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退耕還林工程是中國六大林業工程之一,1999年在全國部分省市開始試點,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從20O1年國家確定彰武、北票、凌源、建昌四個試點縣實施,2002年在全省全面鋪開。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遼寧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參差不齊,總體上遼東地區好于遼西地區。遼西地區退耕還林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全省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因此,加快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文章主要以遼寧西部地區的彰武、北票和建平三個典型地區為例,分析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在以農戶入戶調查和訪問方式取得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對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進一步總結了遼寧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中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遼寧西部地區 退耕還林 后續產業 模式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267-03
一、遼寧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重要性分析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既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生態地位非常重要的省份之一。遼寧省東西兩側構成遼東山地丘陵區和遼西山地丘陵區,中部為遼河內陸沙地。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從2001年國家確定彰武、北票、凌源、建昌四個試點縣實施,2002年在全省全面鋪開。幾年來累計退耕還林370萬公頃,配套荒山造林1010萬公頃。截至2007年10月,國家累計向遼寧退耕還林投資達34.34億元。實踐證明,近年來的退耕還林工程大大加快了全省生態建設步伐,促進了全省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改善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群眾生產和生活條件、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解決退耕還林地區長遠發展的問題,必須在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同時,大力發展后續產業。
發展好后續產業能使大批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多種經營和副業產業生產,使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林果種植業、畜牧業以及二、三產業過渡,促進了舍飼圈養、綠色食品、森林旅游等特色經濟的發展。對改變目前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較大程度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帶動各地區資源開發和農村建設,促進農林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升級,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遼寧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遼寧西部地區屬于暖氣候帶,年平均氣溫7~8℃,光熱資源充足,是遼寧省高日照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省的21%,主要為山地丘陵。遼西極度干旱、缺水,由此造成的土地沙漠化非常嚴重,干旱成為阻礙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春旱、伏旱、秋旱使大面積莊稼顆粒無收,農業產量逐年降低,農民生活困難,社會經濟落后。
遼西北地區自然生態比較惡劣,農民收入低,人民希望能盡快改善生態環境,走上富裕的生活道路。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國家補助政策的幫助,遼西地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增加,風沙明顯減小,生態環境向著良性方向發展。目前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正處于建設的關鍵時期,要應對補助政策到期的影響,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艱巨任務,必須大力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
二、遼寧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案例研究
1.調查地區基本情況。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2001年國家確定的四個試點縣均屬于遼西地區,足見遼西地區在退耕還林過程中的重要性。遼西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北票、彰武、建平三個地區受到科爾沁沙地的影響,糧食作物畝產較低,是遼西的主要貧困區。彰武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北鄰科爾沁沙地,典型的遼西丘陵地區氣候,全年干旱少雨。由于科爾沁沙地的影響當地的農業收入低,水源較少,地下水位低,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北票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屬典型的遼西丘陵地區,全年干旱少雨自然災害頻繁。建平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生態環境脆弱,土地利用率較低,糧食作物畝產較低,人均收入處于遼寧省下游。為了探索遼寧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最佳模式,合理評價對農民收入影響程度,選擇以上地區為研究對象。
2.調查地區后續產業發展模式。(1)林草牧模式。結合退耕還林,發展牧草種植,在提高植被覆蓋率的基礎上,以草養牧,促進畜牧業發展,實現林、畜、草齊頭并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同發展。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為廣泛的牧草之一,是各種牲畜最喜食的牧草。1公斤優質紫花苜蓿草粉相當于0.5公斤精飼料的營養價值,因此紫花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彰武縣依據自身實際條件在林下發展牧草紫花苜蓿已達3000公頃,年均畝產干草300公斤,效益達200元以上。退耕還林地上栽培的優質牧草也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2)林下種植模式。退耕還林的初期林下郁閉度比較低,為林下種植創造了有利的空間。開展林下種植,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林下空間種植農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另一方面開展林下種植加強了退耕戶對林木的管護,有利于林木更好生長。退耕還林工程,使得農民的耕地減少,土地上獲得的收入也隨之減少。而開展林下種植,能較好地解決退耕還林地的減產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在遼西地區林椒間作、林糧間作、林油間作、林藥間作的種植模式被普遍推廣,并獲得較大收益。(3)林下養殖模式。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林草植被增加,為林內養殖禽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林下養殖的禽類,以林內各種草、蟲為食,肉質極好,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眾所周知鵝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在肉食品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彰武縣大德鄉2000年開始發展林下養鵝模式,到2007年,全縣鵝飼養量已達600萬只。豐富的白鵝資源引來了合豐集團、天照星牧業加工廠和“美中鵝業”落戶彰武,形成了全縣白鵝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新興產業。(4)林業產業化生產模式。退耕還林的直接成果是林木,后續產業發展要圍繞“林”字做文章,走林業產業化發展道路綜合效益好,既可治住風沙,為改善生態做貢獻,又能有經濟收益,使林業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之一。根據遼寧省林業區劃的要求,遼西地區主要是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林。水土保持林主要以楊樹為主,經濟林則以山杏、大棗為主。北票市在發展后續產業過程中,“兩杏一棗”生態經濟林,河灘楊樹速生用材林已經形成產業化生產,特別是“兩杏一棗”生態經濟林,已經培育出耐干旱、品質優良的金絲蜜王棗,在當地供不應求,現在正在大面積推廣。
3.調查地區后續產業經營模式。(1)戶退戶管。以農戶為單位落實退耕還林和宜林荒山造林任務,分戶管理,調查地區超過90%都使用這種經營模式。其優點是便于調動千家萬戶的積極性,責權利都在自己,產權關系明確,不易發生糾紛;缺點是過于分散,管理不便,一家一戶坡耕地面積小,難以形成規模經營,造林質量不高。(2)公司+基地+農戶。合伙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讓千家萬戶散種分養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接軌,這就是此種經營模式的真實寫照。公司建有自己的基地,同時以基地帶動、指導周邊農戶發展種植、養殖業,以基地為依托,實行生產、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經營,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北票長皋、上園兩地的南韓椒種植,由于采取了這種經營模式,已形成規模出口國外,每畝能賣2000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3)黨支部+協會+農戶。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北票市長皋鄉的食用杏協會、彰武縣的食用杏協會就是這樣兩個組織。黨支部和協會引導農戶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為退耕戶介紹最新的產品信息,聘請農牧業技術員提供技術支持。正是采取了這種經營模式,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了,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了。同時在黨支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協會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供需矛盾。(4)公司+農戶。這種經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退耕戶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企業和農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北票上園鄉的豬肉屠宰加工廠,彰武的“美中鵝業”正是采取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不但使林下養殖的產品有了銷路,同時也使退耕戶發展的后續產業形成組織化、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5)個體承包。以農戶個體承包為主,積極鼓勵承包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產業開發。個體承包主要利用了民間資本,私人資本對林業的使用,增強了林業資本多元化,體現了個體的優勢。長皋鄉塔子溝村村支書承包山地300公頃,種植經濟林大扁杏,同時試點林藥種植,在全鄉推廣。
4.調查地區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經濟有效性分析。(1)數據說明。本文使用數據是基于2006、2007連續兩年對遼寧省西部地區的彰武、北票、建平三個發展后續產業的典型地區進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調查涉及的所有樣本縣、鄉、村和戶都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選取,在每個樣本縣隨機抽取三個樣本鄉,在確定樣本鄉的基礎上,在每個樣本鄉分別選取了兩個樣本村,每個樣本村又分別抽取10戶農戶進行詳細的住戶信息訪問。訪問的信息包括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參與情況、農戶家庭基本情況、退耕產業模式情況、農戶家庭收入情況和退耕戶的意愿調查等五個部分。最后經過數據整理,確定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97.5%。(2)農戶收入結構情況對比分析。本文利用調查數據對退耕戶和非退耕戶2005和2006年的家庭經濟收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出,是否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對農戶的經濟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對發展后續產業退耕戶來說,2006年他們的總體人均收入比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高出5%,與2005年幾乎持平(2005年也為5%),可見發展后續產業對農戶的總收入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是很明顯。
人均種植業純收入:2006年發展后續產業農戶的收入比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的收入降低了5.8個百分點,2005年僅為3.1個百分點。這說明發展后續產業對農戶的種植業純收入有一定的負影響。退耕還林后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總產量也隨之減少。而2006年糧食價格幾乎升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僅玉米價格一項就從不到0.5元/斤升到了0.73元/斤;再者農戶手中的閑散資金是有限的,將這些資金投入到后續產業上的農戶就沒有太多的金錢和精力來經營剩余的耕地,所以未發展后續產業農戶的人均種植業收入高于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是不難理解的。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一般退耕面積比較大,因而其剩余的耕地面積就相對較少,同時他們會把一部分精力用于林下經營。因此,相對于沒有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的種植業收入就會略低于沒有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
非農收入: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明顯低于發展了后續產業的農戶,低了近15.8%。這說明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家庭勞動力大多比較充足,除了發展后續產業牽制的一部分勞動力之外,多余的勞動力投入到其它的生產活動中去來獲得他們的非農收入。從非農收入的差距和調查的結果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在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缺少政府的引導和資金的支持,轉移的勞動力都分散的轉移到其他行業中去,一旦經濟收入出現問題,就有很大可能出現退林復耕現象,這就對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畜牧業收入:2005年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此項收入略高于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而2006年這種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許多村民都意識到飼養家禽的經濟收入較高,所以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畜牧業中來,而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由于農業稅的減少,閑散資金相對有節余,因此收入有增長。
其他收入: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2006年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2元,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2006年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14元。由此可見發展后續產業對于退耕戶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它的激勵作用并不是十分明顯。
從近兩年的分析可以看出,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對農戶的收入產生太大的影響,從兩年之間的對比中也可以得到的結論: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對農戶增收也沒有明顯的提高,甚至有些方面還低于未發展后續產業的農戶。
5.遼寧西部地區后續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1)尚未形成可支撐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的后續產業模式。退耕還林之初農戶從退耕補助中獲得補助款,因此積極參加退耕還林工程。隨著補助年限的到期,林分過早郁閉,農民在退耕地上獲得的利益逐漸減少。由于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退耕戶發展后續產業的積極性不足。而且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調查地區90%以上的退耕戶采取戶退戶管的經營模式,小范圍、小面積的種植不能發揮優勢,導致價格偏低,不利于形成支柱產業。(2)后續產業管理水平較低,科技含量不高。在調查中發現,參與林下經濟管理的人員多為當地農民,雖對地區環境十分了解,但教育程度和整體素質偏低,管理水平較低;受到市場經濟影響,調查地區吸引人才困難,技術與管理人才的缺乏,極大地限制了林下產品的開發和利用,不但影響農戶的收益還直接影響到后續產業產業化的形成。因此,在發展后續產業的過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將是推動退耕還林工程向可持續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3)產業鏈條的形成有困難。農民收入不穩定,直接影響農民發展后續產業的積極性。長期以來自產自銷的銷售模式,導致林下產品缺乏競爭力,質量不穩定,銷路滯后。由于沒有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良性循環,因此生產、銷售各個環節完全脫節,而且缺少了龍頭企業的扶持,產業鏈條形成困難。建平縣榆樹林子鎮的農民就有這樣的擔心。種植的經濟林已經陸續開始產果,由于沒有果品深加工企業的扶持,產出的果只能自產自銷,而且價格也不高,這成為困擾當地農民的一個主要問題。(4)栽植株行距過小,沒有形成開發年限與造林株行距的最佳組合。楊樹的一般株行距為4m×4m或3m×4m,而調查地區彰武的林木行距僅為2m×3m,這種不合理的配置致使林分過早郁閉,林下經濟開發困難,農民收入減少。而且樹種單一,栽植的株行距過小,不但純林中病蟲害時有發生,而且林分基本郁閉,林下植物幾乎不能生長。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本文簡要介紹了遼寧西部地區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方面的發展現狀,并以彰武、北票、建平三個地區退耕還林的農戶進行抽樣調查,探討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分析了農戶發展后續產業后的家庭收入變化情況。
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并沒有對參與農戶的收入構成產生明顯的正效應,因此在未來的時期內,必須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優勢產業,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完善后續產業經營模式,不斷提升整體競爭力,實現農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促進全省退耕還林的繼續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政策建議。(1)確立和探索后續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模式。一是正確處理“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民要增收”三者之間的關系,探索不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的退耕還林種植模式、配置模式,在優先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產業,實現生態增效、經濟增收的“雙贏”目標。二是科學設計發展模式。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林草、林藥、林果立體種植模式,提倡發展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增加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推動農業經濟結構向糧、經、林、果、草、畜等多元結構發展,延伸產業鏈。三是建立新的產業經營模式。在堅持“個體承包”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運作機制。(2)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林業生產力。一是加大對農戶有效的科技服務,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技人員創新水平;二是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和咨詢服務,使科技人員在林業開發建設中成為科技興林的領頭人;三是加快科技改革,把科研推向市場,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四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林業經濟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3)完善后續產業的產業鏈,發展龍頭企業。在后續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建立完善產、供、銷一體的經營機制,以龍頭企業或名優產品為紐帶,延長加粗產業鏈條。按照林、工、貿一體化的后續產業發展目標,形成以市場帶基地,以基地連農戶,以產品促市場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退耕林地的增值能力和比較效益,促進后續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4)深入探討幼林郁閉后的林下開發模式。由于林木栽種過于密集,林分的郁閉使林下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直接導致了農戶增收不明顯。要積極開發幼林郁閉后林下開發模式,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更可以有效防止復耕現象的發生。(5)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林業社會化服務屬于我國傳統的第三產業的范疇,其服務對象就是林業生產。發展后續產業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退耕還林的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提供林業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資金、信息咨詢等“產前服務”,為林業正常生產作業提供“產中服務”、為產品收購、儲藏、加工、銷售提供“產后服務”。通過不斷完善林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林業不斷發展。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遼寧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模式研究”(20060011)]
參考文獻:
1.胡長青等.對彭陽北部干旱地帶的退耕還林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科學研究,2006(27)
2.李世東.中外退耕還林還草之比較及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2(2)
3.朱芬萌等.美國退耕還林工程及其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
4.帥克等.四川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06(4)
5.季元祖.甘肅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思考[J].甘肅林業科技,2006(1)
6.孟全省,潭鵬,靳愛仙等.對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問題的思考[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4)
7.馬忠玉.中國退耕還林政策評估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6(4)
8.柴永江,王德喜,陳哲晶,閆淑霞.通遼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6(29)
9.陳珂,楊小軍,徐晉濤.退耕還林工程經濟可持續分析及后續政策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7(2)
(第一、二作者單位:沈陽農業大學林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1;第三作者單位:遼寧省建平縣林業局 遼寧建平 1224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