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比較德國工商類職業教育與我國工商類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來尋找 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工商類 職業教育 課程設置 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145-02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一直以來是職業教育領域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近一個階段, 國家對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政策導向,使得從事職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加希望在這個 方面能有所突破。因工作的原因,筆者近幾年來一直在做商貿類專業的專業建設、專業課程 設置等工作。同濟大學職業教育學院的專家、教授對德國職業教育 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體會,筆者在同濟大學培訓期間與各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職 業院校的教師進 行了充分、廣泛的交流。通過比較中、德兩國對商務人員職業培訓(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 的異同,從一個側面找出我們與德國在此方面的差距,同時也希望能尋求到職業教育在課程 設置改革方面的出路。
商業流通類的職業教育有別于技工類的職業教育。在崗位群的界定、技能水平的評價、 培養方向的明確性等方面都千差萬別,很難量化;在知識的遷移、組合過程中,由于課程設 置的不同而又會出現不同的技能結果。所以,課程設置、課程改革一直都是商貿流通類 職業學校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是沿用學歷教育的學科體制,而在職 業教育發展的今天更強 調的是技能的培養。如何通過課程設置的改革打破這種學歷教育的體制,突出職業教育的特 點也是大家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們將德國雙元制職業學校培訓工業企業商務人員的課程計劃,與我國教育部頒發的與 其 相近的中等職業學校商品經營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中的專業課設置進行比較(詳見附表1.2) ,會得出以下結論:
一、 德國的課程設置注重的是具體的過程,我國的課程設置注重的是系統性
德國的課程設置是以工作程序(操作過程)為依據進行設置。例如附表1中可以看到的 《掌握工業企業中市場導向的業務流程》、《分析并評價價值產生的過程》、《計劃、操控 并檢驗業務績效過程》、《計劃、操控并檢驗采購過程》、《計劃、操控和檢驗營銷過程》 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以學習完成某一項工作為目標。而我國的課程設置(見附表2)就明 顯帶有學歷教育的色彩。盡管這與以前的課程設置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仍可看到它受 著系統、全面等條條框框的制約。
二、從課程包含的知識面來分析,給人初步的印象是非常近似,但實質上傳授的內容有著本質的區別
比較了兩國的課程設置之后,從課程涵蓋的范圍來看,兩國的商務類專業的課程都離不 開財會、營銷等知識,給人的感覺只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但深入研究之后就會發現,兩者 傳授的內容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市場營銷知識課程,我國的教學大綱是這樣描述的:
市場營銷知識(72學時) 講授有關市場營銷、消費者需求、市場細分及目標市場策略、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等基礎知 識,使學生掌握企業營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而德國的教學大綱是如此描述的: 計劃、實施和控制銷售過程:以營銷為主要業務流程-定價、產品政策、溝通政策、分銷政策;供貨的確定-品類政策、資金服務;爭取客戶;簽定合約;產品的銷售-銷售物流、電子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客戶定單的處理及糾紛;客戶服務和客戶管理;銷售審計;外語溝通;項目的計劃、組織和記錄。
同樣的課時量我國的教學大綱還是知識傳授為主,而德國的教學大綱包括的內容更廣泛,學 習的任務更具體、明確,更突出技能的培養。
三、課程的設置依據有所不同
我國的課程設置是以技能或某一類知識進行劃分,課程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希望通過 知識的或技能的疊加完成商務技能的培訓,見附表2。而德國的課程設置是以商務過程或需 要完成的任務作為主線進行劃分。課程之間的關系是樹狀結構。各種課程的比重不同,夠用 為度。例如,在德國的課程設置中是這樣描述的:掌握工業企業中市場導向的業務流程:企業文化和戰略;價值鏈——成本和效用導向;商務流程導向的起因:買方市場、全球化;商務流程的要素:信息、組織和功能角度;審查的任務內容;信息資源的建立、及其信息技術的結構;會計的任務;團隊開發;展示的基本原則;溝通規則。

掌握并記錄價值鏈:財務的任務和組織;盤存、資產清單、年度報表;資產負債和贏利過程(折舊);增值稅;資產變化、盤存差別;結束賬戶;賬戶法律法規。
計劃、控制和檢驗采購過程:采購策略-影響因素;采購計劃-時間/數量計劃、成本/數量計劃;原材料采購-成本、質量、環保、市場開發;供貨商選擇-采購渠道分析、報價比較、供貨商資質分析、資金;簽定合同;完成訂購;實時現狀計劃和實施;采購審計;談判技巧;外語溝通。
四、比較后得到的啟示
啟示一:德國的課程設置對教學更具有指導性。
德國的課程設置所包含的內容都是非常具體的技能。例如:
了解人事政策課程包括: 人員現狀和需求分析; 人員招聘、遴選-(工人參與私人企業管理的)企業法規; 人員的使用-委任; 人員管理和發展-溝通規則、沖突處理、論述和表達; 人員薪酬-工資外支出; 人員的辭退-辭退保護; 人員審計; 任課教師很清楚自己要講授的內容。
啟示二: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容易。
德國的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夠用為度。例如:
了解培訓和職業課程,它包括的內容: 職業的活動領域、前景; 企業培訓師的作用; 職業教育法; 企業培訓條例和培訓合同; 青少年勞動保護; 青少年和學徒代表機構; 責任、資本金投入、業務領導; 局域網、互聯網; 學習策略、勞動技巧; 主持和展示技巧; 溝通規則。
這里包括了職業需要的社會學的方法論、法律、計算機、語言等課程。
啟示三:德國職業教育商務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計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1)認識企業這一環節要加強。我們的教學計劃中也有認識實習或叫企業見習,但是大 多都是走馬觀花,認識膚淺,有時甚至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見習企業的環境、工作條件、 了解不夠深入等都會造成學生對所學專業的錯誤認識)。而德國的認識企業就是到他將來的 就業單位去,可以長時間、全方位了解企業狀況,了解職業崗位需求,有的放矢的進行專業 學習。
(2)教學內容要以通用、具體為原則。既可以解決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又 能使其馬上可以學以致用。例如法律、財務方面的教學可以借鑒德國的教學計劃。
啟示四:按照德國的教育模式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的課程設置與德國的課程設置實際上走的是兩個方向,我們現在的大專業小方向的 專業設置模式,實質上更多的是迫于招生的壓力;而德國的專業設置是基于實際崗位的需要 。如果我們按照德國商務類課程的教學計劃進行職業教育,需要滿足如下前提條件:
(1)工學結合或企業與學校訂單式培養的辦學模式得到普及。這是雙元制的前提。雖然國 家在大力倡導工學結合,但需要相應的法律作保障。
(2)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要提高,師資結構要調整。現有的職業教育師資絕大部分是從學歷 教育中培養出來后再去從事職業教育,缺乏企業的實踐經驗。這樣的結果就是,即使有了很 好的教學計劃或課程內容也很難得到現有教師的認同及貫徹執行。
以上是筆者不成熟的一些思考,希望寫出來得到大家的重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與 各位職業教育界同仁共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