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為彝族的一個支系,他們崇尚萬物有靈、崇尚火,并把火尊為神。
從昆明出發,沿326國道南行80公里,就到了彌勒縣城,再西行22公里的柏油路,攀行5公里的土石公路,撲入眼簾的便是綠翠纏繞、土墻灰瓦的彌勒縣紅萬村。這里居住著1000多阿細人。

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紅萬村的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火神節,這是個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力求回歸自然,有人稱其為“東方的狂歡節”。 紅萬村的祭火神節是祖輩留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傳說,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一個叫木鄧賽魯的年輕人受先人用樹枝撬出火的啟發,用兩根堅硬的栗木相鉆,鉆了三天三夜,終于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鉆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他把鉆火的技術傳授給人們,并教大家保護火種。于是,人們把木鄧賽魯視為主宰火的神靈,把他當作“火神”來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祭祀時間就定在每年的二月初三,也就是木鄧賽魯鉆木取出火種的那天。
祭祀當天,村里的壯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兩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選定的隱蔽處化裝和紋面紋身,然后才進村子。他們用于化裝的顏料大多以本地土制的紅、黃、白、黑、褐五色為主要顏色的顏料,圖案主要以動植物和五色連環為主。腰部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編織的“裙服”圍裹,也有的模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有的成年男人為顯陽剛之氣,夸張地裝飾自己的陽具,傳說這樣的男子漢才能威武地成為火神的忠實衛士。為了顯示自己的陽剛之氣,紅萬村的男子們想出了各種絕招。有人用動物的標本裝飾自己的強健體魄,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壯,也有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全身抹了泥巴,還有的人披掛上樹葉,故意不露“聲色”,一副眾人皆露惟我獨藏的架式。

大約在下午4時,畢摩(祭司)帶領幾位長者在高大蒼老的“神樹”前,擺上供桌,桌子上放兩碗酒,倚著樹干敬上四柱香,讓一只大公雞繞幾圈。畢摩雙手合攏夾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轉動,口中念念有詞,幾分鐘后,一團火便會慢慢地燃燒起來……這時,旁邊的人一起跳著、笑著、吆喝著高呼:“新火種誕生了!新火種誕生了!”一直站立于“火神”兩旁的男子恭恭敬敬地接過新火種,放進盆里。隨著畢摩一聲令下,前后兩個年輕力壯的紋身男子將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將“火種”和“火神”送到村中最大的場院上,點燃篝火。在篝火前,紋身遮面的人們模仿各種動物的神態即興表演,狂舞縱歡。他們用小篩子作月琴,短棍作笛子,長棍當二胡,不管手里拿著的是什么物件,此時此刻都成了“樂器”,而樂聲都是從人們嘴里發出來的。有的人嘴里哼著即興自編的土著歌謠,有的呼叫著踩火堆、跨火欄、射火箭、轉火磨、闖火陣。就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中,人們戀戀不舍地將自己手中的“兵器”、“樂器”投入篝火,意味著污穢邪魔已被火燒盡,“火神”會保佑來年收成有余、人壽年豐。
他們用粗獷的跳動和吶喊,用虔誠的傳統方式,來表現古代先民的生產、生活過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同時用各種千奇百怪的姿式和體態語言來表達祭火的含義。 就在這時,隨著粗獷奔放的大三弦聲響起,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少,全都跳起了誕生于這塊土地上的《阿細跳月》,盡情揮灑一年中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