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重大戰略措施。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促進農村消費合理化,是一項極其重大的歷史課題。文章闡明了農村消費合理化的內涵,從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消費的關系入手,在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消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農村消費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農村消費合理化 探討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175-02
一、農村消費合理化的內涵
農村消費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逐步由陳舊落后消費觀念轉變為現代科學的消費觀念,逐步將落后的消費結構轉變為合理的消費結構,從而建立起能夠取得更大消費效益的新的消費模式的動態的發展過程。消費合理化能使消費者在相同的收入條件下,身心得到更大的滿足,促進消費者更加健康和全面的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消費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推進我國農村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其目標和要求概括為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見,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農民增收。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給農村消費合理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以發展生產為根本任務的新農村建設,加大了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村發展生產的條件得以改善,必然帶來農業生產收入的增加,農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就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其次,新農村建設中大力實施對新型農民的培育,必然大大提升農民的全方位的素質,尤其是使農民能夠樹立起現代消費觀念。再次,隨著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的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的完善,可以逐步消除農民在消費過程中的不安全感。另外,新農村建設中所啟動的“萬鄉千村”市場工程,必將大大促進農村消費趨于合理化。總之,只要很好地把握住新農村建設這一契機,就會促進農村消費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三、目前我國農村消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的消費觀念比較落后。受較落后消費觀念的影響,農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現象較突出;農民過分講究人情消費,生兒育女、蓋房、升學、參軍等,親朋好友都送禮;封建迷信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有的農村農閑賭博消費嚴重;許多農民重儲蓄,輕消費。
2.農民的消費知識比較缺乏。許多農民對所購買的消費品的基本屬性不很清楚,對消費品大類及品牌也缺乏了解;農民購買信息掌握不夠全面,何時何地購買拿不定主意;在實際消費產品時,產品的效用和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在自己的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通過正當渠道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由于消費知識的不足,大大影響了農民消費效益的提高。
3.目前農村的消費環境比較差。突出地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農民生活高度相關的水、電、路、氣等基礎建設相對落后,使得耐用家電消費受到抑制;第二,農村市場秩序較混亂,假冒偽劣產品嚴重存在;第三,分銷渠道網絡欠缺,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質量的提高。
4.農村的消費結構不夠合理。主要表現是農村的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消費”支出比重過大,嚴重影響了農民其他當期消費的實現。目前,教育收費高、就業形勢嚴峻,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傾向;由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覆蓋率還較低,絕大多數農民主要靠自掏腰包就醫,一些農村甚至出現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的現象;在農村,蓋房是農民一生中最集中的消費支出。為了蓋新房,許多農民家庭落下一大堆饑荒。由于上述三項支出過大,使得農村消費結構不夠合理,較嚴重地影響了農民的當期消費乃至未來消費的合理化。
5.農民面臨著自然、市場、制度等多重不確定性風險,預防性儲蓄動機制約了農民當期消費。從自然方面看,農業受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這一根本特點的制約,農民靠天增收的被動局面依然存在。從市場因素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較大,往往導致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從制度上看,我國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還不到位,社會化程度還不高。上述狀況的存在,必然使得農民將當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儲蓄起來,從而影響了當期消費。
6.從全年看,農民做不到均衡化消費。在日常消費中,農民普遍比較節儉,難以較好地保證農民對營養等的需求;而到了重大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等,農民過度進行集中性消費,導致不必要的浪費,特別是吃的方面尤其突出。這種消費狀況,難以達到較理想的消費效益。
四、農村消費合理化的建議
由于影響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的因素很多,存在許多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所以我們應正視現實,采取綜合性的措施,才能促進農村消費合理化的不斷發展。
1.積極引導廣大農民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逐步樹立現代消費觀念。我們知道,人的消費行為是受人的消費觀念所支配的。因此,要使我國農村消費不斷趨于合理化,首先得從轉變農民的傳統消費觀念入手。我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培養新型農民。通過加快發展農村教育和大力進行農民技能培訓,農民的全新的健全的消費心理就會形成,必然沖破傳統落后甚至愚昧的消費觀念的束縛,從而大大釋放農村積蓄已久的消費能量。
2.農民自己應不斷學習和積累基本消費知識。主要包括有關消費品的效用與功能方面的知識,購買消費品的知識,使用消費品的知識以及維權知識等。對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要認識到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主要是農民自己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消費知識的日積月累。獲取消費知識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大眾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可以獲得,也可通過農民與農民之間的日常交流溝通(閑聊)獲得。只要做個有心人,消費知識就會不斷豐富起來,健康科學的消費方式就會形成。
3.逐步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首先,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圍繞“水、路、電、氣”四大重點,統籌推進農村供水、農村道路、電力、廣播、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清三改”(清垃圾、改豬圈、改污水排放、改廁所)為基礎,推進農村村莊環境整治。其次,大力推廣萬村千鄉工程試點的好經驗。我國商務部啟動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各試點地區農家店運營良好,對試點區的農民消費產生了積極影響。國家商務部應對試點區的成功經驗進行認真總結,從而得以大面積的推廣,讓更多的農民收益。再次,確保農村市場秩序正常,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由農村鄉鎮工商所、稅務所牽頭,成立專門的農村市場管理機構,負責農村集貿市場的管理,對哄抬物價、短斤少兩、假冒偽劣等嚴肅查處,并通過大眾媒體大力曝光損害廣大農民合法消費權益的不法行為。
4.逐步改善農村的不合理的消費結構。目前我國農村的不合理的消費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為此,需要從多個側面著手做工作。首先,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從而大大增加農民的收入,為改善農村不合理的消費結構創造前提條件。其次,要通過大眾媒體的宣傳,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科學消費,真正做到有計劃地適度消費。再次,流通企業要承擔起自身的重要責任,全面兼顧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利益,為農村提供豐富的適銷對路產品。
5.不斷提高農村教育和社會保障水平。我們知道,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型農民,而新型農民的首要要求是有知識、有技能。為此,必須要搞好農村教育事業,在抓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要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讓農民接受各種職業技能教育,從而提升農民致富本領,這是關鍵。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農村社會救濟,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會有一個大的進展,由此可大大解除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樹立農民當期及時消費的信心,這樣就可促進農村消費合理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6.積極引導農民全年均衡消費。農民全年不能均衡消費,一方面,難以保證農民平時對營養的正常需要;另一方面,節假日突擊大量消費,又造成巨大的浪費。因此,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為此,要采取措施逐步讓農民擺脫這種消費狀況。首先,農民自己要成為具有自主自覺消費意識的理性消費者,這就要注重學習,不斷掌握更多的消費知識。其次,廣大農村應以村莊為單位,為農民提供符合當地實際的科學的消費模式,從而提高全村村民的消費效益。再次,國家和地方各級大眾媒體,應把宣傳現代文明消費觀念和基本消費知識,納入重要日程進行安排,并形成常態化。
五、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消費合理化的發展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歷史機遇。只要政府重視,企業積極參與,廣大農民主動自覺地真正重視起來,就一定會使我國農村消費合理化的程度,向前大大提升一步。但特別應指出的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農村消費合理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農村消費問題研究課題組.關于農村消費的現狀及政策建議.財貿經濟,2007(2)
2.張松山,毛敏耕.論農村消費不足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其原因和對策.市場論壇,2007(4)
3.閔繼勝,劉曦.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現代商貿工業,2007(11)
4.周健.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合理化探討.農村經濟,2003(5)
5.李文遐.當前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經濟論壇,2007(7)
(作者單位:濰坊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41)(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