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確認”到“正名”:中國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

2008-01-01 00:00:00
現代法學 2008年4期

(四川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064)

摘 要:從歷史上看,自從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以來,先后頒布的眾多中國憲法盡管千姿百態,但是,在這些憲法文本的背后,卻包含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從確認到正名的內在邏輯線索。對中國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而言,確認是起點,正名是終點。從這條內在的邏輯線索出發,有助于全面地解釋中國百年憲法一系列的外在特征。

關鍵詞: 百年憲法;內在邏輯;確認;正名

中圖分類號:DF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08-04-02

作者簡介:喻中(1969-),男,重慶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1908年8月27日,《欽定憲法大綱》正式公布。這是舊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成文憲法。這部憲法價值幾何,姑且存而不論,它至少從形式上開啟了一個時代。從歷史發展看,舊中國與新中國的憲法歷經三代(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2008年)剛好100周年。回顧這百年的中國憲法,可謂跌宕起伏,柳暗花明,它既見證了中國政治的變遷,也牽動著幾代法律人的學思。這些憲法中的絕大多數,在頒布之前,都承載著沉甸甸的希望;但頒布之后,又很快引起了人們的失望。就在希望與失望的交織過程中,百年的光陰流過去了。

百年中國的眾多憲法,雖然政治背景不同,階級性質不同,價值目標不同,但是,它們都屬于“百年中國”的憲法,都是在“轉型中國”這個整體背景之下誕生的,是現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產物,都是用方塊字寫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們又帶有很多的共性。在諸多的共性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共同的內在邏輯,那就是:從“確認”到“正名”的邏輯線索。對于蘊藏在中國百年憲法背后的這根邏輯線索,茲論證如下。

一、確認:中國百年憲法內在邏輯的起點

舊中國《欽定憲法大綱》第1條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作為舊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憲法的第一個條款,它是否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沒有,它沒有為大清帝國的政治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新要素,它僅僅是對沿襲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傳統政治制度的再次確認而已。初次誕生的舊中國憲法所具有的這一內在品質,百年以來,一直連綿不斷,并由此而凝聚成中國憲法內在邏輯的起點,那就是確認。換言之,舊中國眾多憲法的制定與頒布,都蘊藏著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那就是對過去的確認——確認那些已經存在的政治事實。用當代話語來說,就是要“把實踐中取得的、并被證明是成熟的重要認識和基本經驗寫入憲法。”[1]

從舊中國憲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光緒皇帝的《欽定憲法大綱》,是對舊中國傳統政治的確認,是以憲法的形式使君權正當化。1911年的《重大信條十九條》,主要內容也是皇統不變和不可侵犯,皇權依法繼承,皇帝有頒布憲法、任免大臣、統帥軍隊的大權,等等。袁世凱的《中華民國約法》,是對袁世凱統治地位的確認:它以憲法的名義,確認總統獨攬立法、行政、軍事、財政、司法、外交大權,并享有解散議會和否決法案的權力。曹錕在憑借武力奪取最高權力之后,甚至采取賄選的方式,也要制定一部《中華民國憲法》,以之確認自己的統治地位。蔣介石的《訓政時期約法》、《五五憲草》、《中華民國憲法》,幾乎都是對蔣介石、國民黨統治地位的確認。孫中山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所以曇花一現,不了了之,根本的原因,就是臨時約法確認的政治格局、政治框架是脆弱的,甚至是虛假的;沒有政治事實支撐的憲法,當然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一部成功的憲法,必須以“確認”作為它的邏輯起點。從這個角度上說,舊中國憲法也可以稱為“確認型”憲法。

為什么舊中國的憲法是一種“確認型”憲法呢?從歷史文化根源上說,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有一個“向后看”的思想傳統。“所以從孔子的時代起,多數哲學家都是訴諸古代權威,作為自己學說的根據。孔子的古代權威是周文王和周公。為了賽過孔子,墨子訴諸傳統中的禹的權威,據說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年。孟子更要勝過墨家,走得更遠,回到堯、舜時代,比禹還早。最后,道家為了取得自己的發言權,取消儒、墨的發言權,就訴諸伏羲、神農的權威,據說他們比堯、舜還早若干世紀。”[2]這樣的思維模式,支配了中國百年憲法的精神實質,使中國的憲法以確認過去的事實與經驗作為其內在邏輯的起點。1954年,毛澤東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文中就明確指出:“這個憲法草案,總結了歷史經驗,特別是最近五年的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它總結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經驗,總結了最近幾年來社會改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政府工作的經驗。”[3]毛澤東的這個看法,頗有代表性。它表明,新中國憲法習慣于回顧以住的事實與經驗,通過確認過去,來規定現在與未來。

現 代 法 學 喻 中:從“確認”到“正名”:中國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發現,確認作為舊中國憲法內在邏輯的起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意蘊。一方面,是形而下的經驗事實方面,它意味著,有什么樣的政治事實,就有什么樣的憲法框架;憲法上的安排基本上就是對既有的政治事實的確認。袁世凱已經造成了個人專權的事實,他就必然要以憲法的方式來確認這種事實;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已經造成了一黨專權的事實,它也要制定一部《訓政時期約法》,來確認這種政治事實。更為典型的政治個案是曹錕,當他占據了最高統治地位之后,即使動用武力、花費巨額賄賂,威逼利誘,也要迫使國會議員們為他制定一部憲法,以確認他的統治地位,等等之類的事例表明,中國憲法就是對中國政治事實的確認。并非憲法文本在規定政治事實,而是政治事實在規定著憲法文本。

另一方面,“確認”還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理路。它意味著,只有通過確認過去,憲法上的言說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展開。從根源上說,任何憲法都有一個未曾明確表達的思想前提(或一個不言而喻的立論基礎、一個解釋學上所謂的“前見”),只有以某個不證自明的“思想前提”作為基礎,立憲者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建構起一個基本的憲法框架。從比較法文化的角度上看,不同文化傳統下的“思想前提”,從根本上塑造了不同類型的憲法。

譬如,美國憲法的思想前提,就是源出于基督教的“約”的觀念,它首先孕育了世俗的社會契約理論,進而又成為美國憲法的不證自明的思想前提。因為,美國憲法的第一句話就宣稱:“我們美國人民,為著建立一個更完美的合眾國……,特制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如下……”,這樣的表達方式意味著,美國憲法的文本,以及,通過美國憲法表達出來的政治框架,有一個不言而喻的思想前提:它是“我們美國人民”相互協商達成的一個“約”定,正是因為它是一個契約,所以,這部憲法本身才是正當的,才可以理直氣壯地提出來,它的權威性、合法性才有了一個不容質疑的地位。美國憲法的這種表達方式意味著,“契約”乃是憲法的思想前提。

反觀百年中國的憲法,即使有一些憲法文本號稱“約法”,但是,我們卻很難把契約觀念看作是它的思想前提,——在閱讀百年中國眾多的憲法文本的時候,我們無法體會到契約的觀念。那么,中國憲法是不是就沒有它的思想前提?也不是;確認的觀念,就是它的思想前提。以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為例,它的序言部分的主體內容,就是幾段關于歷史的敘述,譬如,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1840年以后的歷史事實;進入20世紀以后的歷史事實;尤其是1911年與1949年兩個時間刻度,又把20世紀的歷史裁為三段:清末、民國與共和國等等。通過這一連串的歷史事實,我們就看到了一條清晰的歷史線索,正是這些歷史線索,揭示了一條歷史發展的規律。整部憲法的權威性、正當性、不容質疑性,就建立在這樣一條歷史發展規律之上的。換言之,我們的憲法是通過對歷史的確認,尤其是對某些歷史事實的確認,來作為整部憲法的基礎和起點的。現在,我們甚至都很難想象,如果不通過確認歷史,我們憲法的邏輯起點與思想根基會在哪里呢?

二、正名:中國百年憲法內在邏輯的終點

如果說確認是中國百年憲法內在的邏輯起點,那么,確認過去、確認歷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正名。何謂正名?《論語?子路第十三》記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按照孔子的這段名言,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就是正名。因為,名分不正就言語不順,言語不順就無法把事情辦成,事情辦不成意味著禮樂不能興、刑罰不能恰如其分,這就會讓老百姓恐慌得手腳都無法安放,最終也無法實現對于國家的有效治理。

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也就是中國憲法內在邏輯的終點。因為,憲法是典型的政治法,是政治家治國理政的依據。如果沒有憲法作為依據,政治家的政治行為就會處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尷尬處境。因此,憲法對于政治家來說,一個核心的價值與現實的功能就在于正名。1908年以后的眾多當政者,無論他們的政治立場有多大的差異,都要頒布自己的憲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里。

為什么百年中國的當政者,都不約而同地把正名的希望寄托在憲法身上?以至于正名竟然成了中國憲法內在邏輯的終點?以至于百年中國的憲法,竟然在相當程度上演化成為了“正名之法”?我相信,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索解,有助于深入理解正名與中國憲法的內在關聯。

從歷史上看,傳統中國的當政者為自己正名的方式,主要是求助于上天。上天的意志就是天意。如果一個當政者的統治地位得到了天意的支持,那么,他就成了名正言順的統治者。不過,上天雖然具有獨立的意志,已經被想象成為了一種人格化的主體,但是,“天何言哉”,上天絕不可能親口向世人宣告,只有某某才是合法的統治者。上天表達意志的方式,必須借助于祥瑞之類的載體。譬如,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5年12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早‘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4]這種從井下挖出的石頭及其字符,就是天意的體現。王莽希望借助于這樣的神秘預言,向公眾傳達一個明確的信號:根據天意,他本人應當名正言順地掌握最高的政治權力。又譬如,公元20年,“秋,七月,大風毀王路堂。莽下書曰:‘乃壬午餔時,有烈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予甚恐焉;伏念一旬,迷乃解矣。昔符命立安為新遷王,臨國洛陽,為統義陽王,議者皆曰:“臨國洛陽為統,謂據土中為新室統也,宜為皇太子。”自此后,臨久病,雖瘳不平。臨有兄而稱太子,名不正。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谷稼鮮耗,蠻夷猾夏,寇賊奸宄,人民征營,無所措手足。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其立安為新遷王,臨為統義陽王’。”[4]429一次重大的政治安排,就是以“名不正”到“正名”的方式完成的。

如果說,以各種“符命”、“祥瑞”體現出來的天意,主要盛行于政治權力的爭奪或轉移的特殊時期,那么,證明天意的常規方式,則是一些莊嚴的儀式,譬如,東岳封禪、天壇祭天,等等。這樣一些由最高統治者主持的儀式,承擔著一項重要的政治功能,那就是,溝通統治者與上天的關系。因為,統治者的祭天過程,就相當于統治者向上天“匯報工作”,并祈求上天的認可與保佑。假如在祭天的過程中,祥云籠罩、風和日麗、紫氣東來,那就意味著,統治者的“工作報告”得到了上天的批準,甚至是嘉獎;同時也意味著,統治者的政治權力、統治地位是名正言順的,天意的支持就是依據,就是證明。

在傳統中國,如果說天意是正名的主要憑據、主要載體,那么,從1908年開始,天意承擔的功能就轉給了憲法;憲法由此成為了為政治權力正名的新載體。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憲法與天意的共通性。如果說天意體現的是上天的意志,那么,憲法體現的就是人民的意志;上天是一種人格化的主體,人民也是一種人格化的主體;天意通過看得見的祥瑞、符命、儀式體現出來;民意則通過看得見的成文憲法體現出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之類的古老論斷表明,在上天與人民之間,原本就有一種共通性。因此,從體現上天意志的祥瑞轉換為體現人民意志的憲法,終于在1908年的中國政治舞臺上變成了現實。從此以后,百年中國的當政者不再關心表達天意的祥瑞、符命,轉而依賴于表達民意的憲法。

另一方面,發生在中國的這種轉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西方的模仿。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在此之前,英國著名的保皇派代表人物菲爾麥出版著作,全面論證了君權神授與王位世襲的正當性。按照這種傳統的理論,國王的統治權力是上帝意志的體現,不需要其它的依據,只要憑借上帝,就足以為君主的統治正名。但是,在所謂的“資本主義革命”的潮流中,洛克通過《政府論》上下兩篇,全面批判了菲爾麥的保皇立場,闡述了一種全新的主張:社會契約與議會主權,——尤其是社會契約,幾乎就是對各國憲法的一種抽象化的表達。譬如,上文已經提及的美國1787年憲法的序言,就已經清晰地表明,美國憲法乃是社會契約的具體化。可見,隨著資本主義革命的興起,為政治統治正名的方式,也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換:在菲爾麥之前,是代表上帝旨意的圣經,在為政治統治正名;在洛克之后,是代表社會契約的憲法,在提供著正名的功能。發生在西方的這種正名方式的轉變,對于中國百年之前的先知先覺者,也產生了示范性的影響。由此,在“得風氣之先”的知識分子的鼓吹下,中國政治的“正名”依據,也亦步亦趨地經歷了從天意到憲法的巨大變遷。

三、從確認到正名:百年憲法內在的邏輯線索

因此,要深入地理解百年中國的憲法,就不能僅僅著眼于形形色色的憲法文本,而是必須看到隱藏在這些文本背后的那一條邏輯線索。上文的分析可以表明,就中國憲法內在邏輯而論,它的起點是確認,終點是正名,這是一根彼此牽連、相互依賴的邏輯線索。

一方面,確認是正名的前提與基礎。

如果沒有“確認”這個邏輯上的起點,正名的政治功能與政治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正名”就是要有所言說,就是“要說話”。如果無話可說,就談不上正名。百年中國的憲法話語,就是從確認開始的,并以所確認的歷史經驗、歷史規律作為背景,來達到正名的目標。因此,正名必須從確認開始。譬如,在1982年的憲法序言中,為什么要用那么長的篇幅來確認過去、確認歷史,原因就在于,立法者確認的歷史事實,經過一番精心的排列與組合,足以轉化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當過去的事實上升為普遍性的規律,歷史也就變成了邏輯與哲學,這時候,歷史就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而是真理的載體,或者說就是真理本身,依據這樣的真理而寫成的憲法、安排的政治,其正當性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與起點。

假如撤掉“確認”這個邏輯起點,那么,中國百年憲法就會陷于失語的境地。因為,任何一部憲法,總要開口說話。如果不從確認過去、確認歷史開始,我們的憲法又該“從何說起”呢?《欽定憲法大綱》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成文憲法,它一開口,就說“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這樣的話語,確認的就是沿襲了數千年之久的“道統、政統、法統”: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無論是贏政這個“始皇帝”,還是光緒這個臨近末尾的皇帝,都信服這個道理。這就意味著,《欽定憲法大綱》是通過確認過去來展開自己的言說的。至于現行憲法,正如前文所述,它也是通過對歷史的確認作為自己的起點,并從這個起點出發,走向一個更加寬廣、更加現實的世界的。當然,與《欽定憲法大綱》不同的是,現行憲法所確認的歷史,并非從秦始皇到光緒帝的歷史,而是1840年以后的近代史,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現代史、當代史。盡管不同的憲法所“看到”的“歷史”存在著重大的差異:歷史段落、歷史側面、歷史事件都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確認歷史開始起步,換言之,都是把確認過去作為自己的話語前提。

另一方面,正名是確認的結果與歸宿。

如果只有確認,僅僅是對歷史與過去的一種認知而已,這種對歷史的認知,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與政治現實的關系是什么,它在當下的指向是什么,尚不特別清楚。相反,只有從確認歷史出發,最終走向正名的政治目標,憲法對過去與歷史的確認,才獲得了一個邏輯上的結果。還是以1982年憲法為例,如果這部憲法僅僅只有序言部分,僅僅滿足于對歷史的回顧與確認,那么,它的價值就只相當于一篇“歷史散文”,雖有一定的認知意義,但它的政治功能是模糊的。只有在確認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現實的政治事實和政治關系,才可能全面實現憲法的政治功能。因此,正名是確認在邏輯上進行推演的結果,是確認過去、確認歷史的必然歸宿。

假如取消“正名”這個內在的目標或終點,百年中國也不會制定這么多憲法文本。當曹錕用胡蘿卜加大棒兩種手段,“要求”國會議員們一定要“通過”那部憲法的時候,曹錕希望得到的東西,就是附麗于憲法身上的正名功能,就是憲法所特有的“正名價值”。如果曹錕手上沒有這么一部憲法,他就只是一個掌握了槍桿子的武夫或軍閥;但是,如果擁有這么一部憲法,那么,他的武夫或軍閥身份,就驟然變成了堂堂正正的中華民國總統。換言之,憲法所具有的強大的正名功能,足以把一個凡俗的曹錕打扮成一個金光燦燦的民國總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百年以來的中國當政者,無論他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他都會制定出一部憲法,通過這部憲法,他才能夠與現實對話,與未來對話。

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表明,中國百年憲法內在的邏輯線索包含兩個端點:確認與正名,“一個都不能少”。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確認針對的是過去或歷史,正名針對的是現在或未來,因為,只有現在或未來才需要正名,也只有過去或歷史才等待著確認。雖然在確認與正名之間,存在著這些顯而易見的差異,但是,它們在骨子里,卻存在著相互支持的另一面。可見,在百年中國憲法的背后,實際上貫穿了一條從確認到正名的邏輯線索:確認是起點,是前提,是條件;正名是終點,是結果,是目標。

四、從內在邏輯看中國憲法的外在特征

如果說,從確認到正名,反映了中國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那么,這個內藏于憲法文本背后的邏輯線索,還有助于從多個不同的側面,解釋百年憲法的外在特征。

就制憲過程而言,我們可以發現,百年中國頒布的憲法將近20部(注:這些憲法文本主要有:(1)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2)1911年的《重大信條十九條》;(3)1912年的《中國民國臨時約法》;(4)1913年的《天壇憲草》;(5)袁世凱的《中華民國約法》;(6)曹錕的《中華民國憲法》;(7)段祺瑞的《中國民國憲法草案》;(8)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9)1936年的《五五憲草》;(10)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11)1931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2)1941年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3)1946年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4)1949的《共同綱領》;(15)1954年憲法;(16)1975年憲法;(17)1978年憲法;(18)1982年憲法,等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憲法修正案,單是1982年憲法就修改了四次,1978年憲法就修改了兩次。),平均每5年左右,就有一部憲法出臺。如此頻繁地制定憲法,在世界各國的制憲史上,恐怕也是無出其右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一個內在的根源就是:我們的憲法屬于“正名型憲法”。百年以來,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登場的政治活動家,都有正名的需要;為了“正”自己的“名”,所有的當政者都需要頒布自己的憲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憲法才隨著政治家的輪番登場而不停地制定與頒布。另一個內在的根源是,我們的憲法屬于“確認型憲法”,這樣的本質特征使我們的憲法偏愛過去的經驗與認識,把主要的力量用于描述已經形成的政治格局;已經形成的政治事實是什么,我們的憲法就跟在后面亦步亦趨地規定什么。相比之下,對于未來的新變化、新發展,則缺乏足夠的安排,也沒有考慮為未來的新事物留下足夠的空間。因此,只要政治事實發生了些微的變化,就會很快突破當時的憲法框架。在“名不副實”的現象經常發生的情況下,要么頻繁地修改憲法,要么允許“良性違憲”(注:關于良性違憲的討論,可以參見,郝鐵川論良性違憲[J]法學研究,1996(4);郝鐵川社會變革與成文法的局限性[J]法學研究,1996(6))。正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幅奇怪的憲法學圖景:這一邊在主張“良性違憲”,即使改革實踐已經突破了憲法,也不要過于頻繁地修改憲法,以保持憲法的穩定性與權威性;那一邊又在反對“良性違憲”,因為,即使是良性的違憲,依然是對憲法權威的損害。但在我看來,諸如此類的爭論,并沒有擊中問題的要害:為什么會有“良性”的違憲?為什么又會有頻繁的修憲?表面的原因是:既有的憲法無法包容新的政治現實與改革實踐。本質的原因是:在客觀上,憲法所確認的“歷史并不是凝固的,它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手段的科學化,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相。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其不同的階段對歷史也會有不同的理解。”[5]由于百年中國的憲法在根子上屬于“確認型憲法”,它以確認過去為歸依,它對過去的政治事實、政治經驗“確認”得越具體,它對未來的包容性就越小,它就越容易被不斷變化的現實“撐破”。

就憲法內容而言,百年中國頒布的憲法大多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政治宣言重于法律規范,政治性大于法律性。以現行憲法為例:憲法的序言部分長達1800多字,幾乎都是政治宣言;總綱部分大部分也是政治性的表達;有關公民權利的規定沒有相應的救濟措施;有關國家機構的規定也只有授權,沒有對權力的限制,更沒有關于權力越界的矯正制度,等等。憲法文本中的這些具體內容與表達方式,雖然與憲法本身的宏觀性、原則性有關,但主要還是出于中國憲法的文化個性:從“確認”到“正名”的內在邏輯。正名的目標,在于“言順”,而不在于法律性,更不必在乎程序性、可追究性、可訴訟性;確認的起點,也不是具體的法律規則,更不必包括假定、處理、后果之類的邏輯結構,而是以往的經驗與認識,或者說,主要依賴于對過去或歷史做出的歸納與提煉。因此,中國憲法文本所具有的外在特征:偏重政治性、偏重意識形態,并不是某個憲法起草人的個性所決定的,而是中國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所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關于“中國憲法的法律味不濃”的判斷與指摘,雖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這樣的評判并沒有看到問題的癥結,沒有看到從確認到正名的邏輯線索對于憲法內容的規定性、支配性。

就行憲后果而言,百年中國的憲法幾乎都屬于“沒有牙”、“不咬人”的憲法。譬如,在憲法的實施過程中,幾乎沒有人因為違反憲法而被追究相應的違憲責任;在法律程序中,沒有憲法訴訟法;也沒有嚴格實施的、例行的違憲審查制度,等等之類的憲法實踐,其實都可以用百年憲法的內在邏輯來解釋:我們的憲法以確認過去作為它的精神前提,以實現正名作為它的現實目標。這樣的邏輯線索決定了憲法的外在特征:只要把一部憲法制定并公布出來,尤其是通過宣傳、講解、張貼,讓這部憲法廣為人知、深入人心,這就基本上實現了憲法的政治目標:正名。在當代中國,為什么憲法的宣傳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而違憲審查制度卻遲遲不能建立起來,原因就在這里。最近20多年以來,中國憲法學界有一個頗受關注的主題,那就是違憲審查制度。學者們希望通過違憲審查制度,讓中國的憲法“長出牙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者們設計了多種違憲審查的具體路徑,譬如,由最高法院來審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審查,由全國人大新設立的憲法委員會來審查,由新設立的憲法法院來審查,等等。這些頗見功夫的“微觀論證”雖然不乏學理意義,雖然令人感動,但它們普遍忽視了中國憲法的文化個性:在中國憲法的骨子里,是始于確認、終于正名的。在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中,有“以言行事”之論,它意味著,言說就是做事。套用于中國憲法的實施狀況,它恰恰描述了中國憲法的一個外在特征:宣傳憲法、講解憲法、有關憲法的言說,就是實施憲法的基本形式。

參考文獻:

[1] 王兆國.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N].人民日報.2004-03-09(2).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37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6

[4]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7:406

[5] 謝維雁.論憲法序言[J].社會科學研究,2004(5).

From “Confirmation” to “Rectification of Name”:

Inherent logic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n a Century

YU Zhong

(Sichuan University, Law School,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nstitution Outlines Approved by the Empire 1908, lots of constitutions have been enacted in China. Different as they are, behind them there exists one common feature: an inherent logic clue from “confirmation” to “rectification of name.” Confirm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while rectification of name is the destination. The clue is conducive to explanation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s in the century.

Key Words: constitutions in a century; inherent logic; confirmation; rectification the name

本文責任編輯:汪太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av|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xxx|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啊嗯不日本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 人人艹人人爽|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四虎亚洲精品|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91在线|日本|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88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高清资源|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成年人国产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a网站|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啪啪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乱人伦99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青青草原国产|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久久国产乱子|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视频久|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成人小视频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五月综合色婷婷|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91亚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