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圣誕節期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庫納木博爾鎮的居民被洪水困在家里。該地區共有十幾家牧場的數百頭牛被洪水沖走。該州初級產業部的干旱救助熱線現在變成了洪災救助熱線,初級產業部正在統計損失。但是,當地許多人心里的歡愉卻溢于言表,他們說:這雨水是上帝賜予他們最好的圣誕禮物,期待來年秋天會有一個好收成。
近一段時間新南威爾士州北部和昆士蘭州,雨水斷斷續續沒有停歇。日前傾盆大雨還橫掃了澳大利亞東部和東南部一些地區。氣象部門預計,這個夏天,該地區的雨水將超過平均水平。新南威爾士州初級產業部長伊安·麥克唐納說,暴雨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毀壞可能超過了13萬澳元,但是人們更愿意強調暴雨的好處。
澳大利亞連續數年干旱,即便面對大片被大水淹沒的土地,也沒人敢說澳大利亞這個漫長的干旱周期已經結束。澳大利亞氣象局的國家氣候中心負責人麥克爾·考夫蘭說,從長遠來看,澳大利亞農業的前景將因氣候變化而變得更糟。他說,少雨的現象將更加頻繁地出現,干旱面積將會擴大。從總的趨勢上說,北方降雨更多,而南方將更加干旱。
為了幫助農民挺過干旱的年份,聯邦政府這幾年用于農業救助的資金達到天文數字。澳大利亞經濟學界對這些補助的爭議很大。一些意見認為政府不應該鼓勵農民堅守已經失去經營價值的土地。大約80%的澳大利亞農業利潤來自小于0.8%的農地。大約99%的澳大利亞農田利潤很低,甚至沒有利潤。從社會公正的角度看,干旱補助的不公正在于它支持了低效率的投資。人們感到疑惑,為何低效率的投資可以得到國家的補償?
農業和礦業曾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兩個產業。1962年,農業可提供10.3%的工作崗位,目前則僅為3.1%。澳大利亞有13萬個農業生產單位,每年對GDP的貢獻是一萬億澳元,在收成好的年份,農業出口占18%至20%。但這幾年的干旱,使得農業出口從占國家總出口的64%下降到14%。上世紀60年代中期,農業總產量占國家經濟的12%,如今這一比重下降到了2%。
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農業收入只有46億澳元,而該季度全國經濟收入為2420億澳元,農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低于日用品和餐飲業。
可見,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經濟已經在改變。農業在澳大利亞總體經濟中,處于創紀錄的低位。受干旱的影響,農業各項產出平均減少了20%,使得農業在國家經濟中的分量更加降低。干旱并不是唯一原因。礦業、通訊服務、房地產和商業服務等行業在快速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的6倍。
面對如此困境,澳大利亞的農業到了考慮重新布局的時候。幾個月前,聯邦政府委派參議員比爾·海夫瑞南牽頭調查澳大利亞農業是否該從干旱的南方轉移到濕潤一些的北方,以適應未來變暖環境下降雨模式的改變。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局的一位經濟學家表示,澳大利亞應該抓住變化的機會,思考如何改變農業部門職能。然而,這其中又牽扯了太多個人命運的改變,要適應它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江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