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是二零零八年的“立春”日,又一個新的春天向我們走來。春天的來臨也就意味著一個新的生長季節的來臨。
立春,又稱打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首,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節日,是農耕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節日。立春是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故此,又有“一年之計在于春”之說。那么,立春時節究竟有哪些和春天有關的民俗呢?
春官說春
早在春秋時期,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就已出現了,明清兩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時期。據記載,在周代時就已出現關于立春的記載,當時人們舉行“東堂迎春”的儀式。辛亥革命前,中國歷法中的春節即為立春節。
保留在傳統民俗中的“說春”、“打春牛”、“咬春”、“吃春宴”等習俗,大部分就是農耕民族在立春時節準備耕作時舉行的儀式。
“說春” 是一項延續了幾千年的獨特的民間習俗。它是預告春天來臨的活動。說春人有兩種:一種是隨社火走的春官;一種是獨自走街串巷的藝人。盡管他們的身份不同,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宣揚春天,號召人們早點籌備種子、農具,準備耕種。這些說春藝人往往拿著魚鼓簡板(類似于竹板的一種樂器),唱一些宣傳節氣的曲調:“三月清明把谷雨送,家家門前揀籽種。一籽落地生萬籽,來年五谷又豐登……”
人們往往將說春的藝人稱之為“春官”。 傳說在黃帝時期,設有春、夏、秋、冬四官,分別負責管理春種、夏收等事務,后來春官一職就逐漸在民間延續了下來。今天流傳在西北各地社火隊伍中的春官即是佐證。也有人考證,隋唐時期設有春官一職,主要負責贊頌、祭祀等事務。
說春這一民俗形式在甘肅省各地都有,但是不同地方的風俗略有差異,稱謂也不同。總體上有這樣的特點:在人員選擇上,說春的春官往往是當地有聲望的紳士、讀過書的文化人,或者是受人尊重的長者。在說春的時候,他們或者騎驢,或者騎牛,但是都要倒騎(有人說,倒騎的習慣,源自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此外,春官一般都要戴墨鏡、穿長袍,以顯示其獨特的身份。
春官說春的習俗在各地區有各自不同的變化,慶陽有些地方的春官坐轎子,還有些地方的春官坐在扁擔上,這就要求春官的扮演者必須有高超的技藝。
隨社火走的春官,一般流行在甘肅省的河西地區;獨自走街串巷的春官在隴南、天水、慶陽等地較為流行。
唱響春歌
由于春官的一個主要職責是宣傳節氣和農業知識。因而人們往往對春官相當尊重。春官唱的曲調中最為著名的要數《二十四節氣歌》。這個曲調共有12段,每個月分為一段,正好唱了兩個節氣;內容基本上都是些春種秋收、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識:
打春牛:農事的開始
我國民間的諸多民俗都和春天密切相關,它們是從周朝延續下來的活動。今天華人最為隆重的春節,就和上古時代的春祭密切相關。
在與立春有關的民俗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活動就是“打春牛”。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俗,它和立春一樣都是源自于周人,是中華民族古老習俗的延續。打春牛的活動其實就是把休養了一個冬天的牛喚醒,告訴它該干活了。
解放前,甘肅各地都保留著這種習俗,至今在一些農村仍然能看到這一習俗。 《周禮·月令》有“出土牛以送寒氣”的記載。可見,當時就有打春牛的習俗了。它一般要經過幾個儀式:首先是塑春牛。每到臘月,人們就去城隍廟,在一輛大車上用黃泥塑一尊春牛。其次是牽牛。到了立春那天,人們去隍廟中牽牛。這時當地的父母官(知縣)必須親自出面,在前面帶隊,拉著春牛車的隊伍緊隨其后。隊伍中有一男孩牽著牛,人們稱之為“芒神”。第三是打牛。在人們的前呼后擁中,牽牛的隊伍浩浩蕩蕩到達祭祀場所,敬獻供品,知縣焚香叩頭、宣讀祭文,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后人們執杖打三下春牛,表示寒氣已去,春天已到,提醒人們要掌握好耕種的時節。最后,要將泥牛打碎,眾人爭先恐后搶奪泥塊,謂之“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