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僅可以 較好地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向現代化轉型,也是整體提高我國現代化水平和 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縣域經濟 資源稟賦 特色經濟 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265-03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對縣域 內的人口資源、自然資源、及現有社會資本存量等的數目和結構有一個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只有這樣,才能對將來的經濟發展做到心中有數。
一、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優先發展工業與第三產業
大幅度提高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并逐步實現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我 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結構性矛盾導致縣域經濟運行質量低下。工業方面,縣域 優勢行業和優勢產業不明顯,存在明顯的結構雷同、規模偏小現象。農業方面,傳統種養業 仍占相當大的比重,區域特色不明顯,農產品加工業落后。農業專業化分工水平低,農業產 業化鏈條不長。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從本 質上說,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工業化的過程,而在整個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始終是經濟 與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
發展第三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 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努力發展加 工制造業,特別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及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用產品制造業;必須圍繞居 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必須改造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諸 如技術推廣、銷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務業;必須把農村建設成為環境優雅、具有活力 的生活與生產之所;必須用縣域工業與第三產業帶動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充分發揮勞動、資 金、自然資源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的市場經濟體系。
二、發展縣域經濟的動力:縣域金融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體制性矛盾導致縣域經濟的發展后勁乏力,相對于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縣域經濟發展 的配套體制改革明顯滯后,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目前的金融體制、金融政策和金融環境 極不利于縣域經濟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基層銀行除負債業務發展有一定的自 主權外,其他業務權限一律上收,嚴厲的責任追究制使縣域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發展缺乏積極 性,加之以產權分散為特征的農業和中小企業大多不符合國有商業銀行嚴格的貸款發放條件 ,農村僅有的資金通過商業銀行上劃資金、郵政儲蓄等渠道被抽走,造成農村資金流向城市 ,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
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制度創新并加以鞏固的過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 鎮、民營企業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現在最為關鍵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是金融企業改革與縣 域金融體制創新。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有賴于開辟為中小企業及農戶資金融通的暢通渠道。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現有的金融體制很不利于中小企業與農戶的資金融通,從而使 他們的生產與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思維,沒有健康、活躍思維的經 濟體系是不會有多少活力的。建立有效、適合中小企業與農戶資本運營的金融體系是縣域經 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縣域經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并非需要多少大的動作,只要認真貫徹中 央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 決定》、《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等,縣域經濟的改革與 制度創新就會有正確的方向與充分的空間。只有這樣,縣域經濟改革與制度創新才會躍上新 的臺階,從而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只有不斷改革與制度創新,縣域經濟 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長效發展的動力。
三、發展縣域經濟的方向:發展地方特色經濟
特色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是以特色產品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特色資源為基礎 、以特色技術為主導
的一種經濟體系或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特色經濟是農民致富、財政增收 的重要捷徑。發展特色經濟既要求我們對傳統特色改造提升,又需要我們適應市場導向和人 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變化,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我國大部分 縣域都有自己特色的資源稟賦,這正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優勢。以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生產加工 為基礎,或以一種或幾種工業制成品生產為龍頭,或以旅游業為龍頭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 集中優勢力量做大做強。這樣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規模優勢。縣域經濟的發展一定要以自己 的資源稟賦作后盾,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這樣,才不至于出現各地經濟發展結構趨同,形 成毫無特色的經濟模式。有特色的龍頭產品或龍頭企業不是一兩年可以形成的,必須要有一 個較長時間的積累。發展特色經濟應該找出有利于自己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認真研究自己 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有一個較長的經濟發展計劃并且連續執行。
傳統發展戰略選擇的主要根據是比較優勢理論,以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作為基本的戰略 原則。縣域經濟最具比較優勢的無疑是資源,包括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而充足的勞動力資 源,以及獨特的文化歷史資源等。發展特色化的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中阻力最小的可行選擇 ,也是短期內最容易見成效的現實選擇。在構思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重視特色化的資 源工業與生態經濟之間的矛盾,切忌采取簡單的發展特色資源經濟的思維定勢,不僅需要深 思熟慮地統籌近期效益與長遠發展,更需要有遠見卓識的發展新思維。
四、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發展民營經濟
要把民營經濟作為發展縣域 經濟的重點,真正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平等、公平、穩定、有序的環境;要大力支持引 導民營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方向發展,使之逐步形成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要讓 民營經濟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預期。政府各部門也應該多為民營經濟服務。同時要大力扶持和 促進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逐步從家族經營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從分散 小規模經營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整體素質,努力營造有利于民 營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創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把發展民營 經濟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內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要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培養等各個方 面,為民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服務,為民營經濟松綁、放行,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 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
五、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改革現行行政管理體制與財稅體制
應盡快實行省與縣直接結算的財政管理體制。省級財政在體制補助、稅收 返還、轉移支付、財政結算、專項補助、資金調度等方面直管到縣,增強縣級財政調控能力 和發展的活力。同時在財政體制調整過程中,應根據事權和財權對等原則,明確各級政府的 事權,并落實與事權相適應的財政支出。加強監管和政務公開,增加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對 經濟薄弱縣,應繼續加大上級財政對基層的轉移支付力度,制定新增增值稅省留成部分全額 留給縣級使用的特殊政策。要采取切實措施,努力化解縣鄉村債務。今后涉及統籌城鄉發展 項目,應量力而行,區別對待,對經濟欠發達的縣取消資金配套,或者視實際財力,逐步實 施,杜絕新增債務的發生。
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大公共投資力度,突出重點:(1)完善交通基礎設 施,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行路難、運輸難問題;(2)完善電力輸送網絡的基礎設 施建設,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能源約束問題;,(3)采取有效手段避免縣域內 的大量資金流向中心城市的現象,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財力不足問題;(4)促進縣 域職業教育和勞動力培訓,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5)加快縣 域經濟發展中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壯大縣域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發展縣域經濟應以縣級行政擴權為突破口,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可以 先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市各選取若干縣市進行縣級行政擴權的試點,全面下放經濟、社會管理 權限,使試點縣市享有地級市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通過試點,逐步積累經驗,然后全面 推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地級市成為本來意義上的城市,在行政級別上和縣 平行,實行省縣兩級政府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以擴大縣域金融有效供給為目標,改革金融體制。要進一步強化政策性金融職能,擴大其 業務外延,允許其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建立發展基金等途徑擴大農發行資金來源渠道。 盡快建立縣域資金回流機制,通過立法規定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對地方經濟發展要按一定比 例投入資金,要求各類商業銀行按一定比例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農村信用社債券。由 政府財政、骨干企業、城鎮民營企業或個人參股,加大農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爭取組建更多 的縣級地方性商業銀行,其分支機構向鄉鎮延伸。除了重視正規金融外,還要從縣域經濟發 展的實際出發,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限制,鼓勵成立小型金融機構,并創新適應縣 域經濟融資要求的金融產品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繆爾達爾(瑞典)著. 譚力文等 譯.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北 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3.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4.郭熙保.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湖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