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曾紅兵

卓尼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洮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滋潤著境內的森林和草場植被。 歷史悠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凝重厚實的明代邊城,淳香濃郁的“覺乃藏族”風情,景致獨特的“三峽”(康多峽、云江峽、九旬峽)風光,各具特色的洮洲八景以及集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及壯美絕倫之大成的麻路、郭牙川、大峪溝旅游風景區,在卓尼縣境內構成了一條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亮麗風景線。
久負盛名的洮硯,作為饋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回歸禮品,更是蜚聲國內外,名聞遐邇,相繼開發的各類洮硯,又為其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藝術生命力,使卓尼成為全州、全省旅游資源大縣。
相關鏈接:
卓尼境內主要景區
禪定寺
禪定寺坐落于卓尼縣城洮河北岸的臺地上,背依阿米日公大山(當地俗稱大山神),俯臨洮水,隔河與縣城南山郭雅川靜修院相望。寺院始建于1295年,比夏河拉卜楞寺早400多年,是安多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現在的禪定寺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有參尼扎倉(顯宗哲學院)、居巴扎倉(密宗學院)、薩里哇扎倉(天文歷算學院)、歉巴扎倉(法舞學院),藏文佛教經典和文物比較豐富。

貢巴寺
貢巴寺在卓尼縣城西南67公里的車巴溝中段,寺院背倚巍巍青山,面臨清澈見底的車巴河。周圍森林茂密,奇花異卉競相斗艷,各種珍貴藥草芳香四溢。山泉處處,如明珠璀璨奪目。珍禽異獸出沒于林間,鳴囀于枝頭。因此,這里歷來被佛教信徒尊為吉祥寶地。
藏王墳
藏王墳在卓尼縣洮硯鄉下達勿村北1公里處,是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墓地。因策墨林一度在西藏攝政而被稱為藏王,并開創了策墨林傳承制度,使其故鄉聞名于整個藏區。藏王墳遺址面積4800平方米,墳區原有藏王寺大殿兩座。藏王墳內均埋火葬后的骨灰盒,以男左女右安葬,據傳共葬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之后的十九代家族,成為藏族群眾和佛教信徒虔誠膜拜之圣地。藏王墳所在之地環境優雅,樹木蓊郁,清泉丁冬,令朝拜者流連忘返。
大峪溝
從卓尼縣城沿洮河向東,經“石媳婦”、博峪楊土司衙門遺址,便到大峪溝口的多壩村,向南沿林區公路進大峪溝4公里,就到大峪溝內的云江峽。云江峽猶如被縮小了的九巔峽,西壁高約百米,東壁高30~50米,峽長500多米,其間石峰嵯峨,石門如屏,蒼松翠竹葳蕤,河水清冽碧綠,鳥鳴枝頭,魚翔淺底,可謂一幅絕妙的圖畫;從云江峽沿大峪河南行16公里,向右進入旗步溝,又是一番美妙景象。左右山上松柏如屏,谷底綠草如茵,奇花異卉爭芳斗艷;崖巖之間,古剎旗步寺金頂映輝,香煙繚繞,一派寧靜祥和的氛圍。自旗步寺繼續西行,便至三角石寺峰。三座連為一體的奇峰呈雞冠狀,挺拔峻峭,光滑明亮,在烈日照耀下,形成一串串五彩繽紛的光環。由此再向南行,則見南天群峰崢嶸,橫遮天際,銀光閃爍,蜿蜒如帶。

大峪溝自古是洮州與疊州之間的通道之一,建國后公路四通八達,這里遂成為人跡罕至的自然風景區,因而很少遭到人為破壞。
九巔峽
九巔峽在卓尼縣藏霞巴哇鄉境內,是一條長10余公里的峽谷,洮河自南而北穿峽而過,地勢險峻,是過去的甘川通道。
九巔峽峽東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峽西是海拔3578米的蓮花山余脈,洮河被夾于峽中,因河道狹窄,使河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于其間。峽內河中巨石三五相疊,形如臥牛,激起驚濤如雷,巨浪滔天。峽巖內河面由七八十米縮到七八米不等,忽而開闊,忽而緊收,兩岸青峰競秀,石壁聳峙,蒼松翠柏挺立于巖石縫隙,儼然一幅天然畫卷。
石壁上歷代所建棧道石孔至今歷歷在目,古時所建橋索痕跡仍處處可見,現仍有數段殘存棧道,成為當年險道畏途的見證。峽中有一古堡遺址,稱橋道程。附近崖壁鑿有石洞佛龕,尚有殘存佛像。棧道巖壁上有數處摩崖石刻,留有歷代修筑棧道橋梁的碑文。

康多峽
康多峽景區位于卓尼縣康多鄉、杓哇土族鄉的冶木河、岔巴河峽谷地段,屬冶木峽上峽,與臨潭縣冶力關鄉境內的冶木峽下峽相接,共長30余公里。這里山峰如斧劈刀削,壁立千仞,險峻異常。峽谷內奇峰怪石突兀競現,千年古松盤根錯節,或幽奇,或俊秀,或淡泊,或雄渾,移步換景,變化無窮。峰頂峽谷松濤陣陣,谷底樹叢巖石間激流喧瀉,珍禽鳴于枝頭,異獸出沒于灌叢,人在峽中,似無來路,亦無去處,置身佛閣仙境,恍若遠離世俗凡間。峽谷頂部則是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牛羊處處,帳篷點點,視野極為遼闊。眺望北方,白石山聳入云間,其上白雪皚皚,山體裸巖亦呈灰白色,恰似天外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