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在中國。而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國長城就是蜿蜒在中國北方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

然而歷史學家多次在歷史文獻中看到關于中國南方長城的記載。近年來,在中國南方湘、黔兩省相鄰的鳳凰銅仁一帶,文物工作者的田野調查和專家考證發現在不斷地印證著歷史文獻的記載:蜿蜒于湘、黔交界的千里“苗疆邊墻”,被專家確認為“中國南方長城”。
南國長城也雄偉
從貴州的銅仁驅車沿公路東行約30公里,到了一個叫阿拉的小鎮,此地是貴州與湖南的交界處,從古到今都是湘、黔要塞。過阿拉小鎮繼續東行,一個山包自路右側突兀而出,山包之上孤零零地巍然屹立著一座碉樓殘墻。再前行不遠,公路左側連綿的三座山丘上從西至東均有一座碉樓突現。最東面的一座碉樓向東伸出一列城墻。城墻高兩三米,墻的上沿為垛口。城墻自山頭蜿蜒至山谷,被一條從南流向北的河流斬斷。然而跨河之后,又是一列城墻從山谷向東順著山坡爬上又一座山丘。山坡上爬行的城墻每距約100米,就有一座高臺,如門樓狀。這一列城墻爬山蜿蜒四五百米后,匯于高高的山峰之上的一座碉樓,然后調頭向東南方向順著山勢蜿蜒而下,止于山腳之下流水之側。此地就是湖南鳳凰縣的永興坪——南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段之一。
遠遠看去,城墻建在巍峨的高山上,頗為雄偉壯觀。據介紹,該段長城城墻高達3.4米,寬2米。黔東湘西一帶的山體從地質構造上多為遠古地殼運動后形成的頁巖板巖,此類石材便于采取和加工,只要將石材擊打成方形即可。構筑長城的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稍作加工就可砌墻。所用石塊均呈方塊形,相互之間錯落有致,城墻間填土構筑。

據中國南方長城管理區的專家介紹:從永興坪經過的城墻繞過鳳凰縣城后,一路向東北方向進入辰溪境內,隨著山勢變得較為平緩,也矮了許多,但其堅固程度一點不遜色于其他地段。過了辰溪,再北上,經吉首,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是其北端點。
探尋中國南方長城的起點
中國南方長城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呢?
無論專家學者還是本地鄉民都認為,南方長城的起點在貴州省的銅仁。銅仁市文史工作者景戈石告訴筆者,1998年,為編寫《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的銅仁和松桃部分,民族文物工作者深入武陵山區開展田野調查活動,在湘、黔交界的貴州一側發現眾多明清時代的營屯、屯堡、碉樓、炮臺、哨卡、關隘、壕溝、界墻等軍事建筑遺址。僅在鄰近湖南鳳凰亭子關的銅仁滑石鄉即發現滑石營屯、打石場屯、新營垴屯和斷橋、古道等史跡。
而據歷史文獻記載,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辰沅兵備參政蔡復一,以營哨羅布,苗路崎嶇,難以阻遏窺覷,請發帑金四萬有奇筑沿邊土墻,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亙水,凡三百余里”。而這些邊墻一般高2.3米,基寬1.7米,頂寬1米,墻道以亂石填實,碉堡高10余丈,建有青色片石堆砌的兵房數間。
據文物工作者實地考察,現今銅仁、松桃境內,特別是在鄰近湖南鳳凰、花垣一側,尚存滑石營、豹子營、龍潭營、報國營、正大營、官舟營、盤勝營、麥地營、太平營、龍頭營、地耶營、振武營、盤石營等遺址、遺跡。其分布態勢為:以銅仁為圓心,向東北部略成扇形。許多營盤碉樓在清嘉慶年間曾維修或重建過,清咸豐、同治年間仍在使用,至今保存尚好。有的傾圮坍塌,少數僅存地名,原物改作他用。
兩年前,筆者在當地幾位地質工作者陪同下前往銅仁的滑石、谷坳一帶進行采訪。長期在此地進行地質調查的高級工程師彭曉春帶著我們考察了幾個中國南方長城的遺址。
在谷坳一條河流的南岸上,高聳著一座碉樓。碉樓整體用石塊砌成,高七八米,頂端殘缺不全,無法測算出當初的高度。在碉樓西側離地面約2米的墻體上,有一個15公分見方的洞孔。我們仔細觀察后發現,這個洞孔不是城墻被破壞后留下的,應該是建設城墻時預留的,其作用是用于瞭望或是架槍。碉樓是南長城標志性建筑,有的高達 10米,全部用石塊砌成,隙縫間沾著泥土。碉樓內可住人,四面各有兩個垛口。我們看到的碉樓南尚有幾十米長的低矮城墻遺跡。北面是一條河,河上有一座石橋,當地人謂之“斷橋”。據說,當初建橋時,橋的南半部分由貴州人修建,北半部分由湖南人修建,橋中間留下一個約10公分的列隙,所以當地人稱之為“斷橋”。過了斷橋就是湖南,不遠處的村莊中也有碉樓和古城墻。彭曉春說,他在這一帶搞地質調查時到過那里,河南、河北的城墻是相連的。

離開谷坳前往滑石村,我們發現了南長城存在的遺跡。在村莊南部,一段長約50米的石墻將十幾間破舊的房子擋在其北側。城墻為方形石塊砌壘,一般石塊長約30公分,厚約10公分。但在城墻下部和墻體轉折點的角部,發現有厚約20公分的石塊,且石質色彩與10公分厚的石塊明顯不同。彭曉春告訴我們,這些厚的石塊是最早的南長城建筑石材。在這段城墻的東端有一個門洞,門洞全用石塊砌成,兩側與城墻相連接。從門洞的整個形制和色彩看,門洞是有些年代了,但無法確認其存在的準確時間。門洞向外的臺階,有10級,是用整塊的石料加工成圓月形,當地人稱其為“月亮石”。最為奇特的是,這段城墻的頂端被一層厚約20公分的褐色圓頂土層覆蓋。這是修筑這段南長城那個時代的“混凝土”。我用手觸摸,發現很堅硬,再用小石塊敲擊,擊打處卻沒有一絲碎裂的痕跡。據說,這種“混凝土”用料有糯米、當地土窯燒制的石灰和沙土,再用糯米湯和制,風干后堅如石質。
出滑石村,北行翻過一座山,跨一條峽谷河流,就到了湖南境內。這時再西望屬于貴州銅仁的滑石村,它正坐落在一座高山之巔。從高山之巔,有一條石板小道順著山脊伸入峽谷,直到被一條河流截斷。在石板小道右側的半山腰,我們發現一座碉樓,碉樓不高,也就3米的樣子。碉樓距離石板小道大約有300米,其間隱約可見一道披滿了花草的城墻橫在山坡,高約1米。我們所處的位置與南長城有三四公里的距離,加上天空中有霧氣,城墻看得不是很真切。彭曉春告訴我們,他曾在此地進行過地質調查,那橫在山坡的城墻與我們剛才在滑石村見到的城墻沒有二致。而且這里是中國南長城的最南端,也就是說,這里是中國南方長城的起點。關于這一點,他從當地村民那里得到過證實。
苗疆邊墻就是中國南方長城

幾年前,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在鳳凰縣永興坪,仔細地考察了片石砌筑的斷垣和邊墻碉樓遺址,認為這些是明朝修建的中國南方長城,并感慨道:找中國南方長城找了50年,終于在這里找到了!
羅哲文認為,長城與一般城墻的不同之處有三:長度有數百里以上,不封閉,由許多城堡、墩臺、關門、敵臺、敵樓、城墻等組成防御工程體系。從這三點來看,湘、黔交界的苗疆邊墻完全符合長城的特點。
銅仁鳳凰一帶的邊墻長度近200公里。南長城沿線分布著不少村落,滕、沈、田、龍是大姓,幾乎每一段城下面就分布著一個家族,形成了一個特有的獨立邊墻文化圈。這使邊墻成為一個向民眾開放的生活與軍事相結合的系統,而非純軍事的封閉系統。在銅仁鳳凰一帶的邊墻附近,有眾多營盤、屯堡、碉樓、炮臺、哨卡、壕溝和界墻等,構成一個龐大的防御系統,這和中國北方長城相同。
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墻,每一“鎮”(軍防區)的邊墻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余公里,與湖南“鎮竿”一鎮(古時鳳凰)邊墻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御體系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其為明長城的一部分無疑。
而對于南方長城的作用,很多歷史學家和地方志專家都進行過研究。他們認為,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塊較大的相對穩定的苗族聚居區。明朝時期,湘、黔交界的少數民族因不堪忍受官方繁重的苛捐雜稅和民族欺壓政策,經常揭竿而起,舉行起義,抵抗統治。為了安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鎮壓苗族人民的反抗,明朝政府把當地苗民劃分為兩種人:一種叫生苗,這種苗民不服從朝廷管轄,被朝廷稱為“不法之徒”;而服從管轄的即是熟苗。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民的生苗區,當時劃定其地域限為湘、黔、川 三省交界的“經三百里、緯百二十里、周千二百里”的范圍。為了加強對生苗區的控制,明朝統治者每次進行軍事征討后,便選擇要地,在生苗區修筑碉堡、哨卡,“扼其險阻”,逐步形成了軍事封鎖線,把生苗同熟苗、漢人分隔開來。

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歷四十三年,統治者為了進一步控制生苗區,曾耗銀4萬多兩,修筑沿江邊墻380里。從貴州省銅仁起,一路向北延伸,途經鳳凰、辰溪、吉首,直至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御敵的哨臺、炮臺、碉堡、關門,今天看到的邊墻則是清代嘉慶年間逐步修復為石墻的遺址。
從殘存的遺址遺、跡可以看出,這些邊墻是明清王朝蠶食苗族人民的肥田沃土之后,為維護既得利益而修筑,以禁錮苗族人民的,具有強烈的進攻性。這正是進攻性的南方長城與防御性的北方長城之根本區別。
散見于湘、黔交界貴州一側的銅仁、松桃一帶的營盤、屯堡、碉樓、炮臺、哨卡、關隘、壕溝、界墻等明清時代軍事建筑,也是南方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其視為重要文物妥善加以保護。
中國南方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