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要耗巨資建一座“中華文化標志城”,這一消息自3月1日公布后,就備受質疑。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更有108名政協委員聯名反對。輿論一時嘩然,至今余波不盡。
常言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當地官員眼里,這個“巨無霸”式的項目,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可謂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如何能夠快出政績、多出政績,自然是多數為官者的真實心態。問題是,這樣的“政績沖動”是否與民意訴求相吻合?
“中華文化標志城”高達300億元的預算開支,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從公共財政支取。對此,每一個納稅人都有權問一句:這么一大筆支出,經過我同意了嗎?
大興土木,自然要征用大量土地,當地的農民同意了嗎?
所以說,這些“造福一方”的項目,往往是“官意”的體現,并不是民意的需求。這些項目背后,往往折射出地方官員“唯經濟增長”的扭曲的政績觀。這種扭曲的政績觀,導致了扭曲的發展觀念,出現了各類扭曲的發展行為。占地巨大的市民廣場、豪華的行政辦公樓;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不切實際的別墅群;大面積擠占耕地建起的所謂“國際大都市”、“大學城”;為求GDP增長,不惜引進污染項目……諸如此類行為,官員叫好,百姓叫苦。
扭曲的政績觀的出現,說明一些官員心中缺乏“人民”兩字。他們標榜自己是在為民謀利,但是,卻不了解民情,不順應民意,不珍惜民力,搞出來的只能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形象工程”。在一些領域,還存在個別政府官員與民爭利,假借公益之名,謀求私利的不良行徑。扭曲的政績觀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之大,不言而喻。當年王懷忠在阜陽大造飛機場,結果飛機場變成了養雞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俗話說,“老百姓心中有桿秤”,人民是衡量政績最好的天平。但為什么一些官員心中卻反而缺少人民?這自然與少數官員不健康的從政理念有關,也與當前干部考核和提拔機制不完善有關。例如,在官員的政績考核中,在官員的去留問題上,群眾的評價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盡管也有民意調查,但更多的還是上級組織說了算,主要領導拍板。正所謂“千張選票不如一紙任命”。官員的眼睛只唯上,不為下,心中沒有人民或者淡忘人民也在意料之中。
要讓違背民意的“官意”無法成為政府的決策,必須從制度上著手改革。有人建議,在“兩會”上“議一議”投資高達300億元的“中華文化標志城”,這實際上是呼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讓民意機關充分辯論,并成為重大決策前的必經程序。這的確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人大完全可以綜合運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對政府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從制度上遏制政績觀的扭曲,促使政府官員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政績觀。近年來,浙江省溫嶺市的新河鎮、澤國鎮等地開展了公共預算改革,政府每個項目的預算都要完全公開,都要經過民眾的“民主懇談”和人大代表激烈的辯論,個別項目還被否決,這就從源頭上防止了“形象工程”的出爐。這也是今后人大工作要取得實效的努力方向。
在今年全國人代會結束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和我在座的同事們都懂得一個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讓你坐在臺上。”可見,人民才是政府施政的基石,為民謀福祉才是政府行為的準則。我們期待,通過制度和機制的完善,讓脫離民意的“官意”逐漸銷聲匿跡,使“人民”兩字真正深入每位官員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