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我國的流通業的市場結構及企業行為進行研究,以促進我國流通業健康的 發展,提高我國流通業的規模水平以及實現流通業市場結構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流通業 市場結構 集中度 企業行為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202-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戰略地位的認識不斷提高,流通 產業作為聯系生產與消費的中樞產業也已經成為利潤額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但在快速發展 的過程中在市場結構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我國流通業的市場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業市場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分散和集中并存,但分散化占主導 地位。即大企業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小企業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由此形成的流通市場結構是 寥寥無幾的有競爭力的大企業以及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低水平競爭的局面。目前,我國流通 業的市場結構主要表現為:低集中度、低壁壘、規模小。
從1998年到2003年,我國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年平均增長達到8.5%,而市場集中度一直在 10%以下??梢姡覈魍óa業的市場集中度與流通產業的發展是不協調的。
2.流通業的進入壁壘偏低。進入壁壘主要包括規模經濟壁壘、成本費用壁壘和差異化 壁壘。由于流通業自身的特點,在加上我國流通業的特殊性,使得我國流通業的進入壁壘較 低。第一,與工業企業相比,流通企業開辦容易,只要達到基本的條件要求,選址合理、定 位恰當,就能在市場上找到生存空間。由此可見,流通產業的規模經濟壁壘并不顯著。第二 ,成本費用壁壘也較低。傳統的觀念認為流通業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新企業開辦時購進設 備、引進技術、尋求供應商、培訓人員等費用均不高,使得潛在進入者不需要花很大力氣便 可進入。但是,隨著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如POS、EDI、EOS、EFT、VAN等技術的應用,技術 在流通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技術壁壘也日漸清晰,但問題是在我國,流通企業技術 普遍偏低,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差。第三,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產品供應豐富,流通企業一 般都能采購到同行都經銷的產品;上文曾提到流通產業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也相對容 易模仿,這些就造成了流通產業差異化壁壘低的結果。
3.規模普遍偏小,缺乏規模經濟效應。2005年評出的世界財富500強中最小的零售商為 瑞士的Federation of Migros Cooperatives (FMC), 其2004年銷售額為163.38億美元,而 我國規模最大的流通企業上海百聯集團2004年零售部分銷售額為676.27億元人民幣(約合81 .71億美元),僅是FMC銷售額的50.01%。我國現有的連鎖商業企業平均每家擁有的店鋪數為 17個,與擁有4688家分店的沃爾瑪、10400家分店的家樂福、26000多家分店的伊藤洋華堂等 國際大型零售企業相比,差之甚遠。
表2通過比較2004年我國前10家連鎖企業和世界前10家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從一個側面 顯示了我國流通企業現有的格局是缺乏規模經濟效應的。
二、企業的市場行為
企業的市場行為是企業在既定的市場結構的具體形態下為贏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更大 利潤而采取的行為。企業的市場行為受市場結構的狀況和特點所制約。在低集中度、低壁壘 、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的市場結構下,我國流通企業最突出的市場行為就是低水平無序競爭: 盡管許多企業利潤率很低,但生產要素和企業卻不能順利地從這個行業中退出。
在流通組織中,退出的經濟壁壘是導致這一現像的原因之一。中小流通企業數目多,提 供的產品具有同質性,容易出現低水平無序競爭;而庫存商品折價銷售或轉讓、合同違約賠 償、人員遣散費用以及租金等方面帶來的損失對中小企業來說就構成了較高的退出壁壘。大 型流通企業集團盡管能提供有差異性的產品,但由于初始投資大、沉淀成本高,退出困難, 同樣也會出現低水平無序競爭的情況。
另外,政府行為作為退出障礙也會導致低水平無序競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稅收、投資 、銀行信貸優惠等措施來支持處于競爭劣勢和虧損的企業在競爭中存活下來。在進入壁壘低 ,流通企業大量進入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行為作為退出障礙使企業不能正常退出,造成行業 內供給能力過剩。當消費需求不足、商品銷售增長不快時,各流通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 會采取各種手段吸引顧客,形成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導致整個行業的效益滑坡。
綜上所述,我國流通業低集中度、低壁壘、規模小的市場結構,必然會形成低水平無序 競爭,導致我國流通業的經濟效益低下。
三、我國流通業的發展對策建議
較低的流通產業集中度在使我國國內流通企業績效較低的同時,也使得流通產業在面對 國外企業競爭時顯得乏力。當然,形成這種局面不僅是產業集中度不高所致,但是毫無疑問 ,提高產業集中度以提高競爭能力獲得更好的市場績效,是擺在我國流通產業面前的必然選 擇。
(一)國家應制定合理的流通產業政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大公司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這正是發達國家在反壟斷政策 上從嚴到寬轉變的直接原因。就流通業而言,我國目前的主要問題就是市場集中度過低,企 業規模過小,無力參與高層次競爭。因此,流通產業組織政策應側重于鼓勵、支持企業的一 體化、多角化、兼并、結盟,鼓勵企業在更高層次、更大規模乃至全球范圍內參與競爭。具 體來說:
1.鼓勵流通企業并購、聯合。鼓勵流通企業并購、聯合政策適合我國流通業現狀,它 不僅可以提高我國流通業的規模,適應內外貿一體化的必然趨勢,而且能夠解決產業內低效 率競爭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流通產業政策。當時日本正處于 從貿易保護體制向自由貿易體制過渡時期,企業規模同樣普遍偏小,不能有效地利用規模經 濟,因而其產品成本高于當時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為數眾多的小規模企業間存在低效 率競爭,也影響了技術進步和經營水平的提高。日本政府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利狀況, 積極推行了企業兼并、聯合政策以實現企業集中化,最終建立了具備規模經濟效應的流通 產業體系。在實施這一政策時,需要注意的是推動流通企業并購、聯合應以經濟手段為主, 通過經濟杠桿的作用達到目的,而不能采用行政手段扶持甚至直接干預的做法。
2.發展大企業集團。從政府層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以流通的國際化帶動生產的國際化。 美國2000年零售業100強實現銷售額11000億美元,占全美銷售總額的1/3強,其中沃爾 瑪在2005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為2879.89億美元,占了美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20%,名列世界第 一,另外擁有連鎖店約3500個,其他國家擁有1100個,全球雇員1200多萬人,是一個名副其 實的跨國性企業。
(二)組建戰略聯盟,增強流通企業間的協作能力
近年來,企業戰略聯盟在我國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它作為一種新型企業組織形式具有以 下作用:有利于發展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通過形成企業聯盟,可以有效地促進 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有利于抑制分散競爭,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有利于 彌補企業兼并方式的不足。因此,組建企業戰略聯盟,對于優化我國流通業組織結構具有重 要意義。
對于流通企業來說,組建戰略聯盟尤其要注意與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盟。首先,零售商與 生產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雙贏的戰略聯盟是市場環境的客觀要求。近年來,大規模連鎖零售企 業的大量涌現,尤其是專業連鎖企業的出現以及在渠道上表現的控制力,使得生產企業可選 擇的銷售渠道越來越少;對零售商來說,大批量采購增加了對某些擁有強勢品牌的生產商的 依賴。因此,無論是零售商還是生產商,單一的競爭戰略都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建立戰略聯 盟才是保證企業長期利潤穩定的有效手段。另外,在知識經濟為主導的信息時代,POS系統 、局域網、衛星通訊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為零售商和生產商建立戰略聯 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其次,在具體實踐中,要使這種合作雙贏的伙伴關系真正發揮 作用,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因為這種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這就意 味著合作雙方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最后,無論是理論上或實踐上,合作雙贏的戰略 聯盟都是零售商和生產商的最佳戰略選擇。在未來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建立合作雙贏的戰略 聯盟無疑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周曉東,文啟湘.中國流通產業過度競爭的原因及對策[J].祝合良主編.流通產業理論與 實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馬龍龍.流通產業組織[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郭冬樂.內外貿一體化:流通組織形式與政策研究[J].宋則,郭冬樂,荊林波主編.中國 流通理論前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責編:賈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