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春光明媚。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在浙全國人大代表,帶著浙江人民的重托,肩負共商國是的重任,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履行神圣職責。
陽氣初驚蟄,微雨眾卉新。3月初的北京,春風駘蕩。和往年一樣,“兩會”如期舉行。
站在新的歷史高度,胸懷新的奮斗目標,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在浙全國人大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鑒往籌來、視野開闊,立論深刻、切中肯綮。
審視過去5年發生的一幕幕輝煌和艱難交織的往事,展望新世紀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代表們集中民智,放眼全局,提出了他們的真知灼見。
創新創業,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滿懷激情地闡述了今年政府工作基本思路。他強調指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需要把握以下原則:堅持穩中求進,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好字優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參加全國人代會的浙江代表關注目光不約而同聚焦于此。
2007年以來,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政策,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相應地升值。面對這些壓力,浙江企業如何面對和化解?不少代表結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總戰略,就創新、創業發展提出了真知灼見。
“浙江提出創新,對企業來說,就是給了一把金鑰匙。跟隨宏觀調控的步子,飛躍集團的策略也跟著改變。我們思考的是怎樣將縫紉機賣得貴賣得久。這就是答案。”全國人大代表、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如是說。
“假如維持傳統的制造模式不變,等于土槍拼大炮,死路一條。過去的飛躍集團,一部縫紉機100多斤重,賣價不到100元;而現在,用新技術、新材料,重量只有10來斤,而價格卻飚升到1000美元。若不是創新,浙江飛躍集團的縫紉機也難以打開如今的局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飛躍”縫紉機已經成為全國縫紉機制造行業的排頭兵,在世界上打響了“中國制造”的品牌。
浙江康萊特集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一位身兼企業家和科學家雙重身份的人大代表,李大鵬認為,一個企業發展或者一項科研成果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站在技術的前沿。國家和有條件的企業對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攻關要高度關注,加大投入。
李大鵬提到了他們最近研究成功并獲得專利的一項中藥提取技術,這在世界上尚屬首創。這項技術在產業化以后,可以使藥物生產成本降低25%以上,而且使中藥提取的純度大大提高。
僅這一個產品的創新,就可以為國家節約10萬噸石油制成的有機溶劑,“如果這項技術在全國推廣,可以為國家節約數百萬噸,甚至數千萬噸石油資源。”
通過幾位企業家的生動解讀,一個“新”字躍然而出,意味著浙江企業從創業階段邁向了創新階段。
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界的代表從高校自身角度提出諸多頗有見地的建議。“我們已經制訂了科研發展戰略。”浙江大學校長楊衛代表介紹,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的國家中長期規劃16個專項,浙江大學在其中的11項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同時浙大也積極申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的工程研究中心。
這位院士代表的希望是,浙江大學能代表浙江省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方向。此外,楊衛代表建議,除了科技創新外,大學還要加強文化創新,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培養文化創意、數字媒體等領域創新人才。
近年來,一種嶄新的大學模式——“創業型大學”正在涌現。10年前,哈佛商學院從事創業方面教學只有一兩位教授,如今,已有20多位世界知名教授從事創業教學和研究。斯坦福大學也把創業學作為最有活力的學科交叉點。
“教育界要重視這種趨勢,目前浙大設了全國首個創業學博士點,并設立浙大全球創業研究中心,探索產學研相結合模式培養創業人才。”楊衛代表說。
寧波市市長毛光烈代表也從寧波的視角去解讀自主創新:“寧波正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通過創新促進創業,我們去年財政投入的科技經費和企業投入的科技經費都增長50%以上。最近浙江省有一個科技進步評價,我們得了第一名,專利申請現在還是繼續上升,列全國第二位。這些都為寧波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重視專利技術外,建議各級政府和企業要更重視專利、品牌和技術標準,成為不同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掌握‘話語權’,真正成為行業領導者,提升我們的創業水平。”毛光烈說。
一個讓寧波市長引以為豪的數據是,去年寧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已經達到80多家。
這兩年,寧波臨港經濟發展比較快,按照國家的戰略,當地政府要把寧波建設成為“長三角”里的一個“亞太門戶”。目前,寧波正在推行一些聯合創業戰略,比如寧波港正在大力推進和舟山港口一體化,進展非常順利。到2007年底,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多噸,集裝箱495萬標箱,在世界港口排序躍進了兩位。“建議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特別是加快寧波舟山港區高速通道建設,使聯合創業盡可能拓展空間。”寧波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令紅代表說。
“目前,民營經濟發展有一些新特點。很多溫州商人把生意做到了國外,在9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公司、工廠。還有的收購當地電視臺。有的企業拓展營銷網絡。例如,森馬公司沒有工廠,但銷售額達到40多億元,可見營銷網絡之強。”溫州市委書記、市長邵占維代表建議,應進一步出臺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政策。此外,目前民間借貸很活躍,需要引導和規范,在融資方面,探索成立民營經濟融資機構。
協調發展,在“好”字上做大文章
3月5日上午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信息化”成為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熱詞”之一。
“關于信息化這樣的術語大概出現有15次之多。”中國電信集團浙江省電信公司董事長張新建代表細心地留意到。
“我認為,目前農村信息化存在著鴻溝需要填補。”這些年來,他深感到國家城鄉間存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信息化水平成為城鄉協調、均衡發展障礙。
張新建解釋,比如說,互聯網的落戶率。目前,城市的互聯網普及率在全國平均有27%左右,農村約只有7%,城鄉信息化的鴻溝從這里就體現出來了。
如何去填補城鄉信息化鴻溝,把農村信息化有效推動下去?張新建認為,一方面要政府輸血,政府為農民無償服務;另一方面,需要市場運作。長期的政府輸血而沒有市場運作的機制,這就會讓“先驅”變成“先烈”。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很重要——第一,風險投資;第二,真正關注農民的互聯網“創業團隊”,而在浙江,已經出現了這樣一批創業團隊。
“形成一個有效的價值鏈,就是企業,加上風險投資,加上農民這個主體,逐步從‘輸血’改為‘造血’,由這樣市場化的價值鏈來填補農村信息服務的鴻溝。”
嘉興市市長李衛寧代表說,我們一直將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礎性、全局性工作推進,全市950個行政村已經有948個村通公交車,60%的農民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目前要更重視農村發展的兩個核心問題:“其一是農村土地、房子等資源如何有效轉化成資本,使農村沉淀的資源充分集聚,實現資本增值。其二是現在勞動力結構非農化比較充分,基本達到60%—70%,接下來要考慮農村人口如何非農化,真正實現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
寧波市市長毛光烈代表說,我們在農村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社股份制的改革,現在有38萬農民有股權。農民有了股份,更加關心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上什么項目,風險大小,收益怎么分配,農民眼睛盯著,心里有本帳。通過制度創新,可以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代表們對此也深表認同。
最近幾年,我國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增速不一,內需不振。
“建議減少所得稅率,大幅提高個稅起征點,增加城市普通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宗慶后代表注意到,近些年來,我國財政收入特別是來自于個人所得稅收入連年高比例增長,2007年個稅增長近30%,遠高于社會平均收入和CPI復合增長率。宗慶后代表說,工薪階層是個稅繳稅主體,更是拉動內需主力軍,企業與職工稅負過重,使工薪階層收入增長過慢,嚴重抑制了購買力。初次分配應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大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比例,減少稅負,提高工薪階層實際收入水平。
蒼南縣宜山鎮宜一村黨支部書記楊成濤代表補充說,盡管近年來,農副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但初級價格仍偏低,大部分利潤被流通環節拿去了。前段時間,楊成濤代表在韓國考察時發現,韓國的農副產品通過農協出售,制定的價格包括了農民的成本、利潤。而我國的農副產品價格長期處于低水平。“農民的數量這么多,他們的收入增長不快,怎么拉動內需?”
宗慶后代表認為,過分強制性控制農產品價格,使其低于實際價值,從某種程度上是在讓廣大農民對城市消費者進行補貼,這是極為不合理的。而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讓價格反映真正的市場供需關系,普遍增加農民收入,是擴大分配、拉動內需的第一步。
關注民生,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醫療、社會保障、教育等民生話題成為全國人代會期間人大代表頻頻沖擊的“熱點地帶”。
“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抓緊解決。”這是代表們的共同心聲。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這些內容讓代表們倍感振奮。
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制約了衛生事業的發展。在農村和基層,優質醫療資源十分稀缺。“沒什么別沒錢,有什么別有病”,這樣的一句順口溜道出了無數中低收入家庭看病難的辛酸。也許只是為了看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有不少人就得巴巴地從鄉下跑縣城來,排隊掛號到中午,拍個片子做個化驗還得等到下午。看病貴、看病不方便,這是醫療衛生方面的痼疾。
作為來自醫療服務第一線的代表,溫州醫學院副院長呂帆很關注基層老百姓的醫療問題。在來北京之前,呂帆代表跑了幾個鄉衛生院和農村衛生所,發現大部分已有政府配置的6組基本醫療體檢設施,“但也發現一些問題,硬件設施有了,合格的全科醫生仍不足,不少醫學院畢業生抱怨無業可就,農村卻缺好的醫生,這個矛盾一直沒有很好解決。”
事實上,在浙江不少地區都已推行了醫生下鄉活動。“但縣城醫生下鄉后,難以真正蹲下來,過了幾個月就回去了,這種方式顯然治標不治本。”呂帆代表在國外考察時發現,日本一些年輕醫生去農村服務兩年,就可以回城市買政策優惠的房子,促使優質醫療資源流動。“目前我國農村醫生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不高,與城市醫生差異很大,優秀醫生都不愿意去農村服務。因此,關鍵是要在人事制度層面進行改革,出臺激勵機制。例如,農村醫生的福利待遇可以參照當地公務員。”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王鳴代表認為,深化衛生事業改革,主要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高等醫療教學中要大力培養全科醫生。“7年制的本碩連讀的學生培養固然重要,3、5年學制的全科學生也要重視培養,因為這契合了社會上群眾的需求。”此外,王鳴代表還提出要改革藥品招標采購制度,減少中間環節,從而有效降低藥品價格的建議。
來自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中心小學的小學教師方青代表,是一位在鄉村教育戰線上堅守了20年的老教師,對農村教育充滿深情。3月7日下午,在浙江代表團舉行的全體會議上,她代表基層教師和孩子們表達心聲:“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我作為農村教師真是為自己和孩子們感到由衷的高興。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保持農村教師的穩定,因為我們周圍的好教師都在不斷流向城市。”
“當他們獲得‘教學新秀’或‘教學能手’稱號時,有些就被城里的學校挖走了。”方青坦露真情,“學校試圖挽留,但沒有成功。城市的優美環境與豐厚待遇,對許多教師都有吸引力。”方青代表建議增加農村教師崗位津貼。比如,對任教在一定年限以上的農村教師,給予崗位津貼,并且隨著年限的增加而不斷提高標準。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代表也深有同感。他說,要讓孩子們上好學,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要把發展教育的政策支持重點,更多地放在教師隊伍上。不僅要確保教師工資發放,還要確保津貼和獎金的落實,改善待遇,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農村和困難地區的教育。
民生問題千頭萬緒,老年人如何幸福地安度晚年也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浙江省民政廳廳長吳桂英代表建議推廣居家養老模式,讓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日托、家政、經濟救助等服務。她說,寧波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有一些好的經驗值得借鑒。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現在推進進度仍比較慢,全省只有12萬張床位。”吳桂英代表建議說,最好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將養老機構像幼兒園、中小學校一樣納入城市發展、社區建設規劃。在土地利用方面,根據城市老年人口增長情況,劃撥土地指標;融資方面,銀行降低貸款門檻;政府根據床位增加財政補貼。
楊成濤和其他3位我省的村支書代表一起,為建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而呼吁建言。會內會外,他本身就是個積極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他所在的宜一村,從1992年就開始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村里60歲以上的176位老人現在每個月能夠拿到100元的養老補助金;從2005年開始,村里45歲以上的男性和35歲以上的女性,都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村集體為這些村民支付一半的保費。
楊成濤認為,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建立讓農民能夠承受、符合生活水平條件的養老保險制度,低門檻起步,分類定標準,自愿選擇參保,不搞“一刀切”,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養老保險現在保險費3360元一年,農民收入才多少? 農民數量多,分布廣,應分檔次設置多個險種,讓農民自己選擇。”楊成濤代表說。
真知灼見、肺腑之言,代表們的一條條中肯建議,如涓涓清泉流歸大海,匯聚成推進科學發展的澎湃力量。初春盛會凝聚的高度共識,為闊步邁向小康社會的中國提供強大動力……
胸懷新的目標,人大代表走出人民大會堂,又邁向了一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