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圣誕節,一種賣到幾元錢一個的圣誕蘋果在各大校園廣受歡迎。記者在煙臺大學門口看到,幾個學生在認真地挑選蘋果的圖案,要給室友們每人帶去一份自己的祝福。他們說:這種形式挺好的,賀年卡送了這么多年,已經沒有新鮮感了,送點藝術蘋果給大家,既經濟又美觀,而且欣賞夠了,可以直接消滅掉,避免了浪費,大家都很喜歡。
在山東棲霞市的果品批發市場上,果農們正在包裝的蘋果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只見一個個蘋果表面印滿了祝福語言、卡通圖形和十二生肖等圖案。仔細看來,祝福語言簡潔大方,卡通圖形生動可愛,十二生肖形象逼真。一個個蘋果拿在手里仿佛一件件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果農們告訴我們:這叫藝術蘋果,文字、圖案是利用著色原理由陽光自然雕刻上去的,無公害,市場收購價格是普通蘋果的兩倍,盡管價格貴,產品仍供不應求。
在蘋果上做文章,生產藝術蘋果,是棲霞農民的一大創舉。早在2000年,棲霞果農王秀英利用著色原理把自己的剪紙作品和文字,粘貼在剛摘袋的蘋果上,十幾天后各種藝術圖案和文字被陽光形象地“雕刻”在蘋果表皮上,使蘋果增添了新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情感色彩。王秀英拿著這些帶圖案和文字的蘋果在煙臺國際果蔬博覽會上一亮相,就出盡了風頭,成為海內外客商的搶手貨。
王秀英的創舉,使棲霞市委、市政府認識到,商品與文化是割不斷的,任何一種商品,文化信息、科技含量越高,它的價值就越大。棲霞作為“中國蘋果第一市”和“中國蘋果之都”,65萬畝果園年可產果12億公斤,這么大的產量,要賣得出、賣價高,除了要打好“無公害”牌,在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外,必須轉換思路,在蘋果文化上作文章。于是,藝術蘋果生產成了市里研究的新課題,他們決定融藝術于果品,賦予蘋果以人文精神,讓人們在吃到棲霞蘋果看到棲霞蘋果的同時,得到一種文化的享受。
藝術蘋果生產要發展,培育民間文化藝術隊伍是關鍵。2002年以來,市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專門人員,下大氣力挖掘以剪紙、民間書畫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文化藝術,層層舉辦民間剪紙藝術創作大賽、民間書畫比賽,設計創作出一大批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形成一系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藝術圖案:卡通動物、十二生肖托物寄情,活潑可愛;名言警句、各體書法,給人啟示和享受;福祿壽禧、吉祥如意寄托祝福,傳遞情感。這些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為生產藝術蘋果打下了基礎。為鼓勵果農生產藝術蘋果,該市除了培訓隊伍、組織生產文化藝術作品外,還在蘋果套袋生產上給予套袋補貼,并采取“農戶+基地”的形式在蛇窩泊、觀里等5個鎮建立10多個藝術蘋果生產基地。
藝術蘋果一推向市場,便受到各地消費者的青睞。2002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棲霞蘋果藝術節上,由6000多個書法蘋果組成的《感恩農業賦》和64首《耕織詩》,一露面就吸引了大批京城人。2004年9月在煙臺舉辦的第六屆國際果蔬博覽會上,用16000多個優質蘋果組成的萬里長城圖案,博得了與會客商的一致贊譽;在第八屆國際果蔬博覽會上,用藝術蘋果雕塑的蘋果巨龍以其磅礴的氣勢、生動的造型和交叉立體感,一露面就在果蔬會上拔得了頭彩,受到了與會人員的嘖嘖贊嘆。
蘋果與藝術的結合,使蘋果這種低質消費品,一躍變成了傳遞情感、傳播文化的高檔藝術品。伴隨著中央電視臺“走遍天下,惟有棲霞”的廣告語,藝術蘋果現在已深入人心。目前,該市已開發紅富士、新紅星等藝術蘋果10大門類、120多個品種,年可生產藝術蘋果5000多萬個。藝術蘋果的豐產豐收,不僅使棲霞蘋果的品牌更響更亮,而且有力促進了果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