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外工程項目作為異國環境下的居留者,與本土文化存在著諸多差異,但海外工程項目員工具有向新環境學習的開放性特點,文化本身是通過后天習得而形成于項目團隊的,人類個體能夠通過秩序化實現更高層次的秩序。另外,作為文化載體的符號具有互動性特點,能夠為項目團隊學習并內化為項目團隊文化。上述幾個方面便構成了海外工程項目跨文化適應的動因。
關鍵詞:海外工程項目 文化 適應 動因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033-02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越來越多的工程企業在海外承攬項目,進行跨文化管理和經營。
一、海外工程項目中現存的文化問題
海外工程項目就是我國在海外承攬的、按照當地法律制度經營的、遵循國際工程慣例進行管理的工程項目。由于各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法律制度、語言文字、溝通方式等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剛性特點,造成了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并由此導致文化沖突與文化風險,致使項目組織溝通不暢、管理效率下降,項目經營成本增加,甚至受到東道國國民的抵制,給項目經營帶來巨大風險,以致造成項目經營的失敗。如何有效地解決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規避文化風險,實現跨文化適應,從而順利完成項目,是國際經濟界與工程界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
二、跨文化適應的內涵
所謂跨文化適應(Cross Culture Adaptation),指的是處于不同本體文化的文化氛圍中的居留者逐步調整、接受、適應、融入異文化的緩慢的、漸進的過程。其內涵具體涉及:緩解居留者所經歷的文化休克;改善其心理適應和增加滿意度;提高其在新文化環境中的行為能力。跨文化適應的目標是居留者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增強,體現在對異文化模式的認知、選擇和接受能力,以及與異文化成員交往能力的提高①。該理論是跨文化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到價值傾向、管理規范、跨文化溝通、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上下級人際合作關系等多個方面,同時也揭示了跨文化適應作為跨國經營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組織變量將顯著地影響到項目組織的經營績效。
跨文化適應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成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要面對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不同的壓力,還要經歷對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質疑。但跨文化適應并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或可怕的過程,而是一種復雜的個體體驗,一個學習過程,一個從較低到較高的自我和文化意識的進步過程。跨文化適應體現了個體對不同文化中自然和人的關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對文化本身的認識和理解,這也是一個屬于文化學范疇的問題。
三、海外工程項目跨文化適應的具體動因
海外工程項目作為一個處于異文化環境的居留者,具有實現跨文化適應的動因,具體分析如下:
1.員工的開放性是跨文化適應的內因。海外工程項目是由來自不同文化的員工組成的,員工個體具有相互學習及向新環境學習的開放性特點。皮亞杰認為,認知是先天圖式與后天經驗的相互建構。個體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主體占有外部的文化,外部文化也占有主體的精神空間。人類個體的潛在精神,要與文化進行復雜的交互作用,進行復雜的再建構和自組織,然后才能成為現實的精神。這種開放性特點,使人類個體可以在后天環境中習得基因信息以外的大量信息,從而有可能在生物學遺傳之外的開放性編碼中,構筑起科學、道德、藝術、技術等文化創造。就個體而言,文化不是通過基因而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符號媒體實現傳遞的。個體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經由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化過程而習得文化。同樣,個體在進入異文化環境后,人類基因編碼的開放性也使其有可能接受異文化環境中的新信息,并對其內部精神世界進行重新建構。居留者所持的態度越積極,越能放開心胸去體驗異域文化,那么文化適應就越可能成功地實現。一方面,在步入異域文化之初,通過網絡、書報或其他媒體以及家人朋友等多種渠道,了解目的國的情況,并將這種了解上升為一種簡單的規律性的認識,將其作為一種一般性原則來與當地人的行為習慣對號入座,如果發現當地人的行為習慣符合這個原則,那么便將已知的規律加以強化,這些規則常常幫助他們了解新文化的成員,并逐漸學會如何按他們的方式相處。另一方面,隨著對異文化了解的逐漸深入,項目員工會越來越發現目的國成員的語言行為并不符合先前的規則,先前的認知無法消除這些由親身體驗差異帶來的問題。這時他們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容量,以開放的心胸不斷地完善對異國文化的認知體系,才能逐漸緩解“沖突”所帶來的兩種文化間相互抵觸的狀態。
2.文化的習得性是跨文化適應的外因。文化是人類群體或民族世代相傳的行為模式、藝術、宗教信仰、群體組織和其他一切人類活動、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征的總和。霍爾認為,文化有三個基本屬性:(1)習得性。文化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慢慢習得的。(2)互聯性。文化的各種成分是相互關聯的,所謂觸一發而動全身。(3)共享性。文化由群體成員共同分享,由此可劃分出不同文化的疆界。文化所具備的習得性特點,表明文化并非人類個體生而有之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的文化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學習交流和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而逐漸形成的。個體通過習得新環境中的文化,將其內化于自身的人格特征之中,不斷調整自身的情感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進而能夠實現跨文化適應。例如,海外工程項目駐外人員外派前要接受公司為他們精心安排的跨文化培訓,使其了解東道國的文化,并學會尊重這種與本族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化解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危機,最終使他們能夠不帶成見地觀察和描述文化差異,理解差異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種簡單地對對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一個完整的、可操作的文化習得過程。不僅要通過學習來認知相關文化知識和信息,而且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學會以寬廣的心胸對待不同文化,最終將這些知識和情感等付諸實踐,實現情感的轉變。
3.個體的的秩序化是跨文化適應的途徑。社會結構的存在需要某種程度的秩序化,社會生活的秩序化包涵個體、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個體秩序化是指使個體的認知、情感等內在心理過程具有連貫性和穩定性。個體在自身秩序化過程中通過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和需要進行整合,使之成為連貫的整體——人格。個體能夠將自身習得的文化中的秩序和理念不斷帶入群體之中,從而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活。因此,海外工程項目中的員工通過自身的秩序化,實現項目整體的秩序化,在此基礎上,海外工程項目與其他企業及外部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實現社會的秩序化。在社會生活中,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們經過不斷交往會形成帶有模式特征的行為,同時特定群體對于如何闡釋周圍世界也逐漸達成共識,產生出一套可以共同分享的象征意義的體系,這就是文化觀念。由此可見,文化乃是由個體通過社會交往而創造的,社會和文化秩序是一個動態和相對的概念。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外工程項目參與和適應不同文化的過程,其實就是項目一次新的文化習得和社會化的過程。海外工程項目通過整合自身團隊文化、經營模式等,實現項目的秩序化,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其他社會團體及環境的交流,實現社會秩序化,產生出新的文化。
4.符號的互動性是跨文化適應的基礎。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人類創造了符號媒體,成為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承載者。卡西爾指出,人類智力始于概念作用,而概念只有在它體現為符號時才固定下來而讓人把握,人類的一切文化成就,如語言、神話、藝術和科學,都是人類符號活動的結果,所有文化現象和精神活動也都是運用符號形式來表示人類的種種經驗。懷特也指出,文化是象征的總和,是一個自決的和自我本位的進化過程,此過程來源于人類創造和運用象征符號的能力。文化符號具有互動性特點,即它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創造的,能夠為人類學習,指導人類的社會實踐,又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發展。
海外工程項目作為異文化環境中的社會存在,其與新環境相互交往是建立在符號及其共享意義的基礎上的。項目團隊文化不是內在的、封閉的,而是項目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作用過程是動態的,因此,項目團隊文化也是不斷變化成長的。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人類對文化符號不僅能夠做出反應,而且能夠加以解釋,因此,人類生活是動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人類正是通過闡釋活動建構起社會現實,并且人賦予其經歷的意義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個體人格植根于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自我理念也形成于這一過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習得了符號及其意義,并且能根據對情境的理解而調整或改變他們所使用的符號和意義。人能夠通過反省其自身經歷而對自己的行動和感覺做出評價并且有意識地加以改變。對海外工程項目而言,當項目面對新的異文化環境時,能夠與環境進行交互作用,從新的環境中獲得物質、能量與信息,同時向環境輸出產品與服務。正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中,海外工程項目習得新的文化模式,構筑起自身新的文化,達到跨文化適應。
參考文獻:
1.董萃.跨文化適應:異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長”[J].社會科學輯刊,2005(3)
2.劉曉東.論人類個體的精神成長[J].學術交流,1996(2)
3.Robbins, S.P. 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8
4.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劉玉峰.國際工程項目組內部矛盾和沖突的成因與對策[J].重慶大學學報,2006(7)
(作者簡介:彭緒娟,東北財經大學講師,東北財經大學金廣建設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技術經濟與工程項目管理 遼寧大連 116023)(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