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太效應”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之間有著內在的理論聯系: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充分利用“馬太效應”優勢、獲得自身發展的問題;“馬太效應”則為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太效應” 核心競爭力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122-02
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地提升。日趨激烈的知識競爭和發展競爭迫使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實現自身的價值目標創造基礎性和本質性的條件。因此,如何培育與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馬太效應”與核心競爭力
1.“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基本內涵與特點。美國著名科學家、當代哲學家羅伯特·默頓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了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優勢積累,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績和進步,從而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并由此根據《圣經·馬太福音》結尾的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此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它是一種隱性調節機制,在無形中對個體、群體或區域的發展產生影響;第二,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誰也無法完全避免受到影響;第三,它體現了“優勢積累”原理,誰先獲得優勢,誰就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第四,它也是體現了“稀缺要素”的重要性,稀缺要素決定了發展的可能性。
從“馬太效應”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太效應”的結果偏重于“錦上添花”,忽視“雪中送炭”,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這是“馬太效應”的弊端。但不可否認,“馬太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社會資源配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強化了社會競爭,這是它合理的方面。而且“馬太效應”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誰也無法完全避免受到其影響。因此,如何充分發揮“馬太效應”的優勢,盡量削弱其弊端,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內涵與特征。“核心競爭力”是美國經濟學家普哈拉哈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的,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對外影響能力和應變能力,其本質內涵是讓消費者得到真正好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產品、服務和文化。核心競爭力具有三個特征:第一,能夠帶來巨大的價值;第二,能夠支撐多種核心產品;第三,競爭者難以復制或模仿。它是區別于同行業并保持自己的獨特性的主要方式。
雖然核心競爭力是針對經濟規律提出的觀點,但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以個人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而且核心競爭力概念具有濃厚的哲學根基,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可以將它的概念應用到個人核心競爭力上來。
比較“馬太效應”與“核心競爭力”內涵與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兩者都強調要在競爭中確立優勢,強調獨特性,可以說“馬太效應”理論中的“稀缺要素”就是“核心競爭力”。
二、“馬太效應”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充分利用“馬太效應”優勢、獲得自身發展的問題。但是大學生在個人經歷、家庭環境、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對于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也必然存在著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問題。因此,在研究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時,既要考慮共性問題,又要體現個體差異。“馬太效應”則為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馬太效應”理論在指導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上,提供了“為什么要培養核心競爭力”及“培養怎樣的核心競爭力”的理論依據,“馬太效應”主要有四個特點,其中“隱性調節機制”和“無法完全避免受到影響”的特征解釋了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的必要性,每一個人在社會的生存競爭中或多或少都將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那么就必須將發揮其正面效應,減弱負面影響;“優勢積累”的特性解釋了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的重要性,一步落后,可能步步落后,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獲得發展優勢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稀缺要素”的重要性則說明了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的方向,就是要培養、創造屬于自己的“稀缺要素”,這種“稀缺要素”就是核心競爭力。
“馬太效應”理論在指導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上,也較好地解決了“共性與個體差異性”的問題。一方面,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是共性的問題,而培養的方向則帶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另一方面,就體現獨特個性的培養方向上,也依然存在“共性與個體差異性”的問題,人格魅力、思維方式、學習水平、創新素質、實踐能力、意志品質等個人因素是個人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都屬于大學生的競爭力范疇。但這里有個層次的問題,有的人幾方面都很突出,有的人其中某幾項很突出,突出的因素可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即大學生的“稀缺要素”。但究竟哪些因素能構成核心競爭力,這與大學生的個體特征有著很大的關系。
因此,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各種競爭力中的核心,是其他各種能力素質中最適合自己、最具有特色、最強有力的部分,是相對于其他學生的比較優勢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提升,形成獨有的、支撐大學生現在甚至將來的競爭優勢、并使大學生長時間內在競爭環境中能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不是某種單一的能力,而是能力的集合。可以把大學生具有的各種能力看成若干個圓,核心競爭力就是若干個圓相關部分疊加后形成的交集,當然這種疊加不是各種能力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各種能力與素質是他的比較競爭優勢,但不是核心競爭力;把比較競爭優勢發展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就是在充分把握個體特征的層面上,把已有的各種競爭優勢組合成無法拆分、別人無法仿效的整體。可見,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征:第一,能夠使自己在競爭中樹立巨大的優勢;第二,競爭者難以模仿或復制,體現個體特征。
三、基于“馬太效應”的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
從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特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能、也不應該用若干個構成要素進行描述,能描述的僅僅是他們的比較競爭優勢,這只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而非核心競爭力本身。而且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動態的,不僅不同個體身上的核心競爭力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體身上,他的核心競爭力也會根據“大環境”和“小氣候”變化而不斷充實。“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培養、創造自己的“稀缺要素”,基礎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深刻地把握個體特征。基于“馬太效應”的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
1.培養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把握個體特征是關鍵。這里的個體特征,不僅指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生活經歷等“小氣候”,還包括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特征等“大環境”。把握個體特征,就是要求大學生既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擅長做什么、能夠做什么,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了解社會與時代的需求,這樣才能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能力,積累競爭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
2.培養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發展人格要素是基礎。人格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特征而又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是人的主體性的集中體現、凝結與升華,是人作為活動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責任性與自為性,是個人心理與行為特質的總和。人格包含遺傳和后天的成分,具有可變性、可塑性。人格要素是實現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只有人格要素得到健康的發展,才能使自己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可以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戰。
3.培養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發現特長要素是重點。特長是興趣與天賦的結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天賦是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才能,也就是說一個人既有做事情興趣、又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在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過程中,善于發現自己的特長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人的天賦都是持久而獨特的,每個人的最大成長空間在于他最擅長的領域。只有發現了自己的特長,充分認識了自己的潛能,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就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聞曉嵐.“馬太效應” 大學生 自我意象[J].教書育人,2004(1)
2.佚名.大學生個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N/OL\\].2005-12-19[2007-12-30].http://www.027uc.com/Html/cycs/23330905121012513980552205.html
3.韓丹.從思想道德角度反思研究生核心競爭力[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7)
4.許為民.我院舉行院長書記論壇之: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N/OL\\].2007-01-04\\[2007-12-30].http://news.nit.net.cn/news_show.php?recid=2505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浙江寧波315211;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