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農民的“金飯碗”,如今卻出口頻亮紅燈,數十萬養殖戶期盼“大黃魚價格什么時候才能不再這樣起起落落?”養殖戶期盼著。
一條魚帶動30多萬農戶
素有“大黃魚故鄉”之美稱的福建閩東寧德市,是昔日大黃魚的主產區,80年代初大黃魚資源嚴重枯竭,瀕臨滅絕。
90年代后期,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雄厚的技術力量,寧德市大黃魚產業化開發全面啟動,從一條魚變成一個產業,大黃魚為貧困的寧德老區帶來了致富的金飯碗。據統計,目前,寧德市大黃魚人工養殖已發展到了26萬箱,每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美元,占全國80%,全年產值高達20億元,帶動從業人員30多萬人。
出口頻亮紅燈,大黃魚“病”在何處?
近幾年,閩東大黃魚產業頻頻發生危機。價格時漲時跌,出口時暢時阻,讓數十萬養殖戶心里沒個底。2007年下半年,日本、韓國等嚴格了農獸藥殘的檢測標準,閩東大黃魚出口再度受阻。
大黃魚“病”在何處?蕉城區水產技術站站長蘇仰源認為,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導致了大黃魚價格起起落落,而根本上還是養殖管理上的弊端。由于無序、無度的超密度網箱養殖,導致寧德大黃魚主要養殖區三都澳海域大黃魚魚病頻發。據統計,魚病帶來的損失每年大約有2億―3億元。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大黃魚產業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大黃魚產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漁排備案制。”水產專家、寧德市漁業協會會長劉家富說,通過建立從養殖到銷售的全程信息追溯,有助于養殖戶與出口生產企業建立穩定的供需關系,從而確保出口產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