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回顧了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必須緊緊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功能強大的中間業務金融信息平臺。
關鍵詞:信息技術 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260-03
中間業務又稱“表外業務”,其英文名稱為“Intermediary Business”,含義為居間的、中介或代理的業務,它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共同組成銀行的三大基本業務。
在銀行業內,中間業務是指不列入銀行企業資產負債表內、即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具體地講,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在辦理資產或負債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它不動用或少動用自己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通過為客戶辦理收付、進行擔保和其它委托事項并收取手續費和勞務費的一種業務。根據我國2001年頒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銀行的中間業務定義為九大類: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代理類、擔保類、交易類、資金托管類、咨詢顧問類及其他類。
一、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金融脫媒現象的產生和加劇、傳統資產業務日益受到資本約束、收入受市場利率波動影響加大等原因,西方商業銀行逐漸拋棄傳統的經營模式,日益注重發展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收入逐漸成為其營業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占比一般為40%至60%,甚至超過80%。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已成為考核一家銀行服務水平、經營穩健程度和綜合競爭能力的關鍵指標。
當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加入WTO后對外全面開放,內部又面對國內金融環境市場化的深入,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銀行監管更加規范和嚴格,這些內外交加的壓力使銀行的生存環境日趨艱難。與此同時,由于受限于分業經營體制,目前絕大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利差,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較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具有較大的弊端。因此,如何盡快發展中間業務,提高中間業務在銀行總收入中的比重就顯得尤為迫切。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僅以上海地區為例,2005年上半年,滬上共有9家商業銀行推出中間業務創新產品,涉及支付結算業務、交易類業務、基金托管業務、代理業務等領域,創新收入共計1.66億元,占全部中間業務收入的比重為5.6%。時隔兩年,據上海銀監局2007年7月公布的數據表示,去年上海各商業銀行實現中間業務收入88.43億元,同比增長36.17%,中間業務凈收入對經營利潤的貢獻度為18.17%,同比增加2.84個百分點。另據媒體最新報導,2007年,中國銀行業得益于牛市,中間業務收入大增,其中,四大國有銀行稅后利潤超過3000億元。四大行業績暴增均得益于中間業務和手續費收入的大幅提高。
面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迅猛發展的勢頭,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表示,“在短短的數年間,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已成為各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和創新的重要領域。”
面對取得的巨大成績,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還處于較低的水平(3%~6%),中間業務的品種仍集中在低風險、低附加值的代理業務上,高附加值的托管、擔保、交易及融資顧問等新型業務發展緩慢。這兩項指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從已公布的2006年中外資銀行年度報告中的中間業務占比這一指標可知,匯豐銀行(內地)為37.5%,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都在40%以上,一些大銀行則超過50%,花旗銀行竟高達80%。近年來,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水平發展較快,增速很高,但其在銀行收入中的占比絕對值仍然很小,因此,國內銀行業中間業務還需要不斷加強,迎頭趕上。
二、信息技術對國有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支撐作用
馬克思有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類似地,信息技術不是應金融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但金融業卻天然地適合信息技術大展宏圖。這正如花旗銀行老總的直白之言“銀行本質不是經營金錢的,銀行經營的就是信息”。
金融業是信息化的前沿之地,也是被信息化改造得最徹底、最全面的行業,這不僅體現在金融業的經營對象——貨幣(尤其是電子貨幣)、各種交易工具、全部業務處理、管理和決策都可實現信息化,還體現在金融業的信息大多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早一分獲得信息就可能盈利,晚一秒就可能虧損)。而高速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正是信息技術要解決和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因此,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業不僅是必然的,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以及解決金融信息問題能力的不斷增強,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地位必將日益提高,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我國的金融信息化過程都印證了這一點,信息技術在銀行中間業務中的重要作用也可見一斑。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是利用銀行自身巨大的網點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為客戶提供種類繁多的服務,獲得相應的收益,它具有知識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是集人才、技術、網絡、信息、資金、信譽于一體的“高技術”業務,這些特點使信息技術的諸多領域在大力開拓和發展中間業務中大有用武之地,并必將起到有力的支撐和助推作用。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的品種、服務方式和手段日趨多樣化,但缺少的是統一的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如電子銀行業務,有單獨的電話銀行平臺、網上銀行平臺,收入能在主機核算系統中反映,但業務的精細化管理,如成本分析、客戶分析的功能都比較弱。再拿代理業務來說,盡管在總行、分行基本都建立了代理業務平臺,主要用于實現代理業務功能,如代收電話費,實現客戶的收費以及同電信公司的賬務往來,但對于這項中間業務的分析評價、成本核算,還處于手工分析的初級階段。
猶如演戲要先搭好舞臺,我國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首先要構建整合分塊的中間業務的金融信息平臺,前臺需構建分塊功能平臺,實現對客戶的服務功能、賬務核算功能,后臺則要構建中間業務管理數據倉庫,前、后平臺的設計都要以客戶為中心。
1.前臺功能要進一步優化。前臺功能維系普通老百姓,應充分運用新一代的金融信息技術,使前臺功能更人性化、更友好、操作更快捷、方便。為此首先要使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行數據中心或區域數據中心優化覆蓋全國的銀行結算網絡,吸收更多的結算客戶,在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幣結算業務的同時,大力發展外幣結算業務,提高外幣結算業務占比,獲取結算業務這一最傳統、最基本中間業務的最大收益。另外,要提高前臺中間業務的精細化經營,如細化中間業務收費功能。以國外的ATM取款功能為例,銀行都為客戶設定了每月免費取款的次數,這既可緩解過重的ATM業務量,又能提高效益,但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均未考慮這一措施。
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街上悄然出現了花旗銀行“駕車速提”的ATM機,這種不必下車就能取款的ATM機就是前臺功能的一種延伸,深受駕車族的歡迎。這種人性化的做法應該引起中資銀行的注意。
2.逐步增強后臺中間業務管理系統中數據倉庫的功能。銀行數據大集中后,國內各家商業銀行相繼建立了數據倉庫,分析和發掘蘊藏在數據中的信息和知識,成了各家銀行面臨的主要課題。筆者認為,在后臺中間業務管理系統中應逐步增強以下功能:
⑴客戶分析功能。數據倉庫技術以統計分析作為基礎,通過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知識推理等數據挖掘方法來發現數據背后隱藏的規律,為企業的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它在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中間業務數據倉庫中“客戶關系管理”應用模塊,從分析數據倉庫中各種數據信息以及相互間的關聯入手,從多個方面衡量中間業務各類客戶的忠誠度、滿意度、贏利能力、潛在價值、信用度、風險度等關鍵性指標和需求差異性,進而區分哪些客戶是中間業務的“黃金”客戶;通過CRM管理系統分析客戶的需求傾向,分析客戶的潛在要求,在為客戶提供中間業務服務的同時,將客戶發展成為存款、貸款多項產品的綜合客戶,通過客戶業務數據分析,找到“黃金”客戶營銷的最佳渠道。
總之,客戶分析功能可為銀行制定正確的市場行銷策略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全面提高銀行的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水平。
⑵成本分析功能。銀行經營的成本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力和競爭力,通過后臺中間業務管理系統的成本分析功能,能夠深入評價每筆、每項、每類中間業務的成本效益,通過對中間業務數據倉庫的成本分析,可成功構建中間業務中各項業務定價模式。各家銀行都規定了各自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及中間業務的減免辦法,但在具體的執行操作中,缺少甚至沒有相應的標準,如代理業務較為集中的銀行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資源,造成了低端客戶嚴重影響高端客戶的不良經營狀況,另外,在如何篩選代理業務,如何對成本過高的代理業務收取合理性的補償費用等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根據我國的國情,國有銀行網點多、富余人員多、行內網點之間內部競爭激烈,開展代理業務的行際之間還存在著代理關系,此時,如何通過成本分析,實現代理業務的內部計價,以提高主辦行、代辦行的主動性,諸如此類的經營中存在的需要定性、定量分析解決的實際問題,缺少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迫切需要利用先進的金融信息技術來實現。在這個領域,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就大有用武之地。
⑶利潤貢獻度分析功能。利潤貢獻度分析的主要目標是幫助銀行了解其中間業務的利潤貢獻度構成因子的分布狀(下轉第265頁)(上接第261頁)況,使行領導能夠很容易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績效評估,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并進一步完善分行及業務部門的自身分析和流程規劃。通過實施這樣的“利潤貢獻度分析”應用模塊,可以幫助銀行建立精確的、全行一致的利潤貢獻度評估方法論,從而得到關于客戶、產品、分行、部門利潤貢獻的準確信息及影響因素。獲取的這些分析結果在銀行中間業務市場、財務、規劃、風險和產品管理等部門的決策支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⑷風險管理功能。中間業務相對于資產業務而言,風險較小,但風險更具有滯后性,主要在資產負債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為此,要應用金融信息技術建立起中間業務的內部控制機制,通過信息系統中的風險管理功能模塊實現對各項業務的操作、監督、授權和風險監測,并進一步實現對高風險點的重點監測以及對風險的量化、動態和連續的監控,最終達到規范中間業務的目的。
⑸提升中間業務服務水平,發展高收益業務。利用金融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集團客戶現金管理、銀團貸款組織安排、收購兼并等政策允許并且市場需求很大的中間業務,提升整體的中間業務水平。積極借鑒國外的業務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經驗,應大力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國內商業銀行數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類,即代客衍生、金融衍生和自營業務,金融衍生業務規范的業務流程涉及到前臺交易、中臺風險管理、后臺結算和清算管理。中臺的風險管理涉及到交易的市場風險,完全依賴于金融信息技術的支撐,這是當前國有銀行正在探索的應用領域。
三、結束語。
中間業務已在現代商業銀行三大業務中獨樹一幟,地位日趨重要。目前,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出現了另一種“二八定律”,即如果一家銀行80%的利潤是由利差賺取的,那么可以認為這家銀行是一個沒有希望的銀行。這個“二八定律”告訴我們,哪家銀行的中間業務走在了前面,他就占據了先機。因此,提高中間收入占比也是商業銀行公司業務的希望所在。
銀行業固有的信息屬性使它與IT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要拓展中間業務的廣闊市場,國內商業銀行必須緊緊依托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和發揮信息技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作用,使中間業務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儲敏偉,賀瑛,朱德林.2006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姜靈敏.楊淑海,試論金融信息技術在國有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中的重要作用.華南金融電腦,2006(7)
3.張效娟,孫濟洲.銀行中間業務平臺系統的設計和實現[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4.顧浩,胡乃靜,董建寅.銀行計算機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0)
5.赫俊明.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新疆金融,2004(5)
6.鄧楊豐.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7)
(作者單位:上海金融學院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120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