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農業發展令人深思:一方面,糧食總產量預計超過1萬億斤,實現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增產,而這是在2004年以來糧食連續3年累計增產1335億斤基礎上的又一次大豐收。另一方面,豬肉、油料等農產品價格較大幅度上漲。2007年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6.5%,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7.6%,占漲價因素的87.7%。2007年11月,我國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6%。為何五谷豐登,反而價格上升?
2007年中央財政實際用于“三農”的各項支出達到4318億元,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不斷得到加強。種糧農民直接受惠的財政支農投入比上年增長30%以上。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和奶牛養殖的政策措施,惠農力度不斷加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熱情,為保障城鄉居民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1萬億斤糧食顆粒歸倉,人們心里塌實了許多。近期國內市場小麥和玉米價格上漲,主要原因是季節性需求增加所致。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大大高于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可以保證市場供應。2007年國家多次競拍儲備玉米、小麥和食用油,目前糧食市場價格基本平穩。
除此之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棉花產量首次突破700萬噸,糖料、蔬菜、水果等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基本實現均衡供應。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陳萌山說:“今年是從土地里收獲最多的一年!”
同時,畜牧業生產克服成本上升、周期波動、疫病等影響,總體保持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8130萬噸、禽蛋3030萬噸、奶類3650萬噸,分別增長1.0%、2.9%、10.5%。特別是生豬生產扭轉了下滑趨勢,從2007年9月份開始逐步進入恢復階段,據農業部最近對16個省生豬生產督導的統計顯示:去年12月份生豬存欄同比增長5.3%,母豬存欄同比增長11.5%。
豐收已成定勢,但另一根牽動國人神經的弦便是連續高漲的CPI。漲價也已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街頭、巷尾、公交、地鐵,到處都能聽到人們關于漲價的議論,尤其是農產品和農業食用品的漲幅。我國的農產品供求形勢何以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呢?
首先是消費快速增加。與10年前相比,我國人口凈增了9059萬,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96年的412公斤下降到2006年的378公斤;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新增城鎮人口2億多,特別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大約有2.1億農民進入城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大量過去的農產品生產者變成了現在的農產品消費者,帶動了消費總量和商品量的增長。同時,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需求逐步增長,肉、蛋、奶、植物油、瓜果、菜類等需求快速增加。
其次,國際農產品市場傳導作用明顯。近兩年,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生產下降,庫存減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6年世界糧食庫存消費比已下降到19.1%,處于30年來最低水平。特別是受石油價格不斷攀升的驅動,生物質燃料快速發展,美國2007年用于生產乙醇的玉米比2006年增長了50%,已占玉米總產量的20%以上。歐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產燃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農產品供求格局。美元貶值,推動了國際市場石油、糧食、油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今后一個時期,世界農產品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
第三,國內柴油、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增加,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 ;同時,受養殖成本增加、周期性波動和疫情的綜合影響,生豬生產下降。
這輪農產品價格波動,盡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再一次深刻地警示我們,農業發展事關經濟社會全局,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須在宏觀調控中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日益加劇。與10年前相比,耕地面積凈減少1.24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已降至1.39畝,全國已有666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耕地質量下降,中低產田占2/3。據10個省的調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機質含量比90年代初下降0.35個百分點;危險水庫占1/3,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農作物成災面積高達3億畝以上。再加上農業投入不足、科技貢獻率不高、生產比較效益低等因素的制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