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戲曲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藝術結晶,是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物,在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閃耀著燦爛光芒。

民間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人物塑造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它源于古代樂舞、俳優和百戲。宋代產生的戲文使戲曲走向成熟。金末元初,在北方大地上產生的元雜劇開創了中國戲曲的黃金時代。明清兩代,在雜劇和戲文的基礎上形成了傳奇劇,各地方劇種廣泛產生,創造了豐富的戲曲文學和完美的舞臺藝術體系,為戲曲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戲曲劇本兼用韻文和散文兩種形式,除一些舉世矚目的名著以外還有大量的民間創作,涉及內容極其廣泛;戲曲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獨具特色,以唱、念、做、打四種技藝作為基本藝術表現手段,劇中人物分別由生、旦、凈、末、丑等腳色行當扮演,按腳色行當分有各種不同的程式動作;戲曲音樂有唱曲牌的“聯曲體”和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為主的“板腔體”,或二者兼而有之。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各地區流行的各種劇種共300多個,其中有廣為人知的京劇等劇種,但更多的是那些獨具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地方小劇種。有些稀有種已面臨失傳,有些則經過搶救,起死回生;有的劇種由專業劇團演出,但許多劇種只是在民間以半職業劇團、業余劇團或群眾自娛自樂的演出形式出現。
藏戲

我國少數民族戲曲中產生最早的劇種之一,藏語稱其為“阿吉拉姆”(意為仙女),簡稱“拉姆”,亦名“朗達”。流行地域除西藏外,還有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藏族地區以及印度、不丹、錫金等國家的藏族聚居地。
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742~797)請印度高僧蓮花生(白瑪老本)入藏,修建山南桑耶寺。公元779年,在落成典禮上,舉行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波”巫師儀式與當地土風舞結合而成的啞劇性跳神儀式,此即藏劇的起源。至15世紀,僧人湯東杰布把民間藝術引入跳神儀式,用來表現民間傳說或佛經故事,形成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這種形式被視為藏戲的開端。
藏劇傳統劇目有“十三大本”,至今尚存的有“八大藏戲”,即《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卓娃桑姆》、《蘇格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堆》,此外,還有《日瓊娃》等經典劇目。這些傳統劇目,可分為歷史傳說劇、民間故事劇、人情世態劇、佛經故事劇等。劇目普遍帶有神話或宗教色彩,同時也滲透著藏族人民美好的感情和愿望。
藏劇唱腔高亢、雄渾,除少數共同的腔調外,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一般每個劇中人物從頭到尾只有一長調(達仁)、一短調(達通),有的甚至只有一個唱腔。也有許多劇目和各種人物均可共用的唱腔。藏劇每個唱腔只能唱兩句七至九字的詞句,字數最多不能超過13個字。伴奏樂器有鼓、鈸等。藏劇演出,一般分三個階段,開場為祭神歌舞,其后為正戲傳奇,最后祝福迎祥。一個大戲,可連演一到五天。戲中有一劇情講解人,通過他的韻白講解,起到銜接故事和向觀眾交待情節的作用。藏劇表演藝術內容豐富,有成套的演唱,連珠韻詞的說念,許多程式化的舞蹈身段和直接穿插在劇中的民間歌舞、武功特技和雜技百藝表演等。人戲表演和戴面具表演相結合,時空自由,氣氛活躍。
安多藏戲
流傳于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
安多藏戲以宗教寺院音樂和民間歌舞為主要唱腔和形體動作。因為是用安多方言演唱的,故而得名。又因在青海黃南地區、甘肅甘南地區和拉卜楞寺演出盛行,也稱為“黃南藏戲”、“甘南藏戲”、“拉卜楞藏戲”。20世紀30年代,在西藏藏劇的影響下,甘肅拉卜楞寺的加木樣五世丹貝堅贊、活佛瑯倉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了以安多語演唱的藏劇。由于瑯倉活佛喜愛并熟悉京劇藝術,因此安多藏戲創建初期,較多地受到京劇的影響。
安多藏戲除移植西藏藏劇傳統劇目外,還根據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創作了自己的劇目。安多藏戲的音樂早先多為宗教寺院的音樂,主奏樂器也多是寺廟中的樂器、法器,現已融進許多民間器樂。其屬曲牌聯唱體,通用唱腔多,專用唱腔少,曲調多由民歌演變而來。安多藏戲以人物身份劃分腳色行當。表演吸收了京劇和地方歌舞、法會舞蹈的成分,形成成套的程式動作,如“格爾”(身體動作)和“卓”(腳步動作)等。唱、念白運用安多語,唱詞多為九字韻文體。演出時,往往由一人向觀眾介紹劇情,并向觀眾致祝詞,然后才開始正戲。

秦腔
又名“亂彈”、“山陜梆子”,是在陜西、山西、河南三角地帶民歌小調基礎上吸收彈詞、說書等民間文藝形式,繼承雜劇和南戲的表演而形成的。
明萬歷年間已有《西秦腔二犯》流傳,清乾隆、嘉慶年間,四川籍秦腔演員魏長生及其弟子陳銀官、劉朗玉、蔣四兒等在北京、揚州等地演出《鐵蓮花》、《背娃入府》、《香聯串》、《縫褡補》、《銷金帳》、《賣胭脂》、《鐵弓緣》、《烤火》、《別妻》等戲,轟動南北劇壇,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其他劇種演員紛紛效仿,秦腔風靡各地,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恐慌,幾次下令禁演,但均未奏效。
秦腔的唱腔分歡音和苦音兩種;歡音表達喜悅、爽快的情緒;苦音表達悲憤、凄涼的感情。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角色分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共13門,俗稱“十三頭網子”。表演既重唱工,也重功架、特技,其噴火、梢子功、撲跌等表演均很有特色。
秦腔的傳統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現有抄本保存的有2784種。
自1912年成立新型戲曲團體易俗社以來,一大批秦腔演員不懈努力,在編演新劇目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在藝術上融各路秦腔所長,并吸取京劇等外來劇種的精華,取得了新的發展,使秦腔不斷推陳出新,在全國范圍內擴大影響。
漢調桄桄
是秦腔的一個分支,又叫“漢調秦腔”、“南路秦腔”,流行于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及川北地區。
明萬歷年間,秦腔已經流入陜南。清乾隆時期,洋縣江坎一帶的秦腔班社在演唱秦腔時吸收本地的民歌、小調等,豐富了原來的唱腔,使秦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和秦腔在聲腔音樂基調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漢調桄桄的旦角唱腔高昂,花臉唱腔講究“降音”,即行腔時嗓子放得特別開,吐字時字音要真,到適當時節加以收縮。漢調桄桄聽起來氣勢磅礴,字字真切,有字有聲,剛柔相濟,高雅清幽。
漢調桄桄現有傳統劇目700余個,其中本戲560多本,折子戲170多出。劇目一部分來自東、中、西路秦腔及川劇和漢調二黃的劇目,一些來自民間傳說和口頭創作。
同州梆子
又稱“老秦腔”、“東路秦腔”、“東路梆子”,是秦腔的一個分支,因起源于陜西同州(今大荔縣)而得名。流行于陜西關中東部以大荔縣為中心的十余個縣。 同州梆子原以梆子為主要擊節樂器,另有板胡、二股弦伴奏。同州梆子的音樂保留了古秦聲的風格,并吸收了北曲的曲調,發音必自丹田,人稱“滿口音”,唱腔高亢圓潤,具有“直起、直落又復婉轉”的特點。常用的曲牌有200多種,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亦有五字句。

西府秦腔
亦稱“西路梆子”、“西秦腔”,是秦腔向西發展的一個支派。以原西府(今鳳翔)地區為活動中心,因此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原西府(今鳳翔)所轄各縣,今鳳翔、寶雞、岐山、眉縣、隴縣和甘肅天水一帶及青海、新疆等地。
長期以來,秦腔向西發展至甘、陜、青、寧、新,并與當地語音結合,逐步形成甘肅派秦腔(甘肅人稱之為“西秦腔”)。西府秦腔的唱腔比中路秦腔、東路秦腔顯得平和、細致、哀婉,善于抒發悲壯、凄楚的情感。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較多地吸收了一些古老戲曲如昆曲、羅羅腔、高腔、勾腔等唱調,并加以融合。
西府秦腔多用寬音本嗓,端起端落,激揚慷慨。伴奏樂器原以二股弦為主,另有三弦、月琴等整套弦樂,現以板胡為首。常用曲牌有300多個,其中保留有不少昆曲曲牌。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多數為皮影戲劇目。表演時,拳技使用較多。內容以歷史題材為主。
西安亂彈
又稱“中路秦腔”、“西路梆子”,是秦腔的一個分支。流傳于陜西各地及甘、寧、青、新等省(區)。
該劇受同州梆子影響頗大,表演形式樸實明快、夸張性強,唱腔粗獷豪放、激烈,氣勢雄偉。由于長期在城市演出,表演藝術比較講究,動作幅度小,柔和、清麗、細膩、深刻。較多地吸收了其他劇種,尤其是各路秦腔的長處,并加以融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西安亂彈現存曲牌200多種,鑼鼓譜50多種。伴奏樂器有長號、二股弦、笛子、月琴等,后以板胡為主要樂器,以梆子擊節。唱腔基本上用本嗓演唱,也有歡音、苦音兩種不同的唱腔。

眉戶
又稱“迷胡”、“曲子”、“清曲”,流行于陜西、山西、甘肅、寧夏及四川北部、湖北中西部、河南西部。
關于眉戶的發源地,說法不一。一說源于陜西眉縣、戶縣,故稱“眉戶”;一說源于華陰、華縣,因曲調動聽迷人,陜西有將“胡”作“戲”解之說,故稱“迷胡”,即迷人的戲的意思。從眉戶所唱曲調來看,既有眉、戶二縣的太白山歌,又有華縣的民間小曲,還有晉南的民歌小調。
眉戶最初是一種地攤說唱藝術,民間叫“自樂會”,演唱時以二弦伴奏,四葉瓦擊節拍,內容多系民間生活故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在陜西,有人把唱曲與民間秧歌、社火相結合,以小調曲子為主,發展成為小戲,逐步由地攤搬上舞臺。與此同時,晉南也有地攤藝人把眉戶搬上戲臺演出,并建立了眉戶戲曲班社。清光緒年間,眉戶有了較大發展,藝人們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從秦腔、蒲劇中吸收唱腔、鑼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飾等,豐富了自己的藝術手段和表現力。
眉戶戲生、旦、凈、丑行當齊全,但以生、旦、丑為主,演出劇目以“三小戲”見長,花臉戲較少。傳統劇目有180多種。劇目內容多為表現具有傳奇色彩的家庭故事,反映政治斗爭內容的戲較少。眉戶的唱腔曲調分大調、小調兩類,共計約200多種。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板胡、梅笛為輔,后又逐漸增加了二胡、打琴及中西弦管樂器。打擊樂及鑼鼓點均借鑒秦腔、蒲劇,但稍有變化。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