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現階段縣級審計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方法對現有在職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培養能夠適應新形勢的審計人員,為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為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務。
關鍵詞:人才審計 創新意識 審計轉型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236-02
一、縣級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現狀
縣級審計機關是最基層的審計組織。目前我國的縣級審計機關的主要任務是行使法律規定的職能,即上級審計機關統一安排的指令性任務、本級政府安排的任務和臨時安排的任務。這些任務通常要求縣級審計機關人員按時保質完成。目前縣級審計人員的現狀是知識結構單一,沒有掌握現代審計手段,審計方式嚴重落后,審計質量很難快速提高,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審計業務知識培訓刻不容緩。具體表現為:
1.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宏觀意識。現階段,基層審計機關工作人員大多是財會類專業出身,通曉財會知識,而對宏觀經濟運行管理、統籌發展等相關知識缺乏,知識結構較為單一,缺少訓練有素、能運用績效審計知識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例如我縣審計局現有人員14人,會計類職稱7人,占50%,工程預算員1人,只占7.14%,嚴重缺少既懂經濟又懂管理的綜合性人才。
2.審計人員沒有掌握現代審計手段,審計方式落后。當前縣級審計人員掌握的計算機技術知識嚴重缺乏,利用計算機開展審計還處在起步和摸索階段。現代審計手段和技術明顯滯后,審計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計算機技術,又懂審計業務的復合人才,審計信息化水平較低。計算機運用能力成了提高審計業務水平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阻礙著審計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縣級審計局疲于應付繁重的政府交辦的審計任務和上級部門安排的審計項目,這就使審計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加之對審計基礎理論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現代的審計技術和方法,審計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審計人員年齡漸趨老化。多年以來,由于編制和專業的限制,原來的人漸漸老化,想進入的人調不進來,人員幾乎是一潭死水,難以及時補充新鮮血液。以我縣為例,全局現有工作人員14人,35歲以下僅2人,占14.3%,35歲至40歲4人,占28.6%,40歲至45歲5人,占35.7%,45歲以上3人,占21.4%。審計年齡大了就求安穩,接受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差,習慣按經驗、按傳統模式做事,一夜之間要提高業務素質,難度可想而知。
4.審計人員審計理念滯后。縣級審計局人少任務重,平時忙于應付,重點不夠突出。長期以來,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都是重在揭露問題,查處違紀違規行為。而在理論上的探索工作沒有跟上。多數審計人員習慣于從財務收支報表和憑證中獲取信息,發現個別的、微觀的經濟問題。傳統的審計思維、審計模式、審計思路狹窄,現代的審計觀念上跟不上也打不開,總以為審計就是“查賬”,就是發現會計的財務問題,沒有審計轉型的現代理念。審計工作習慣停留在發現問題上,對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沒有思考習慣,久而久之也缺乏思考能力。更談不上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從宏觀角度在完善管理機制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
二、如何提高縣級審計人員的素質
如何提高縣級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是一個客觀存在、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為了擺脫過去封閉式的審計模式,縣級審計機關應該結合審計署提出的“審計轉型”理念,采取多種方式切實提高審計隊伍綜合素質,牢固樹立“人才強審、質量第一”的科學意識,繼續拓展現代審計方式,轉變工作方法,提高審計質量,為此提出了以下具體措施。
1.牢固樹立“人才強審”意識,切實提高審計隊伍綜合素質。縣級審計機關要加快人才培養,搞好現有在職人員培訓工作,使審計人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加強宏觀經濟管理、法律法規、審計工作業務知識以及其他綜合知識的學習培訓,加快自身人才的培養;更新知識,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合理搭配審計力量,發揮整體優勢。調整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培養更多適合審計轉型的復合型人才,形成技術創新團隊,促進審計人員增強分析問題、創造性開展審計工作的能力;實行較大的審計項目打破科室界限,打破專業分工,集中調配力量,發揮規模優勢效應,積極探索利用內審、社會審計力量,逐漸形成審計資源成果共享的路子。每年安排好審計項目的計劃,爭取每年有一個以上的優秀審計項目得到縣領導、上級審計機關及群眾認可;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也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縣級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提高工作,真正承擔起對縣級審計機關的人員培訓工作,堅持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有計劃、分步驟地安排一線審計人員到上級培訓基地和相關院校參加學習,積極鼓勵審計人員參加多個在職學歷教育。同時,要積極向縣里爭取,有計劃地招收綜合素質好的各種專業人員進審計隊伍,以適應現代審計工作的需要。
2.牢固樹立創新意識,繼續拓展現代審計方式方法。信息化的發展對計算機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縣級審計機關要針對審計干部計算機運用能力較差的問題,領導要壓擔子、創機會、花大力氣組織培訓,努力提高現有審計人員運用計算機審計的能力。同時,引進既懂計算機又懂審計的專業人員,以推動計算機審計工作上一個新臺階。全面推行以運用計算機管理為特征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和審計管理系統,把現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審計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強審計質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審計人員要切實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審計創新水平,審計工作除了要在審計理念、審計手段、審計方式方法上創新外,對審計報告的形式也要進行創新。依據審計反映的問題,區分不同對象,確定不同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向有關部門和領導提供不同形式的審計結果報告,以提高審計成果的利用率。按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積極探索縣級部門單位經濟責任審計中采用績效評估審計,樹立“一把手”的正確政績觀。要穩步推進審計公告制,逐步提高審計透明度。審計公告既要發揮審計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合力作用,又要對審計人員具備高素質提出更新要求。要創新方式,充分發揮好審計公告這一“雙刃劍”的作用。適時公告一些政府和群眾關注的審計項目,提高審計公信力。
3.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擺脫封閉式的審計模式。縣級審計機關除了按審計法、審計規程、準則等規定程序審計外,還要重點開好“四個會”,突破過去封閉式的審計模式,不斷提高審計質量。一是要開好審前調查會。審計前要先走訪有關單位,請教相關業內人士,確定審計重點,擬定有針對性的審計方案。二是要開好審計進點會。要求分管副局長帶隊與審計組人員一起進點,到被審單位召開進點會。20人以下的單位要求全體人員參會,20人以上單位要求單位中層以上人員參加會議。會上講清審計的目的、方法、步驟等,要求有關人員提供資料、線索,以便相互監督。三是要開好整理匯報會。審計項目實施工作基本結束后,審計組人員要向局領導匯報審計情況,一起整理、分析,形成審計報告框架。四是要開好溝通反饋會。審計報告初步形成之后,到被審單位征求意見,要求和進點會一樣的參會范圍,開好溝通反饋會,便于查漏補缺,使被審單位干部共享審計成果。在開好“四個會”,突出抓好審計質量的同時,逐步深化績效審計。績效審計是現代審計發展的趨勢,是審計轉型的重要標志,也是審計人員主動適應發展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服務理念的具體實踐。審計人員在審計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加強對經濟運行情況的分析,將有情況分析、有對策建議的成果和信息及時提供給縣領導,督促有關部門及時糾正與整改并不斷規范。要把上級審計機關以及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審計項目,從審計服務的角度,盡可能使上級審計機關、縣領導、被審計單位對我們的審計報告滿意,逐步提高績效審計能力。
4.牢固樹立“審計轉型”意識,掙脫傳統的審計模式。縣級審計機關要提高審計質量,做服務對象滿意的審計。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氛圍中,審計轉型既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基層審計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加快審計轉型,才能使審計工作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深刻變革,更好地為改革和發展大局服務,為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執政能力服務,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務。因此,審計轉型“倒逼”基層審計機關更加關注宏觀層面的審計監督,更加關注全部政府性資金的審計監督,更加關注提高績效審計的水平,從而全力加快審計轉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不轉型審計就“進不了門、打不開賬”,不轉型就要被審計隊伍淘汰。全體審計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轉型、自己在加快轉型中如何開展審計工作。要引導審計干部跳出審計看審計,突破過去“封閉式”的審計模式,抓重點,破難點,創亮點。要圍繞加快審計轉型目標,理清工作思路,確定審計重點,制定相應措施,確保審計轉型工作落到實處。要完善制度,規范管理。結合審計工作加快轉型的要求,對以前的內部管理考核制度進行梳理,參照上級審計機關的考核辦法,結合本地的工作實際,制定相應的加快審計轉型的綜合考核辦法。從認識到體制上初步“洗腦”,促使加快審計轉型。
通過以上幾項措施,切實增加縣級審計人員的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技能,充分發揮基層審計人員在具體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榮恩.主編.內部控制案例——審計與內部控制系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耿建新,宋常.主編.審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武新華等.Excel2007在審計分析中的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固陽縣審計局 內蒙古固陽 0142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