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企業會計準則在發出存貨計價方法中沒有明確取消后進先出法,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與國際慣例接軌采用后進先出法。
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 存貨 存貨發出計價方法 后進先出法 國際慣例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154-01
有人認為“新準則在發出存貨計價方法中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不再允許選擇后進先出法”。筆者認為這個觀點不妥,新準則并沒有明確取消后進先出法,特提出四條理由: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2006》第3章第14條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對于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對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制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采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從這三句話中可以看出,第一句話:“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而沒有提后進先出法的采用。第二句話“對于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筆者認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對企業的鮮活存貨或容易揮發的存貨或容易腐爛變質的存貨,完全可以采用先進先出法結轉發出存貨的成本,因為存貨的性質決定了發出存貨的成本應該采用先進先出法;二是對于笨重存貨或不易揮發的存貨、不易腐爛變質的存貨,企業不論采用堆碼或堆垛何種方式儲存存貨,先購進來的存貨必然是存放在倉庫的最內層或最下層,生產領用的存貨或銷售的存貨往往是后進來的存貨先領用出去或先銷售出去,這類存貨的性質恰好與后進先出法的性質相符,為什么就不能采用后進先出法來計量發出存貨的成本?筆者承認:在存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后進來的存貨價格往往高于先進來的存貨,如果企業采用后進先出法計量發出存貨的成本,必然會使發出存貨的成本計價過高,在存貨銷價一定的條件下,企業的銷售成本越高而利潤就越低,從而導致所得稅的下降。反之,在存貨物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若采用后進先出法計量發出存貨的成本,必然會使發出存貨的成本越低而利潤越高,從而使所得稅上升。不論存貨物價上漲或下跌,企業無論用先進先出法或后進先出法都有操縱利潤空間的可能。即使采用加權平均法,倘若發出存貨的銷售結構發生變化,同樣也可以操縱利潤空間的大小。所以筆者認為,新準則沒有明確規定取消發出存貨成本采用后進先出法,所以要看存貨的性質決定使用發出存貨所采用的計價方法。如果是鮮活存貨或容易揮發的存貨或腐爛變質的存貨就應該采用先進先出法計量發出存貨的成本;如果是笨重的存貨或不易揮發的存貨或不易腐爛變質的存貨就應該采用后進先出法計量發出存貨的成本。
2.筆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應用指南并沒有明確指出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采用何種方法。
3.《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解析載“新準則的主要內容”第3條中認為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完全與新準則一致,也是三句話。筆者認為:“對同一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這句話中也就體現了存貨解析作者默認企業有采用后進先出法的可能。
4.筆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改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國際會計準則第2號—存貨》稱:“存貨成本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或加權平均法進行計價,對于為特定的目的而制造的存貨,應當使用個別計價法;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后進先出法和基本存量法”。從這個準則中可以看出,國際慣例也沒有取消后進先出法。
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新會計準則并沒有明確規定取消后進先出法,上述四點只是個人觀點,望與會計界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胡海峰.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解析[J].財會月刊,2006(5)
2.張國治.會計大辭海[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