并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一個更有效的職業教育 環境。在“實訓基地”里,學生學習的場所大多與實際的企業工作環境相同,甚至設備都與 企業一樣。更為重要的是“實訓基地”還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學校、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之中,傳遞企業的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團隊精神等,對學生實施有效的職業教 育和規范管理。
“實訓基地”不僅讓學生受到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教育氛圍的熏陶,還不斷提升教師的 職業素養,提高教師自身理論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
3.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培養執行型人才。高職教育是直接為企業第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就顯得 十分重要和緊迫。職業素養體現在一個人工作習慣、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待人接物等很多 方面,單純依靠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是不夠的。現代企業文化十分注重員工職業道德教育, 強調責任意識、敬業精神、紀律觀念和人生理想等,要多讓學生接受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 逐步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優秀的執行型人才。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要引導學生樹立平等的職業觀念,正確認識客觀存在 的職業差異現象。不管自己的具體職業如何,只要能夠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做出相應的貢獻, 都會受到社會的尊敬。高職學生應以發展的眼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今后做好本職工作奠 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2)鍛煉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不少學生被父母視為“掌 上明珠”,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勞等方面明顯不足,缺乏在逆境中承受壓力的能力。 就業時,不少學生只盯著待遇高、條件好的大城市、大企業,不愿意下基層;干工作講條件 、圖實惠,不講求實干和奉獻精神。因此,要讓學生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真實地了解企業 運作過程,提高逆商(AQ),培養不畏艱難、永不言敗的堅強意志。
(3)培養學生具有嚴格的紀律觀念。現代企業生產組織嚴密,講求執行力,沒有嚴格的 職業紀律就無法實現正常的生產。因此,每個勞動者都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紀律素養,這是 現代企業的基本要求。職業紀律反映著社會生產和職業活動的客觀要求,并以規章制度等形 式確定下來,成為人們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準則。盡管每個人的職業崗位不同,但其基本 原則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從業人員忠于職守、誠實守信、執行力強。
(4)強化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包括,勤業:對企業敬業——培養對結 果負責的精神;精業:對職業敬業——專注于你的專業領域;愛業:對團隊敬業——追求效 率,營造團隊高昂士氣;樂業:對個人敬業——敬業精神的自我訓練等。現代企業用人不僅 注重能力,更要看其是否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個人對社會責任心的體現,是一個人事 業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讓學生多受先進企業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業員工的精神面貌,培 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使之從內心產生一種從事本專業的自豪感,把職業當成自己 的事業而不僅是謀生的手段,從而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成為企業和社會的有用之 才。
參考文獻:
1.趙建中.學校經營.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德.企業文化建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劉曉明,楊如順.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模式選擇[J].職教論壇,2003(14 )
4.肖金學.中國電信企業文化思考[J].信息網絡,2003(10)
5.黃建國.文化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力[J].新湘評論,2007(8)
(作者系湖南大學博士研究生、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湖南長沙 410015)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