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古稱于闐,于闐國的建立應該在公元前2世紀之前,中原王朝也就是這個時候方通過張騫知道了于闐這一神秘的國度。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首次在輪臺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各國,于闐也就在這時候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歸屬西域都護,自于闐王以下均接受漢王朝頒賜的印綬。東漢時,于闐成了西域的政治中心。東漢末,除精絕國屬鄯善外,其余小國均屬于勢力十分強盛的于闐國,中亞、西亞及中原商人多匯聚于此。于闐由是也逐漸成為西域重要的玉石、絲綢的生產、交易中心。
這個時候,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活躍,印度等地的佛教也隨著大月氏人的到來在于闐得到了廣泛流傳,于闐成了西域地區名副其實的“佛國”。西晉時,封其王為“于闐王”。唐置于闐鎮,為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后設毗沙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置10州。五代時后晉封其王李圣天為“大寶于闐國王”。北宋時,于闐與中原王朝的聯系為吐蕃、回鶻所阻絕。11世紀在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進行多次苦戰后,于闐國終為喀喇汗王朝所征服,從此改奉伊斯蘭教。清代改于闐為和闐,先后設和闐辦事大臣及和闐直隸州。1920年劃葉城、皮山、和闐、于田、墨玉、洛浦和策勒縣,成立和闐道,后改為行政區。1959年改和闐為和田,1979年建立行政公署。

古代的于闐國,其地域大體相當于今天的和田地區。南依峻嶺連綿的昆侖山脈,北臨廣袤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環抱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巍巍昆侖。昆侖山橫空出世,雪峰林立,是滋潤塔里木盆地南部綠洲一道道河流的源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眾神之所在”、“天帝之居”,是傾倒了中國古代無數帝王的“昆山之玉”的蘊藏地。
于闐是“玉石之路”的發源地。
東西綿亙1200多公里、位于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結合部的昆侖山脈,西迄和田,東至且末,都是昆山玉的產區。行走在昆侖山下的這些城市中,仿佛進入了玉的國度,隨處可見琳瑯滿目的玉石巴扎、玉器商店和三五成群的賞玉或買賣玉的人。由于和田玉質量上乘,享譽中外,日久天長,遂成為“昆山之玉”的代稱而為大家所公認。和田玉中的上品,多少年來一直為歷代于闐王送往中原王朝的貢品。除了傳入中原地區外,中亞、西亞以至巴格達等地早在2000多年前也都出現了和田玉的身影??梢赃@么認為,“玉石之路”早在絲綢之路誕生之前若干年,就擔當起了溝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
于闐又是一個中外聞名的絲路絹都。
古代的于闐既是絲綢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又是西域較早的蠶桑種植基地和絲綢生產重鎮。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東西貿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大批中原屯墾將士進入西域,中原地區的絲織品和蠶桑種植技術傳入了西域。關于于闐國的蠶桑種植和絲綢生產,還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
很早以前,于闐國人并不知蠶桑之事,后來在與中原政權的交往中方見到美麗的絲綢。當于闐國王聽說國之東方有個國家善種桑養蠶,于是就派出使臣,前去求取。然而這個國家的國王卻嚴守秘密,對種桑養蠶之事禁止外傳。而且還在邊境上設立關口,對離境者進行搜查,防止將蠶種帶出。于闐國王沒有達到目的,就想了個辦法,派人前往東國求婚。恰好東國國君也有心與鄰國結盟,便答應了于闐國王的請求。于闐國王于是派遣使臣前往迎親,并且特別告訴東國公主:“我國素來沒有絲綿桑蠶之種,請公主來時帶上蠶種,這樣我們就可以穿上自己編織的絲綢衣裳了?!睎|國公主聽說后,就在出嫁于闐時,把秘密準備好的桑蠶種藏在邊防官員不敢搜查的帽子里,帶到了于闐。來年春天,他們種下桑樹,養出蠶蛾,年復一年,于闐就成了西域著名的桑蠶生產大國。到南北朝時,于闐一帶已經是桑樹成陰,織戶眾多,“龜茲錦”、“疏勒錦”等絲織精品早已是于闐國王拿得出手的名牌產品。

于闐更是一個在佛教東傳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祥云佛國。
2000多年前,佛光在玉龍喀什河的水面上閃爍、流瀉。佛光來自西方佛國古印度,來自釋迦牟尼降生和悟道的地方。
佛教進入古代于闐,大約是在公元前1世紀。關于佛教傳入的過程,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這些傳說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由于于闐國與南亞各國交往的日趨頻繁,在南亞天竺等國已經興盛達200多年的佛教,就傳入了于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于闐遂成為佛教東傳進入中國的第一站,成了溝通佛教源頭與中原佛教流播的橋梁,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織口、集散地和轉運站。絲路鑿通之后,佛教徒西行求法的第一個目的地,往往就是佛國于闐。
公元400年,東晉僧人法顯到達于闐時,看到的是“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的太平盛世。當時的于闐國中,僅大型佛寺就有10余座,小型寺院無計其數。于闐國王安排法顯住在規模宏大的瞿摩帝佛寺中,寺院中的僧人多達3000多人。于闐國流行每年一度非常隆重的佛像行像儀式。行像前一個月,城里便開始清掃道路,裝點街巷。法顯為了觀看盛大的儀式,特意在這里多住了一段時間。行像那天,舉國傾城而動,“城里邊掃灑街道,莊嚴巷陌,城門上張大帳幕”,裝飾得華彩美麗,國王及夫人、公主等都聚集在富麗堂皇的帳幕中。各寺塑造的佛像先在城外集中,然后依次徐徐行進。高大的佛像裝在四輪車上,車體上裝飾著各色珍寶,懸掛著絹幡華蓋,如同活動的殿宇。當行像寶車即將進城時,城樓上鼓樂齊鳴,城內萬眾歡呼,國王及臣民們散花焚香,頂禮膜拜,場面極其隆重而熱烈。

佛國于闐的歷史大約持續到了11世紀初年。當時,早已皈依伊斯蘭教、以喀什噶爾為都城的回鶻喀喇汗王朝,在新疆境內發動了對于闐和高昌以推行伊斯蘭教為主要目的的“圣戰”,遭到了于闐國的頑強抵抗。1006年,喀喇汗王朝最高統帥玉素甫·喀迪爾汗率領10多萬來自巴格達、波斯、印度等地的伊斯蘭雇傭軍,再次進攻屢攻不克的佛國于闐,終于占領了于闐國都,繼而征服了于闐全境。于闐的佛教寺院盡被焚燒,佛像雕塑都被毀壞,經卷文書散失殆盡,僧侶信徒悉被追殺。少數逃過劫難的于闐人也被迫離開了故鄉,逃往西藏和青海。
于闐國隆盛1000多年的佛教經幡終于降落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彎擁抱蒼穹的新月,佛國于闐的故地,從此開始了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的新紀元。1008年,喀喇汗王朝從于闐向遠在中原的北宋王朝派去了入貢使團,于闐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自此又得以延續下來。
自從11世紀初年被喀喇汗王朝征服之后,于闐國連同它曾經巨大而輝煌的國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最終成了人們不懈探索的難解之謎。
20世紀以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和田境內的約特干遺址為于闐國都的說法。

約特干,位于今天和田市西南20多公里的巴格其鎮艾拉曼村?!凹s特干”是維吾爾語,有“躺著”、“被子”及“故園”、“故鄉”等意。據有關專家解釋,“約特干”的含義,是指厚重的歷史像被子和厚厚的黃土一樣,覆蓋著古城和故鄉的遺址。有一天,在一片被樹木和莊稼掩蓋著的平坦的沃土良田上,一條從喀拉喀什河引水灌溉約特干農田的渠道決了口,渠水四溢,在農田中沖出了一條條溝壑。此時恰好有位澆水的農民從旁經過,看到溝壑中有閃閃發亮的小金片混雜在古代陶器和其他碎片當中。于是這個農民和其他農民開始了用水沖刷農田,在泥土中搜尋和淘洗黃金及其他寶貝的行動,而且越搜尋越多,從小金片發展到金器、首飾、陶塑、銅器、玉塊、古幣等,收益頗豐。后來就成了一個寬廣各數百米,比周圍土地低凹下去七八米,且泉水橫溢、溝汊密布的沼澤地。但附近的農民依然在沼澤地周圍的堤岸邊挖掘淘寶,且每每都有收獲。
20世紀初,凡來到約特干的探險者,如瑞典人斯文·赫定、法國人格瑞納爾、日本大谷光瑞以及英國人斯坦因等,都在這里有驚人的發現。他們的發現物中,有鎦金銅佛頭、金首飾、玻璃器皿、日常用品和各種明顯帶有犍陀羅藝術風格的陶器、陶俑、銅飾品及建筑裝飾殘片,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漢、唐、宋、元等朝代的古錢幣和珍貴的漢、佉二體錢,品類齊全,規格較高,時代跨度長,許多器物看得出來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使用的。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這塊不知被淘洗過多少遍的土地中,仍然不時有各種罕見的文物出土。
昔日的于闐國都,今天的約特干,好似平地上的突然塌陷,形成了一個與周圍環境極不相稱的巨大的凹地。凹地內青草萋萋,溝渠縱橫,水流潺潺,如今只有牛羊在里面悠閑地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