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洗刷后的天山山脈山色明朗,遠處雪山映襯的前山丘陵地帶,起伏的山野里小草正在吐綠,天空也由青灰逐漸變得湛藍,朵朵白云掛在天上,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我們一行乘坐越野車,沿著石河子至南山的公路(石南公路),轉過151團駐地紫泥泉鎮向東,再沿石河子南山煤礦紅溝分礦的公路,向瑪納斯縣清水河鄉蘆草溝進發。
蘆草溝只是瑪納斯河上游眾多支流之一,位于瑪納斯縣西南面。與它一樣在萬山叢中匯入瑪納斯河的還有呼斯臺郭勒—哈熊溝—紅溝(紅霓溝)主流和大白楊溝、小白楊溝、清水河等支流。
位于瑪納斯河西南、有170多戶哈薩克牧民的蘆草溝村是瑪納斯縣最偏遠的村子,交通極為不便,車輛只能從西面的紫泥泉過去。
沿著羊腸般的盤山公路下到瑪納斯河主流紅溝峽谷半山腰,再經過一座橫跨兩岸的石拱橋(橋下是深達四五十米的深澗),然后再盤旋而上,就到了峽谷東岸的瑪納斯縣清水河鄉蘆草溝村。
這里還不是瑪納斯巴特爾河大峽谷,但地勢極為陡峻和險要,層層疊疊斜紋狀的大峽谷兩岸地層凸現。置身這里,就像進入了一條地質演變的時光隧道,它也更像一本活生生的地質教科書,把天山山脈形成等造山運動和地質作用過程明白無誤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瑪納斯河谷兩側的“地球史書”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石河子市以南、依連哈比爾尕山以北有一個叫紅溝的地方,這里是準噶爾盆地重要的煤炭產地,發源于天山山脈的瑪納斯河從這里蜿蜒向北,最終消失在浩瀚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中。
在紅溝地區的瑪納斯河谷兩側是一層層互相平行的巖石,由于每層巖石的顏色、厚度、所含顆粒的粒度、膠結物成分等存在差異,遠遠望去,兩側河谷就像擺滿了書卷的巨大書架。這些“書”是古代河流攜帶的泥沙等沉積物經過近10萬年的堆積而形成的,它們排列得極有規律。由于河水流速不同,水流攜帶沉積物的顆粒也不同,當季節、氣候等因素造成水量有規律地變化時,相應的沉積物顆粒也會出現由粗到細,又由細到粗的變化,水流攜帶的泥沙在河流不同部位沉積下來,古代河水的流量、流速、溫度和泥沙粒度、成分等的變化都會在沉積物中留下記錄。這一層層粗細相間、平行疊覆的巖石就是古瑪納斯河成長變遷過程中一次次河流改道、洪水泛濫的“歷史腳印”。
遠古河水奔騰而過的歷史足跡

關于古河流的最直觀的證據,應該算是保存在巖石層面上的古波痕了。剛看到它們時,你會以為這里的水剛剛退去,但傾斜的巖層面和堅硬的手感卻不容置疑地告訴你,這是古河流的杰作:動蕩的水流在泥沙松軟的河床上形成起伏的波痕,一次突如其來的大洪水將上游泥沙裹攜而至,迅速覆蓋在這些波痕上,它們的接觸面就保留了原有的起伏形狀。隨著地殼下降,它們在地下高溫高壓環境中經過脫水、壓實等過程,逐漸成為堅硬的巖石。在此后的漫長地質年代里,又經歷了地殼升降、造山運動及長時間的風化剝蝕作用,終于“重見天日”。在如今的瑪納斯河旁看到1.6億萬年前的古波痕,就仿佛看到遠古河水奔騰而過的足跡,令人浮想聯翩。
古波痕不僅是古河流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還為地質工作者測算古水流方向、流速等提供重要數據,對恢復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從這里往北望去,便是綿延幾十公里的瑪納斯河巴特爾大峽谷。
初入峽谷
進入峽谷的第一段是一條約2公里長、僅一人寬的山崖縫,抬頭向上望去,兩側懸崖峭壁如刀劈一般,從中撕開了一個口子,順山而下是一段忽隱忽現的深淵,抬頭仰望是一道藍天白云的碧空。
這眼前突然出現的雄奇壯麗的景色會使人猛然想起文人騷客筆下的那種曲徑通幽的一線天,平和的心境也頓時被這奇特的自然景觀所吸引,先睹為快的心情油然而生,欲罷不能。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巴特爾大峽谷不折不扣地印證了這句詩。進入一線天后,我們不得不時而在懸崖峭壁的邊緣爬行而過,時而腳踏溪流在谷縫中顫顫而行,時而順著水流沖刷出的水槽一滑而下,時而側身擠過僅一人寬的兩道山壁小步向前挪移……在這鬼斧神工的峽谷里,同行的人必須互相攙扶著攀登向上,彼此接應著躍身而下,彎腰匍匐穿過一個個怪石交錯的山洞,狡兔一般縱身跳下一道道山澗,戰戰兢兢越過十幾道天然屏障。直到走出令人魂飛魄散的一線天,心有余悸地進入谷底后,才能輕輕長噓一口氣。
谷底仙境
進入開闊的峽谷谷底,我們再次被眼前壯觀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漫山遍野草木豐盛,各種野花爭奇斗艷,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野果爭相入目,生命的痕跡無處不在。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峽谷兩邊聳立著高山立壁上奇形怪狀的象鼻山、石壓猴、獅身人面像、猴王太師椅、老巫婆等天然石刻,仿佛身處唐僧師徒一路艱難西行、征戰妖魔鬼怪的神奇傳說中,幾乎每處景色都能使人騰云駕霧似的,步入忘卻人間凡塵的仙境,幾乎每一景象都能讓人在眾多傳說故事中找出原型。
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遠不止這些。在峽谷迂回蜿蜒的一片碎石灘上,臥著一條形似龍體、長20余米的褐色龍骨石。龍骨傲然挺起,龍眼瞪圓,龍骨凸凹嶙峋,龍爪清晰可見,龍尾彎曲搖擺,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臥龍灘”。

在峽谷向前延伸的一個狹長處,兩塊從山上滾下的巨大山石相互交叉緊緊咬住,擋住了人們的去路,猛一看,恰似一對戀人在旁若無人地親熱接吻。走近一看,這兩塊巨石之間有一個空隙可供人彎腰伏身鉆過。巧的是在右邊這塊大石后,還有一塊稍小些的山石銜接在一起“偷偷”地“相吻”,于是人們又把這兩塊巨石命名為“吻石”,并戲稱躲在其后的石頭是正在“偷情”的第三者。
離吻石不遠處,又有一處景觀更令人驚嘆不已:一塊更大的山石從高山上滾下后倚山而立,落腳處僅有兩塊高30厘米、只有手腕粗的小石頭頑強地支撐著,大石卻巋然不動,昂然挺立。不知人類發明的千斤頂是否是從大自然的神奇中獲得的啟發,但“四兩撥千斤”或是“千鈞一發”的古訓卻是實實在在地擺在了面前。
在距此不遠的山澗,由于巖石風化和地質構成變遷,在一道紫紅色巖壁中間形成了一層彎彎曲曲的墨綠色巖石,從巖壁望去,似百余條小青龍一字排開,在近90度的立壁上爬行,構成了一幅奇異的青龍走壁圖。
這里還有從兩道褐紅色的山澗飛流直下的小飛瀑,從山腰上滲出的石油和硫磺等匯入的綠色溪流,千百年的涓涓小溪沖刷出刀削一般的自然渠和色彩斑斕、晶瑩剔透的五彩石……無一不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天塹瑪河
在進入峽谷谷底經過約10公里的徒步行軍后剛進入峽谷的激動與興奮漸漸平息,體力不支的我們不免擔心是否能走到峽谷的盡頭。又經過一段艱難、刺激、疲憊的行程后,繞過了一道山崖聳立、曲折婉轉的大隘口,又一個奇跡出現了。
峽谷前面突然傳來一陣隆隆聲,像是有人在大聲歡笑,繼而又是汽車馬達轟鳴不止,我們急忙繞過山梁一望,原來是一條波濤洶涌、奔騰咆哮的河流。它使我們再一次興奮起來,忘卻了疲憊和乏味,因為我們已經走出了巴特爾大峽谷,看到了瑪納斯河!
在峽谷出口處的關隘,近百米寬的瑪納斯河咆哮而過,形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這里地勢極為險要,落差較大,加上水流湍急和兩側山勢突兀形成的回音壁,造成了震天動地的水流轟鳴聲。
出自天山深處的瑪納斯河水浪花翻滾,在峽谷出口處轉了一個360度的大彎,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環形島,然后再以排山倒海之勢呼嘯而去。河的兩岸就是光禿禿的山巖,沒有任何阻遏河水的障礙,偶爾還能看見從山上沖下的枯樹干凈利落地被河水席卷而下,瞬間便無影無蹤。
望著對岸環形島上的青青草地、層層沙灘和勝若仙景的樺樹林,我們只有望“河”興嘆,只恨沒有長出一對會飛的翅膀。

蒙古英雄
聽說,神秘的巴特爾峽谷的名稱來自于一個尚未得到考證的歷史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個叫巴圖爾的蒙古將軍帶兵到此與敵作戰,在一次戰斗失利后被迫率部潛入山谷,企圖向東殺出一條血路,不料在峽谷關口被瑪納斯河形成的天塹所阻。
前有瑪河天塹,后有敵兵追殺,勇敢的巴圖爾決定背水一戰,遂臨時筑起點將臺,調整部署,穩定軍心,在人困馬乏、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打敗了追兵,沖出了峽谷……
于是,后世有人把這里叫作巴特爾峽谷,現在仍能在峽谷中看到一塊被稱為“點將臺”的巨型四方石平臺。
“巴特爾”蒙語意為“英雄”,且與巴圖爾諧音,峽谷被傳名為“巴特爾”,顯然表達了后人對英雄的崇敬。這雖是民間傳說,但可在歷史書籍中找出它的影子。
13世紀20年代,成吉思汗將自己征服的大片疆土分封給四個兒子,其中今天的伊犁河上游、準噶爾盆地一帶及中亞大部分地區都成了其次子察合臺的領地,為察合臺汗國(準噶爾盆地一帶及中亞原為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汗領地,后窩闊臺繼承成吉思汗汗位,領地歸察合臺),因此,如今新疆及中亞諸國的許多地名都是從當初的蒙語沿用下來的。
史書還記載,1634年,承襲父職的察合臺后裔、衛拉特準噶爾部的杰出領袖巴圖爾琿臺吉,主要游牧于天山以北的遼闊草原,他為了捍衛家園、保護部落,多年在這一帶與敵作戰。他還四處奔走呼吁,號召蒙古各部落加強團結、維護安定、共同御敵,逐漸成為西蒙古各部落的總首領,并于1640年召集各部首領在塔城(塔爾巴哈臺)舉行會盟大會,倡導制訂了包括維護宗教、發展經濟、防止犯罪、相互支援、共同御敵等條文的《蒙古衛拉特法典》,對穩定牧區秩序、加強部落團結、挫敗沙俄陰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人們對巴圖爾將軍的崇敬和巴特爾大峽谷的由來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但對于巴特爾大峽谷的形成,至今尚未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尚需有關專家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