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部地區人才培養能力較弱,引進人才困難,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相對低下的現狀已成為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的主要障礙。文章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使大學生就業向中西部流動成為必然趨勢,西部引進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特征的大學生人力資源具有雙向的潛在經濟與社會效益。制定政策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就業或參加志愿服務,是提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西部開發 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031-02
一、研究背景
就一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和最具有優勢的資源①,區域發展亦然。隨著全球裝備制造業產業梯度向我國的轉移,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和新型工業已經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方面,西部地區傳統領域的以軍事、國防工業為核心的三線產業和以鋼鐵、石油、機械為主的重工業,迫切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另一方面,地區產業定位所需要的生態農業、工程技術、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旅游、環境保護等領域人才普遍缺失,這些都在客觀上加劇了西部對人才的渴求。西部地區現有人才培養能力較弱,短期內大量引進高層次人才困難,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相對低下,已成為影響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制約西部大開發進程的主要障礙。調動社會各種資源,加快西部人力資源開發,已成為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首要任務。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人才市場的形成,我國高校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潛在的結構失衡矛盾開始凸現。1999年以來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的實施加劇了這種矛盾,大學生就業出現階段性和結構性問題。東部地區、大中城市出現一定的人才過剩、積壓和浪費。人才短缺與人才浪費并存。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就業或志愿服務,在有利于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求才與擇業良性互動的同時,提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滿足西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二、人力資源短缺成為制約西部開發的主要障礙
受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方面復雜原因的影響,西部地區始終處于人力資源短缺且開發能力薄弱的狀態。人力資源開發包括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等多方面的內容,本文試以教育為例予以闡述。
1.西部地區教育資源缺乏,人才培養能力薄弱。
(1)教育機構數量偏少。以2002年數據為例,在絕對量上,西部地區教育機構中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學校、小學僅分別占全國同類學校總數的19.63%、23.33%、28.46%;在相對量上,每萬人擁有的上述學校數也遠遠低于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
(2)師資缺乏,教師學歷水平不高。西部地區總體上生師比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教師缺口很大,尤其是農村地區。從全國范圍看,2001年我國小學教師中約70%是高中學歷,專科學歷占到1/4強,本科學歷僅占到1.6%②。對東、中、西部高學歷教師(即高于國家規定的合格學歷的教師,小學高學歷教師是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初中高學歷教師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進行比較,西部與東部小學和初中高學歷教師比例最低與最高之間分別相差2倍和4倍③。同時,由于教育經費缺乏等原因,教師在職培訓機會少,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知識老化現象,小學教師質量更不容樂觀。另據一項研究表明,全國除大中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問題。④在教師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條件下,參加學習培訓以提升個人教學水平便幾無可能。
(3)西部教育經費缺乏,辦學條件落后。從我國總體上看,財政性教育投資的相對比重和增長率沒有真正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以下徘徊。另據計算,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投入額1995年以后每年少支付金額在500億元以上,2000年接近1000億,1993年以來的10年間,各級政府少支付的教育經費額累計超過6000億元⑤。一方面,西部教育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依靠中央財政;另一方面,西部總體上經濟落后,人均教育支付能力很低⑥,其他籌資渠道狹窄。這兩點使得西部教育經費總量上嚴重缺乏。
2.四大因素制約西部人才引進。
(1)自然因素。西部地區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復雜,氣候惡劣,自然災害嚴重。西部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遠低于東部地區,出生率與死亡率均高于東部地區。這些自然因素使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愿脫離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客觀上阻礙著人才的引進,某種程度上也推動著本地人才的外流。
(2)經濟因素。西部地區經濟總量低下,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薪酬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多在全國及東部、中部平均水平之下,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文化教育因素。西部地區文化教育的總體水平較低,發展滯后,人文環境總體上較傳統和保守,現有人才缺少再教育的大環境,也影響了其子女的教育和發展,這些都影響了人才的引進。
(4)制度和政策因素。東西部地區在政策優惠上的差異使得西部地區各項改革進程在總體上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成為人才引進的制度障礙。西部政策上的相對劣勢,加劇了西部區位上的相對劣勢,強化了東部對西部在資源、人才等方面的“虹吸效應”,并弱化了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稟賦上的相對劣勢⑦。
3.人才短缺成為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障礙。西部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落后使其人力資源開發缺乏廣泛而必要的基礎。長期的負面積累造成西部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勞動力結構重心偏低,中高層次人才極度缺乏。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西部10多個省區中,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除陜西省外均在50%以上,5個省區在60%以上,其中西藏達到87%以上。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占本省區人口總數超過10%的省份共有9個,其中西部6個,分別為西藏(47.25%)、青海(25.44%)、貴州(19.85%)、甘肅(19.68%)、寧夏(15.72%)、云南(15.44%)。以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數量為例,2000年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西部10省區中有7省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⑦西部地區占全國RD人員比例及其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員比例偏低,與西部人口總量占全國比例不相稱。
西部人才引進困難,本地人才也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出現“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障礙。以甘肅省為例,該省5大高技術產業人才中,從1997年到2003年,醫療器械及光機電一體化制造業人才從850人減少到193人;現代醫藥與現代生物制造業從543人下降到152人;航空航天制造業從767人減少到616人。人才特別是中青年高級人才及領軍人才的流失和短缺,造成甘肅工業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制約了甘肅工業產業的發展⑧;另外,生產領域也存在嚴重的人才不足問題。這些都成為制約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
三、大學生是提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的重要力量
1.大學生是異質的人力資本和提升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的重要潛在力量。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體現在勞動者的智力、知識、經驗、技能和健康狀況等方面的經濟資源。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處于人生階段中精力和創造力最旺盛的黃金時期,掌握著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信息,具有科技、知識、信息等多方面優勢,其人力資本是一種寶貴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源。與此同時,大學生處于事業發展初期,工作地與職業選擇的可塑性較強,在西部就業或短期志愿服務的社會心理成本較低,成為西部地區大量引進以提升人力資源開發能級的重要潛在力量。
2.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使大學生就業向中西部流動成為必然趨勢。自1999高等教育擴大招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9.8%上升到2007年的21%,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門檻。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我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短期內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大學生就業出現階段性和結構性問題,普遍出現學非所用和用非所學現象,人才短缺與人才浪費并存。相當比例畢業生無法實現充分就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向中西部轉移將是必然趨勢。引導大學生面向西部就業或志愿服務,不僅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廣泛、持續地引進大學生人力資源也將為大學畢業生大規模進軍西部打下認識和實踐的基礎。
3.西部引進大學生人力資源具有雙向的潛在經濟與社會收益。對于西部而言,引導大學生西部就業或志愿服務,提高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具有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收益。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為例,其運作成本體現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前者包括對志愿者的生活補貼、交通補貼、保險費以及用于培訓、組織、管理、監督、考核、獎勵等方面的成本;后者表現為政策成本,如志愿者服務期滿后參加研究生及公務員考試享有優惠政策,以及社會心理成本等。收益則表現在多方面。經濟收益主要包括因人力資本帶來的技術擴散和財富增長的放大效應、引進人才而節省的人力資源投資費用、志愿者帶來的額外的技術援助或社會捐助等。鑒于很多成本和收益無法量化,筆者以每引進一名大學生西部就業或志愿服務而節省的人力資源投資費用為例予以說明(見表1)。以2003年為基期,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教育投資年金現值為:
PV=A1+∑A(P/A,I,n)=A1+PV1+PV2+PV3+PV4
=499.78+499.78*(P/A,5.5%,5)+698.28*(P/A,5.5%,3)*(P/F,5.5%,5)+1409.45*(P/A,5.5%,3)*(P/F,5.5%,8)+7073.73*(P/A,5.5%,4)*(P/F,5.5%,11)=20311.75元。
這意味著2003年西部每引進一名大學畢業生節省的教育投資費用為20311.75元。
社會收益則表現在改變陳舊觀念和固有心態、改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增進健康;帶去最新信息,提高教育質量,加快當地人力資本積累;減少適齡兒童輟學率,并由此減少青少年犯罪;增強國家認同感;扶貧濟弱,促進社會公平,增加社會安定因素;宣傳志愿精神,利于公民社會形成等等。

注:1.各階段年金流量使用了2000年各級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數據,其中小學部分為普通小學數據;2.年金現值計算以2003年為基期,小學部分按先付年金計算,初中、高中、大學部分按后付年金計算,全部折算到2003年初;3.我國現行中長期貸款利率一般在5%~6%之間,本表采用5.5%作為折現率計算;4.為了簡化運算,沒有考慮物價變動及利率變動等因素。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01相關數據編制而成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大學生西部就業或志愿服務是提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進而緩解制約西部開發的人才短缺問題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大學生就業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雙贏選擇。吸引大學生參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建議如下:
1.作為高校層面,應不斷創新實踐平臺,通過組織面向西部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西部,并善于整合各種潛在的實習或就業資源,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專業有重點、分區域、可持續地開展面向西部的社會實踐、實習或就業活動。
2.作為政府層面,應進一步轉變觀念、完善制度、創造條件,為大學生到西部就業或短期志愿服務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社會保障。西部引進領軍人才固然重要,但在勞動力結構重心偏低的現實下,花費較低成本大量引進大學生可以有效提升西部人力資源開發能級,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知識效應。西部地區應結合本地人才需求,制定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完善用人、戶籍、社保等制度,增強大學生到西部的政策驅動力和利益吸引力。
注釋:
①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規劃發展司.2001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③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2)
④王善邁等.2001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⑤張玉林.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危機[J].戰略與管理,2004(4)
⑥黃秋生等.入世后的西部大開發[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⑦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⑧甘肅省統計局.甘肅人才結構呈現“九多九少”特征 機關單位人才多[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
(作者簡介:李戰國,中國計量學院高教所助教,教育學碩士;李丹青,中國計量學院高教所所長,研究員,浙江杭州 310018)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