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運用博弈論的Nash均衡和反應函數對農產品生產的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避免“谷賤傷農”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谷賤傷農” 博弈 納什均衡 個體理性 集體理性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070-02
據新聞媒體報道,陜西三原一位農民由于地里的芹菜賣不出去,還要趕著種植冬小麥,無奈地用拖拉機將4畝地的芹菜全部攪碎,埋到地下。繼三原菜農的芹菜賣不出去之后,三原的菜農種植的菜花也陷入了和芹菜一樣的窘境。“谷賤傷農”再度成為社會的焦點話題。
一、“谷賤傷農”的經濟學分析
細讀相關新聞報道,芹菜、菜花難賣的一個共同背景是去年都取得了大豐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豐收反而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這一點是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大相徑庭的。下面試作一簡單的分析。
農產品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通常面臨的是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因為作為必需品,消費者已經按既定的習慣消費它,當它的價格下降時,人們不會增加多少消費量,而只要它的價格不出現讓人難以忍受的上升,人們也不會減少多少需求量。
在農產品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的假設下,當農產品豐收使供給曲線由S1向右平移至S2時,農產品價格從P1大幅下降P2,而農產品均衡需求量只是從Q1小幅增加至Q2,由于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于農產品的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導致農民總收入減少。在上圖中總收入的減少量相當于圖中矩形E1P1P2X和E2Q1Q2X的面積之差。反之,在欠收的年份,農民的總收入反而會增加。
二、農產品生產的“公共地悲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適當控制總產量有助于農民的整體福利的提升。但對于某一個農民來講,他增加產量的話,本人的利潤會增加,而由于總產量增加所帶來價格(在這里一個滿意的市場價格是全體農民共享的公共資源)下降的損失將由全體農民分攤。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這個農民將增加產量。此時其他農民應該聯合起來阻止他這種行為,但由于阻止成本大大高于自己分攤的成本,很難采取組織行動,結果每個農民都將增加自己的產量,總產量遠遠大于最佳總產量,價格將大幅下降,谷賤傷農的現象因此發生。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分散決策時的納什均衡總產量大于統一決策時的帕累托最優總產量,而利潤卻小于帕累托最大利潤。個人理性驅動下的納什均衡總產量超過了使集體利益達到最優的總產量,集體沒有實現最優,從而也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最優。
三、思考與對策
在這里農民之間所進行的是“個體行為理性”原則下的“非合作博弈”,它以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個體行為的基本目標,這一目標恰恰和農民整體利益目標之間存在著嚴重錯位,從而導致谷賤傷農的現象屢屢發生。
1.大力發展農業合作化組織,加強農民集體決策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強農民的話語權和談判能力,穩定農產品價格。
2.加大對農產品生產、銷售、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指導。避免一哄而上,產量出現大起大落,價格出現大起大落。加強農產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整理和發布工作,為農民確定適當的產量(生產規模)提供幫助。
3.發展訂單農業,以銷定產,實現供需均衡。
4.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分散價格波動風險,減少價格波動幅度。
5.發展農產品價格保險,保障農民利益。價格保險這種全新的保險形式在國際上并不普遍,目前只有美國等極少數國家在出售這種保險產品。目前上海已經在進行價格保險的實驗,近年來的實踐證明,推進農產品價格保險是政府關注、農民關心的一個重大課題,有較大的可行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
6.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和向二、三產業轉移,并有計劃地逐步使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以減輕農村農業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7.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為保證糧農收入的安全,地方政府要積極爭取中央對地方糧食生產的轉移支付,將糧食的直補資金打入常年預算。在糧食短缺的時候仍按糧食產量直接給予農民生產補貼;在糧食剩余的時候,確保糧農獲得正常收益的保護價收購糧食。
8.擴大對農產品的需求。政府應未雨綢繆,既要讓糧食價格比較合理,又要盡可能避免為維持糧價而大量收購導致巨大的庫存費用。為此,增加對糧食需求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美國的經驗之一是把食品代購券直接發給窮人來增加其食品的消費,從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同時要通過高新技術推進糧食的深加工和轉化,比如發展用糧食做原料的乙醇汽油項目等等。
9.推行休耕政策。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將一部分現有耕地按一定比例閑置起來,在一定的時期內循環休耕。我國農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產量已出現階段性的供過于求,糧食儲備充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業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上近似掠奪式的耕作,地力早已過度開發,現有土地非常貧瘠。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宏觀情況和對市場的預測確定合適的比例實行休耕政策,同時給予一定的休耕補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民收入,也可以抑制我國現在過度使用地力的問題。
10.發展綠色環保農業。農民為了提高產量、抑制蟲害等常使用一些惡性農藥和化肥。這些農藥化肥雖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后患無窮,一大部分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污染環境,破壞土壤,還有一部分有害成分殘留或進入農作物中,危害人類健康;還有些農民為了蔬菜水果等的早產、多產,以賣出更高的價格,競相使用“膨大劑”、“催熟劑”等激素類農藥,不但使產物毫無營養可言,而且危害人類健康。另外,現在國際上對農產品的檢驗標準日益嚴格和完善,我國的多種農產品因某些成分超標而被拒之國際貿易的門外。而且這種試圖通過擴大產量、提前銷售的不當競爭行為對農民收入起不到正面作用,因此,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的控制和管理,不但可以避免農民間的不當競爭,而且對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都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100085)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