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國民大眾的健康和安全,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國計民生。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關心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問題,近期,國務院又專門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報告,表明了我國政府對此問題的態度。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的總體狀況是越來越好,表現為一些重大的惡性事件的不斷減少、食品總合格率的不斷上升。但是,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包括食品加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企業誠實信度相關。
消費者與知情權
我國經濟正處于從無序向有序轉型的特殊時期。行業管理制度逐漸在完善,在此期間出現的管理環節薄弱、經營者法律觀念不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有些商家唯利是圖,導致侵害消費者利益現象開始滋生漫延,并泛濫成災。消費者有知情權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商家失信行為,保障產品質量,從而促進信用體系建設。
何為知情權?比如,我們到超市里買牛奶,我們通常要看看生產日期、哪家企業生產的、是鈣奶還是無糖奶,了解產品相關信息的行為就是知情,知情對消費者十分重要,這些信息會告訴我們產品是不是我們所需的品種,還可以讓我們知道產品的質量等級和主要用途及注意事項。所以,消費者要求有產品信息知情權,這是自我保護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不奢望知道國家核武器庫有多少枚核彈頭,也分不清哪些是該公開的政務信息,即使我們再喝一百年可樂,可樂公司也不會把真實的配方告訴我們,但我們目前能做到的知情只有與自身合法權益有直接關系的信息內容,比如購買到質量合格的產品,比如吃上放心的食物。
知情權是消費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此有專門的規定。
怎么來判斷一個食品是安全的,還是不安全的,什么是真正有害的,或者是有毒的?這是一個科普教育的問題,而科普教育又是一項“論持久戰”的事。食品是人類生存的必須消費品,而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零危險是不存在的。我們不要求出行時的零危險性,也不考慮坐飛機的時候是不是零危險性,但是我們偏偏要求吃東西的時候是零危險性,那也是不現實的。
一方面我們不否認目前我們政府在監管食品安全問題的法律法規、標準以及執法措施的力度還有很多需要改善、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問題并沒有那么糟糕。從大的角度看,一些大的生產基地已從源頭上對所生產產品的相關環節進行了安全生產監控;一些省市已開始了問題食品的招回制;今年北京首次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進行了滿意度評比;而具體到食品安全的溯源,比如像北京世紀三農科技發展中心推出的食品安全溯源信息公示系統——食品安全溯源查詢一體機,就是在商場、超市、酒店等公共消費場所安放一臺查詢機,消費者可以將購買的QS代碼、物品條形碼、單品鑒別溯源碼,通過查詢機查到該產品的一切檔案,也可以通過手機、專業網站(網站:www.f-trace.com 食品安全溯源網)進行準確查詢,包括: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信息。
以上種種,都是為加強對食品監管力度所做的一份努力,也是我國有關部門對消費者有效行使知情權所開設的“綠色通道”。相信隨著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將會得到廣大老百姓的信任與支持的。為了防止現實中消費者知情權被侵害的現象發生,呼吁國家相關部門從立法、提高消費者辨別力、加強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
知情權與推動企業信用管理
知情權,從外在形式上體現了國家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程度在提高,也體現了消費者對產品知情的實際需要。有了國家職能部門的“天眼”在監督,也有了消費對產品相關信息的客觀要求,會力促商家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對于知情,筆者總結不外乎有三種形式:第一是企業自身主動提供,如產品的產地、用途、主要成分等;第二種是國家的監督企業出示,或職能部門對產品的檢驗結果;第三種就是消費者對不明信息的主動咨詢。
一個商家的信用問題往往不是孤立的,商家既需要對消費者和中間商講信譽,也需要供貨商對其講誠信。這樣,一個商家既被終端消費者要求有產品知情權,同時商家也要求有對供應商原料的知情權。這樣在產品整個流通環節中每一級都需要信用,每一級都需要知情權,在分工協作的社會里,知情權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知情權對于企業的信用管理也具有推動作用。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
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涉及一系列內容,包括信用觀念倡導、信用行業發展、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級評估、信用信息公示、信用法制建設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實現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和治本之策。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首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必要條件。有人曾提出“十個部門管一頭豬”的尖銳諷刺,一頭豬從出生到走上餐桌,要通過衛生、農業、工商、質檢等十個部門,但沒有一個部門真正為豬肉的健康安全保駕護航。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多部門操作,互爭利益,又互推責任,在一個總的協調機構的監管下,從源頭遏止安全問題的產生,最大程度保證群眾的利益。而由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衍生的一些系統,如食品安全溯源查詢系統,依托網絡技術和數據庫管理技術,實現食品各個環節安全信息的融合和監控,為消費者提供了自主尋求食品安全保障的手段。
其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才能使我國的食品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也與日俱增,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食品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了我國食品的出口和銷售。
要更好的發展我國的食品工業,就必須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建立獎懲分明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使失信者沒有市場,沒有利潤,才能杜絕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行為,才能適應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提高我國食品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同時,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建立,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更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政府目前正在大力倡導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但是,如果連保障人們身心健康的食品都“誠信”不了,信用體系建設無疑就變成了紙上談兵。要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長城,就要打造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改善我國食品市場混亂的局面。
食品安全關系著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是國家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 (張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