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道情
流行于甘肅省環縣環江地帶的地方戲曲,后又被命名為“隴劇”。
隴東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戲。因其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一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戲班子為“一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咸豐年間。
隴東道情原有的傳統劇目約有一兩百種,經常上演的劇目與西府秦腔大體相同。為了增強自己的特點,隴劇藝人們編演了許多新的劇目。表演風格細膩,極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與傳神。隴劇音樂屬于板式變化體結構體制,曲調為徵調式。在同一調式下,又分為傷音與歡音兩大類。另外還有一部分隴東民歌和道情類的曲牌體唱腔。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首尾的拖腔尤具特色。
高山劇
流行于甘肅武都隆興、魚龍等山區的地方劇種,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是在群眾性社火活動中由民歌俚曲逐漸發展為戲劇的。
由于藝人按流行的民間故事編演,群眾俗稱“演故事”;又由于人物登場都要先唱一聲“喲嗬咳”,所以也稱“喲嗬咳”;因男角的跳步、搖頭,女角的扭腰、擺肩及舞蹈化的走步都類似秧歌動作,有人還稱它為“唱秧歌”。1952年,翻身農民用“喲嗬咳”宣傳土改后農村的新生活,擴大了這一劇種的影響,因為它盛行在高山地區,人們就叫它“高山劇”。
演出時,先由社火隊唱應景歌子,然后是二旦一丑唱開場,很像元雜劇的“楔子”,唱罷才開始正戲。角色分生、旦、凈、丑,但旦角多由男演員裝扮。戲班沒有文字腳本,演出前由有經驗的老藝人擔任“戲母子”(編導),講劇情和大致要做的動作,然后由演員靈活編詞,即興表演。經過多年實踐,不少劇目得以定型。
高山劇流行曲調已搜集有240多首,可以歸納為曲曲類、花花類、燈曲類、哭腔類,形成有民歌風格的曲牌體系。演出時,藝人根據需要選用腔調,如悲痛時唱“哭腔”,上路時唱“路曲”,過河時唱“船曲”。唱腔豐富多變,或激昂,或委婉,或渾厚,兼有一般民歌柔和抒情和隴南山歌高亢明朗的特色。幫腔尤其富于表現力,觀眾常常隨聲哼唱“喲嗬咳”的襯字。樂器有大筒子(四弦胡琴)、碟子、碰鈴、土琵琶、大鼓、大镲等,演奏時氣氛活躍、熱烈。
影子戲
也稱“燈調”,是皮影戲的一種。流行于甘肅省隴南山區的西和、禮縣、武山、徽縣和武都一帶。
影子戲演出的傳統劇目,多與當地秦腔劇目相同,但也有自己的劇目,如《風云駒》、《紅羅衫》等。影子戲的音調分正調、梅花調和老東調。前兩種調子變化比較簡單,而老東調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風格特點最鮮明的是“冒腔”音調,即在唱腔后面,由一些人用襯詞伴唱的拖腔部分。有的冒腔活潑歡快、高亢熱烈,有的冒腔婉轉悠揚、悲痛哀傷,使唱腔的感情色彩大為加強,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影子戲的音樂伴奏,分文樂、武樂兩種。文樂由四弦領奏,配以其他民族樂器;武樂除一般打擊樂器外,主要由摔梆子(當地稱之為“狗娃子”和“螞蚱子”)伴奏,聲音清脆響亮,疏密有致,為演唱音調增添了和諧而熱烈的氣氛。
青海平弦戲
地方劇種,20世紀50年代后誕生,流行于青海西寧及其東部農業區。
青海平弦戲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平弦發展而來。曲藝平弦也叫“西寧曲子”、“西寧賦子”,演唱者以瓷碟(藝人稱“月兒”)擊節,用三弦、板胡、琵琶、揚琴、月琴、笛子等樂器伴奏。演唱時,常由伴奏者伴唱或聽眾伴唱,藝人稱其為“拉梢子”。
青海平弦戲的音樂,繼承和發揚了平弦音樂溫柔典雅的特點和獨特的伴唱、伴奏形式,并借鑒秦腔等西北劇種的長處,將原來平弦的部分曲調,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唱法。同時,又從青海的越弦、賢孝等曲藝音樂和小調中吸收了部分曲調,豐富了平弦戲的音樂,增加了打擊樂器。在音樂結構上既保持了曲牌聯套體的特點,又吸收了板式變化體的長處。 青海平弦戲的行當分生、旦、凈、丑,但聲腔還不能截然分開。念白以西寧官話為主,但生、旦的韻白吸收了京劇、秦腔的念法。表演藝術亦受京劇、秦腔的較大影響。服飾、道具模仿京劇,化妝模仿越劇。
“花兒”歌舞劇
近年來流行于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新的戲曲形式。它是在西北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形式“花兒”的基礎上形成的。
“花兒”歌舞劇是一個剛剛誕生的戲曲劇種。由于它來自民間的“花兒”,所以保持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表演時有歌有舞,形式活潑,生動感人。既有當地群眾熟悉的優美鄉音,又有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讓觀眾感到格外親切、愉悅。
“花兒”歌舞劇集文學、戲曲、音樂、舞蹈于一身,并從其他劇種中吸收了許多戲曲化程式。具有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手段。道白用本地方言。腳色行當也分生、旦、凈、丑等。在現代戲的劇目中,則分男主角、女主角、配角和雜角等。音樂以“花兒”為基本曲調。調式有板腔體,也有聯曲體。表演時,主要人物都有固定的唱腔,唱詞句式多為四六句,字數可多可少。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笛子為主,近些年,還陸續增加了一些電聲樂器,使它的音樂更加動聽,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花兒”歌舞劇是西北高原剛剛綻開的一朵藝術新花。雖然它形成期不長,但由于植根于“花兒”的海洋中,所以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新疆曲子戲
流行于新疆烏魯木齊、昌吉、米泉、阜康、焉耆及伊犁等地區。
新疆曲子戲形成于烏魯木齊及北疆地區。關于它形成的時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它在1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它形成于1940年前后。目前尚無定論。
新疆曲子戲具有樸實、活潑的特點,適于抒發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每逢廟會、集市或節日,都可以看到勞動人民自動組織,爭相演唱。
新疆曲子戲長期以來積累了一批豐富的劇目,其中有來自評話、說部的劇目,也有來自民間故事和民間傳統的劇目,還有一批富有鮮明地方色彩的劇目。
新疆曲子戲的曲調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別具特色,美妙動人。許多唱腔、曲調和曲牌,雖大多來自眉戶、鼓子曲、平弦和新疆各民族民歌、音樂,但都在長期的運用中有所豐富和發展,帶有濃厚的北疆地方色彩。
維吾爾歌劇
簡稱“維劇”,流行于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
維吾爾歌劇是20世紀30年代在維吾爾族民間說唱和歌舞藝術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時,伊犁、塔城和庫車等地的民間藝人們,開始把一些有情節、有人物的內容編進群眾熟悉的歌舞形式中,以此對一些丑惡的現象進行諷刺。由于受各地劇種,主要是漢族戲曲劇種的影響,豐富了維吾爾歌劇的藝術形式,維吾爾歌劇創作、表演等方面也都逐步成熟。
維吾爾歌劇的音樂主要以維族傳統的音樂“十二木卡姆”和各地民歌為基礎,并改編和創作了許多既有民族特色,又適于各種人物表演,符合各種人物性格的唱腔。伴奏為混合樂隊,主要樂器有都它爾、熱瓦普、彈撥爾、艾捷克、揚琴、笛子、嗩吶、手鼓、石片、鐵鼓(納格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