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區綜合開發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是集政策、科技、人才、市場、體制創新于一體的山區資源的保護、建設和開發利用,也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文章通過對清原縣山區開發工作的現狀做以總結和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調整對策。
關鍵詞:清原縣 山區綜合開發 林地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6-276-02
一、清原地區山區綜合開發的現狀
1.基本情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于遼寧東部山區,境內總面積3921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188個行政村,總人口34.8萬。作為一個以林為主的縣份,全縣有林地面積28萬公頃,森林總蓄積22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2%,是遼寧省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和水源涵養林基地,也是全省四個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之一。
“十五”期間,省政府制定了天然林禁伐政策,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使清原的森林資源總量有所增加,為我們建設遼寧生態大縣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由于大批林業生產加工企業被迫關停或轉產,也給營林者和加工戶的生產經營以及縣、鄉財政收入帶來一定影響。僅幾年時間,全縣財政減收5802萬元,而得到的相關補償僅為688萬元,尚有5116萬元沒有著落。而且,天然林禁伐后,從前靠林業收入維持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減少,直接影響到公益事業發展,農民從林木上的收益也受到了嚴重制約,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形成一種“靠山吃不到山”的現象。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生活、生存的狀況,促使其更快、更好地發展,清原縣提出了山區綜合開發的根本思路。
2.山區綜合開發現狀。清原縣按照“整體、循環、再生”的發展原則,將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開發、利用作為“興林富縣”的主要途徑,形成了以林下特產業、干鮮果經濟林培育業、林特產品深加工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林地產業體系,逐漸走出一條“依綠養山、依山富民”的發展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林地開發面積已達2萬公頃,參與開發的農戶近3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40%,林地經濟收入已占農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正逐漸成為這一地區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山區綜合開發的類型及其成效如下:(1)林地中藥材栽培。栽培主要品種有林下參、細辛、地龍骨、龍膽草、玉竹、輪葉黨參等品種。到目前為止,全縣共發展各類中藥材2萬公頃,其中林下參1.67萬公頃,其他中藥材0.33萬公頃。(2)特色養殖業開發。目前全縣2000條小流域均采取承包和轉讓等形式落實產權,已開發1200條小流域,區域養殖面積7.33萬公頃,建蛙塘4000多個,林蛙規模養殖1260戶,年放養量達上億只,年產商品蛙3000余萬只;全縣鹿飼養量近萬頭(其中清原馬鹿6500頭),年產鹿茸5000公斤。其中,“清原馬鹿”被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為國家畜禽新品種,清原縣國有城郊林場鹿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遼寧鹿類種源繁育基地。(3)干鮮果經濟林。全縣已培育紅松、核桃果材兼用林面積達1.33萬公頃;以紅南果梨為主的果樹面積0.13萬公頃,全縣水果總產量達到9000噸,建設水果保鮮貯存庫31個,年貯存能力500多噸。(4)山野菜、食用菌。以刺嫩芽、大葉芹為主的山野菜已發展到0.3萬公頃,木段木耳10萬段。(5)苗木生產。以大苗和珍稀苗木為主的綠化苗木培育面積0.19萬公頃。(6)以木材加工業為主的林特產品深加工。目前有加工企業227家,并形成三個加工團地:北雜木木材加工團地、灣甸子集成材加工團地和清原鎮木材加工團地,從業人員3000多人。全縣以木業、藥材和鹿茸等一批林特產品深加工項目的發展,對緩解農產品供需矛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7)生態旅游。主要旅游景點有紅河峽谷漂流、紅河風景區、夏湖風景區、渾河源風景區。2003年建成了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態實驗站,渾河源自然保護區被列為省級保護區,紅河谷森林公園通過國家級評審,紅河峽谷漂流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漂”,已成為撫順地區參與性旅游的又一標志性品牌項目。
二、山區綜合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發展周期長。從幾年來的發展實踐看,制約林地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林地經濟雖然回報率高,但發展周期長(平均生產周期為5—6年,最長品種達10年以上),投入大(平均每畝需投入1000多元),見效慢。對于農民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2.投資額度大,大部分開發戶難以承受。受資金限制,林產品深加工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多數深加工企業建廠后,由于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寬,而且貸款無抵押,使建完的企業,處于停產,一些群眾還未得到林地開發的回報時,就疲于還貸,生產持續投入難以為繼,使林地經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與現代林業規模經營不相適應。
3.地方財政困難,缺乏投入能力。清原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基礎薄弱,包袱沉重,縣鄉財政運轉比較艱難,基本上是“吃飯財政”,在發展林地經濟上缺乏投入能力。
4.受林地權屬影響,制約了林地經濟的發展。現有林地權屬以村集體所有為主,影響了林地的開發利用。但隨著全省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將逐步建立起“產權歸屬明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的新的經營體制,廣大農戶在取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同時,也為他們發展林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調整對策
1.加大對育林涵水的扶持力度。清原境內河流是下游大伙房水庫的主要來源,約有52%的水來自清原境內,我縣為保護下游地區水質付出的代價相當大,關停污染水源企業,為下游沈陽等中部城市群提供了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和充足的水源,做出了一定貢獻,而在水源涵養林補貼方面沒有得到相應補貼。另外天然林禁伐影響我縣財政收入和相關產業發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六章第六十六條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為國家的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國家給予一定的利益補償。”但目前為止,我縣所得到補償了了無幾。建議對天然林禁伐影響財政收入的補償或替代產業項目資金的投入及水源涵養林補貼、水資源費等方面給予清原重點傾斜。
2.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尤其是金融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資金扶持,提高企業生產能力,促進企業發展,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當地林產品深加工中的牽動作用;同時,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開發式扶貧等農口專項資金,科學合理、統籌安排,擴大林地經濟開發的種類和規模,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更寬、更廣的致富空間。
3.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大資金集中使用的透明度。從2006年起,清原縣被確定為省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單位,支農資金在山區綜合開發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應該做到:一是要集中統一使用支農資金,整合資金,形成合力,舉全縣之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部門合力、資金合力。二是要規范資金劃撥形式,減少中間環節。中間環節過多是影響資金高效運行,造成一部分資金流失的關鍵問題。要從資金劃撥上予以克服,對上級下撥的財政資金,由財政直接劃撥到項目實施單位;對上級有關部門下撥的資金,由財政委托統一撥付到項目單位。三是要創新投資體制,消除依賴。完善政府支農投資方式,改變單一的、直接的、無償的政府支農投資方式。發揮政府支農投資的引導作用,根據項目性質,采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財政貼息等方式,按照“誰投資、誰管護、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吸引社會投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等各種經濟成分從事林業產業發展,調動各方面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四、結論
通過山區綜合開發,做到開發治理并重,利用保護并舉,達到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通過山區綜合開發,使全縣的生態效益進一步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通過山區綜合開發,使全縣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通過山區綜合開發,拉動全縣社會效益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遼東山區林業產業發展有關政策的通知.遼政辦發[2005]95號
2.關于加速推進山區綜合開發的意見.撫林辦字[2004]2號
(作者單位:清原縣林業局 遼寧清原 113300,清原縣大邊溝林場 遼寧清原 113309)(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