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采用12家國內主要商業銀行2000年—2005年之間的混合數據,實證分析了非利 息收入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 比重太小,所以非利息收入對銀行資產和資本盈利能力的影響尚不明顯;但是,由于非利息 收入所承擔的費用成本過高,使得非利息收入對銀行的當期利潤產生了顯著的負向影響。
關鍵詞:商業銀行 非利息收入 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240-02
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995年至2000年為存款導向階段,發展 中間業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客戶關系,穩定和增加存款,相應地,中間業務創新主要集 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貸款等業務領域;2000年以后,逐步過渡到收入導向階段,以防范風險 、增加收入為主要目的,與此相適應,代理保險、投資銀行、資產托管等高收益中間業務成 為創新的重點。短短數年間,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已成為各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和創新的重 要領域,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5%左右上升到了目前的10%以上。管 理 者和學者普遍認為,大力發展基本不承擔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中間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經 營轉型的戰略選擇;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不僅提高了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多元化程度,而且將 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所實現的非利息收入,是否真的為其帶來了效益?與利息收入相 比,非利息收入是否因其不需要相應增加資產和資本規模而提高了商業銀行資產和資本的盈 利能力?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進行以下研究:(1)對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衡量 標準進行界定;(2)實證檢驗非利息收入對ROA和ROE的影響;(3)比較研究利息收入和非 利息收入對利潤的影響;(3)深入分析單位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所承擔的營業費用;(4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提出管理建議。
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概念界定
在國際經典的商業銀行管理教材中,是這樣劃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利息收入包括: (1)銀行從事貸款、租賃業務獲得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2)投資利息收入,即銀行投 資于政府債券、其他機構債券、抵押擔保證券和其他證券獲得的利息收入;(3)金融企業 往來利息收入;(4)聯邦基金出售和反回購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包括:(1)信托收入 ,即銀行信托業務部門獲得的收入;(2)存款賬戶服務費,即銀行提供支票賬戶服務、出 租保險箱及其他服務收取的費用;(3)投資收益,即銀行通過交易賬戶在證券市場上獲得 的傭金收入和證券買賣凈損益;(4)其他非利息收入。如何區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國內各家銀行的做法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銀行把發放貸款、存放同業收取的利息歸入利息收 入,而將持有政府債券、機構債券等取得的利息歸入投資收益項目,有的銀行則將所持有的 政府債券孳生的利息記入了利息收入。
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損益表中,營業收入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業往來收入、投資收益、手續 費及傭金收入以及其他營業收入;營業支出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業往來支出、手續費及傭 金支出以及其他營業支出。從我國商業銀行公開的年度財務報表中,我們發現,投資收益的 余額一般較大,這是由于投資收益中包含了債券利息收入的緣故,而我國商業銀行嚴格意義 上 的投資收益實際很少。為了便于比較,本文參照國際大銀行的分類標準來界定利息收入和非 利 息收入的概念,將投資收益列入利息收入核算。即:利息收入=貸款利息收入+金融企業往來 收入+債券利息收入(投資收益);非利息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其他營業收入。
二、非利息收入和經營績效的衡量標準
關于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衡量,一般采用“非利息收入占比”指標,即非利息收入占營業 收入的比例。但有些文獻采用的營業收入=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有些文獻采用的營業收入 =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即凈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和。本文采用后者,即非 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關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的衡量,本文主要采用盈利性指標。盈利性指標是衡量銀行運用資 金賺取收益和控制成本費用支出的能力,除了直接反映銀行經營成果的利潤指標外,其核心 指標是資產收益率(ROA)和資本收益率(ROE)。
其中:ROA=凈利潤/平均資產;ROE=凈利潤/資本總額。
三、非利息收入和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隨著貸款和銀行其他生息資產競爭的加劇以及大量不良貸款的形成,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把 注意力轉移到了主要來自中間業務的非利息收入,大大增加了營業收入總額。因此,非利息 收入占比不僅反映了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能力,同時也反映出銀行的經營管理效率。由于非利 息收入來自于中間業務和其它表外經營性收入,獲得這類收入一般不需要相應增加資產 和資本規模,一般認為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會明顯增加銀行資產收益率(ROA)和資本收 益率(ROE)。然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所實現的非利息收入,是否真的為其帶來了效益 ?與利息收入相比,非利息收入是否因其不需要相應增加資產和資本規模而提高了商業銀行 資產和資本的盈利能力?為了檢驗非利息收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本文收集了 國內12家主要商業銀行2000-2005年的混合數據,對非利息收入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 回歸分析。回歸模型如下:
ROA=a+b*NIIR+ε(M1)
ROE=a+b*NIIR+ε(M2)
其中:NIIR表示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ROA表示資產收益率;ROE表示資本收益率; a、b為估計系數?;貧w結果見表1。

表1顯示:兩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關(D-W值大于1.5),但非利息收入占比對ROA和ROE的回 歸系數都不顯著(T值小于2)。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對銀行資產和資本盈利 能力的影響尚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現階段所實現的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太小。值 得注意的是模型的估計系數均為負值,即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反而降低了銀行資產和資本 的盈利能力。這說明非利息收入不僅未能給商業銀行帶來盈利,反而造成損失。
為了弄清非利息收入是如何影響銀行經營利潤的,我們先來看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支出-營業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
從商業銀行的利潤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銀行利潤的初始來源是營業收入和營業支出之差 ,其差額越大,初始獲利空間越大,承擔營業費用的能力越強。而非利息收入的提高直接增 加了營業收入,擴大了商業銀行的初始獲利空間,本應提高商業銀行的營業利潤,但是數據 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不僅未給商業銀行增加收益,反而損失了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因此我 們推測是單位非利息收入所承擔的營業費用太高,抵消了其所增加的營業收入產生的效益。 為了驗證我們的推測,同時消除利息收入中利息支出成本的影響,我們以凈利息收入和非利 息收入為自變量,以營業費用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
OS=a+b*NETII+C*NII+ε (M3)
其中,OS表示營業費用(operational spends);NETII表示凈利息收入(net interestsin come);NII表示非利息收入(non interests income);a、b、c為估計系數。
模型3的回歸結果見表2。

表2顯示: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F值=2343.643),誤差項不存在序列相關(DW值=1.70), 模型解釋能力也很強(調整R2=0.97),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估計系數都顯著為正(b =1.14,c=0.31;T值分別為6.127176和10.00705)。我們注意到,凈利息收入的估計系數為 0.31,非利息收入的估計系數為1.14,表明剔除利息成本以后,單位利息收入所承擔的營業 費用為0.31個單位,而單位非利息收入所承擔的營業費用為1.14個單位。實證表明,非利息 收入所承擔的營業費用的確是超過了其所帶來的收益,因此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實際減少了銀 行當期的凈利潤。
四、研究結論與管理啟示
本文對非利息收入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所 實現的非利息收入對銀行資產和資本的盈利能力的影響尚不明顯。一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現 階段實現的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太小;二是由于單位非利息收入所承擔的費用成本 過高,使得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不僅沒給商業銀行帶來收益,反而降低了銀行的當期利潤。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我們得到以下管理啟示:
1.當前,在國內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條件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已經受到了嚴峻挑戰,但 傳統的貸款利息收入在我國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中仍然占有絕大比重,以中間業務為代表的 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嚴重不足。因此適時加大發展中間業務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營業 收入中的比重,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轉型,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2.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普遍存在質量差、效益低等狀況,中間業務的發展與商 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宗旨相矛盾,同時制約了銀行業務創新品種的擴大和規模的增 加,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經營觀念的落后,仍然以經營傳統業務的觀念去經營 中間業務。比如以中間業務所能帶來的存、貸款市場份額的增加作為中間業務的績效評 價標準,而很少考慮業務成本的大小;另外銀行部門之間的不協調,也使得商業銀行中間業 務的經營造成了重復支出。
3.以上兩點分析表明,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現狀是:一方面比例太低,還需大力發展 ;另一方面成本太高,必須提高效益。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一定要在堅持效益原則的基礎上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參考文獻:
1.張曉艷.中外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分析與比較[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6(9)
2.唐雙寧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論壇[J].中國金融,2005
3.何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轉型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6(3)
4.郭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現狀及思考[J].財金貿易,2000(12)
5.李少鵬.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現狀透視[J].經濟論壇,2004(7)
6.彼得.S.羅斯.商業銀行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7.黃憲等.銀行管理學[M].武漢:武行大學出版社,2005
8.Robert De Yong.“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S.Commerci al Banks”[J].The Financial Review,2004,(39):101-127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