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10年來,稅收能力估算成為國內發展起來的一項旨在量化稅收和經濟關系的宏觀分析方法。目前國內的稅收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土地使用稅種上。個人所得稅作為稅收收入發展最快的一個稅種,對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中主體項目的稅收能力的測算方法進行了理論探討,其目的在于為下一步全面擴展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能力測算應用提供一些途徑。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稅收能力 測量方法
中圖分類號:F810.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233-02
一、引言
稅收能力估算是西方近30年發展起來的以稅收經濟學為基本內容,以數學模式為基本方式,以計算機為基本手段的邊緣科學。稅收能力是指應當征收上來的稅收數額,它包括兩種能力:一是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簡稱納稅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稅能力,簡稱征稅能力。納稅能力是在指在既定的稅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稅收儲量,是一個稅收潛在能力的概念,它指的是可征稅收的總能力,也是我們常說的稅收能力。
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后,建立了一系列比較完善的估算模型:馬斯格雷夫模型(Musgrave)、巴爾模型(Bahl,1971)、勞茲一莫斯模型(Lotz and Morss)和典型稅制法(Classical Taxation System).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于上個世紀60年代通過比較各國稅收努力指數(TAX EFFORT INDEX)衍生出稅收能力研究,經過40多年的稅收努力,形成了稅收能力估測序列,為稅收能力指標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出現了許多種新情況和變化,具體表現為:收入來源多樣化,收入結構顯著變化。1978年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2006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719.19元,城鄉居民儲蓄存余額為161587.3億元,最高收入戶年人均收入34834元,最低收入人群年人均收入3871元,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2452億元。
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個人所得稅作為稅收收入發展最快的一個稅種,對調節居民收入,重新分配收入來源都有重要意義。目前居民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分配不公平的矛盾日漸突出。促進個人收入分配公平不僅事關社會的安寧和政局穩定,同時也符合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而掌握個人所得稅稅收能力對加強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堵塞個人所得稅稅收流失漏洞都具有得要意義。
二、理論分析和研究方法
稅收能力估算的關鍵是確定稅基和標準化稅率,其中確定稅基的方法主要有總量估算方法,個人所得法,生產總值法,稅源總額法,分稅種法和代表性稅收方(RTS)。而標準化稅率可以使用法定稅率,也可使用平均稅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常用RTS法對各地區稅收收入能力進行估算,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稅結構和征收特點,對個人所得稅納稅能力測算依據數據來源可以采用總量估計法、個人所得法、代表性稅收方法和抽樣調查法進行。
1.估算數據來源。稅收收入能力的估算一般是以大有普遍認可的數據為依據進行的。筆者研究內容的主要數據來源是《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中國金融年鑒》。如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基礎數據進行估算,估算中適用的居民收入情況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其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的城鎮住戶調查和國家統計局家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的農村住戶抽樣調查。城鎮住戶調查城鎮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農村住戶調查是以各省(區、直轄市)為總體,直接抽選調查村,在抽選中抽選調查戶。
2.研究方法和假設。根據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特點和數據來源情況,對個人所得稅務的納稅能力測算適用方法主要有總量估計法、個人所得法、代表性稅收方法和抽樣調查進行。研究假設條件。①所有個人所得稅納稅人都采用稅收基數法計算個人所得稅;②城鎮居民可以同時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和個人承包經營所得或企業承包經營所得;③采用累進稅率按月征收的個人所得應稅項目一般在一年中是連續且穩定的;④不存在普遍的稅收優惠。
3.模型的選取。個人所得稅標準稅收=個人所得稅標準稅基×個人所得稅標準稅率針對不同個人所得收入來源有:
(1)對于適且于比例稅率,按次征收的個人所得稅項目可以用如下公式計算:
某一個項目應繳個人所得稅=該項目個人所得-?撞規定扣除的成本費用)×適用稅率
(2)對于適用超額累進稅率,按月征收的個人所得稅項目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某項目月應繳個人所得稅=(該項目月個人所得-規定扣除的成本費用)×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三、個人所得稅主要稅目的稅收能力估算方法
我國個人所得稅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共11個稅目。個人所得稅采取以個人為計征單位的征收方式,針對不同所得項目分別采用按次和按月征收,不同稅目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稅前扣除項目方法有成本費用、定額扣除法和定率扣除法等。個人所得稅征收形式復雜,要求我們按不同收入類型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分別測算各個項目的個人所得稅稅收能力。在個人所得稅收入和各個稅目中,工資薪金收入、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收入以及股息、利息和紅利收入繳納的所得稅占有絕大的比例,將近90%的個人所得稅來自這個稅目,而其余的8個稅目稅收收入在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平均僅為10%。因此筆者重點對工資薪金收入、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收入以及股息、利息和紅利的個人所得稅能力測算方法進行探討。
1.對工資薪金所得采取抽樣調查法。我國國內居民中繳納工資薪金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主要由城鎮居民組成。工資薪金所得采用5%-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測算采用對分收入水平的抽樣調查法進行。主要思路如下:根據工資薪金所得的計稅依據使用總量估計法對個人所得稅的稅基部分進行測算,建立收入擬合曲線;根據適用稅率不同,計算工資薪金所得標準化稅率,并根據標準化稅基計算我國居民工資薪金所得的稅收能力。
(1)個人所得基數測算。構建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情況的洛侖茲曲線。其中橫軸為人口百分比,縱軸為收入額,通過采有數學方法擬合出我城鎮居民收入分布的洛倫茨曲線,得出曲線的函數表達式。
樣本數據的散點圖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