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舟山市人代會召開之際,市人大代表、普陀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馬麗雅這幾天特別忙,她利用幼兒園開學前的空暇時間,走訪所在選區的海星、大蒲灣、蓮安3個社區的群眾,上門征求選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十幾年人大代表生涯,這已成為馬麗雅的一種“職業習慣”。
馬麗雅,浙江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舟山市三屆、四屆、五屆人大代表。是什么原因讓選民連續選她當人大代表呢?“馬大姐是真正為阿拉海島漁農民說話的人,阿拉選她沒錯啦!”當人大代表10多年,馬麗雅先后就海島漁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向省、市、區三級人大提交了各類議案、建議50多件。
要讓漁農民喝上放心水
“做夢也沒有想到,像阿拉這樣住在海島上的漁民也能用上自來水!”
近日,家住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廟子湖村的吳老伯一家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高興得逢人就夸自來水衛生方便。而像吳老伯一樣受益的漁戶,在廟子湖村有300多戶。近年來,普陀區已先后在全區建起了鄉鎮級水廠11座,村級水廠21座,日供水能力總量達到6萬多噸,161個村18萬人受益,農村供水普及率達到87.73%。而這一海島民心工程的建成,與馬麗雅的多方奔走密不可分。
在一次市人大代表視察活動中,馬麗雅來到了最偏僻的邊遠小島東極島。她發現,這里的居民飲用水存在著水質合格率低、水資源極為緊缺的狀況,島上僅有的幾個小山塘成為當地群眾生活生產的主要水源。每到夏天干旱季節,小島上的居民只能靠小船到外面去裝水運水,而每噸水的運輸成本達到了20多元。這次視察,引起了馬麗雅對漁農村飲水問題的高度關注。
視察回來后,馬麗雅又走訪了水利部門和有關鄉鎮、社區。通過深入調查,她發現飲用水緊缺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由于舟山地處海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島嶼之間無法調配,又無過境客水,稍有一段時間不下雨,海島群眾飲水就會發生困難,人們只得到山塘、河溝取水。于是,各種疾病也相伴而來,漁農村因病致貧的家庭也越來越多。
“如果不立即實施大陸引水和海水淡化,飲水問題將會嚴重影響海島漁農民的身體健康和舟山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馬麗雅深感問題的嚴重。
在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馬麗雅向大會提交了關于要求解決邊遠海島地區居民飲用水困難的建議。她要求省政府加快實施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大力推進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建設進度。
這份建議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從2006年底開始,省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啟動海水淡化工程,并在“水資源保障百億工程”中,把舟山大陸引水工程二期項目列入了其中。
目前,舟山市新建漁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1項,已經完成16項,累計完成投資1.64億元,解決了12.4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2008年,舟山市還將新建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2項,續建5項,總投資1.27億元,解決6.0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這將使大多數漁農村居民喝得上、也喝得起和城鎮居民一樣的飲用水,基本消除全市漁農村群眾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守護藍色的海
生于海島、長于海邊的馬麗雅,對養育自己的大海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愫。舟山漁場作為我國最大的漁場,近年來由于日益嚴重的污染排放,造成海洋生態惡化、赤潮災害日益頻繁,漁業資源嚴重衰退。2004年舟山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近岸海域中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8556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積為1086平方公里。一位老漁民對馬麗雅說,過去在家門口就能捕到大黃魚,現在連小魚、小蝦也見不著了,這樣下去,老百姓遲早會吃不到魚的。
走在聞名遐邇的沈家門濱港路上,這個千帆云集的漁都大港,如今的海水卻是臟污不堪、腥臭難聞,馬麗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的省人代會上,馬麗雅連續3年分別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浙江海域海洋環保地方立法、關于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關于要求重視和加強近海海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議案和建議,呼吁盡快出臺省級海洋環保立法,加大對近海海域治污、島礁資源保護等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力度。
馬麗雅在省人代會上提出,隨著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注入海洋的污染物不斷增加,近岸和近海海域環境質量嚴重惡化,酷捕濫漁又使漁業資源加劇衰退,而海洋環保資金短缺,使污染防治難以有效開展。因此,加強海洋環保立法,加強對海域海洋環境監測和整治力度刻不容緩。她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密切關注海洋環境狀況,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保護海洋環境,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完整性,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馬代表連續提出的議案和建議,引起了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4年1月,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條例對海洋環境檢測、監視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以及海域排污總量控制、赤潮防災減災、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海洋污染損害索賠等作了具體規定,為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2003年下半年,省政府與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聯合在舟山設立了4個海洋環境檢測中心,對海洋環境實行實時監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的牽頭下得到了及時落實,并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正式啟動。對此,馬麗雅感到由衷的欣慰。
不能讓漁農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馬麗雅自1976年起從事基礎教育工作,1992年開始擔任幼兒園園長。在長期的基礎教育工作中,馬麗雅發現社會上對3到6歲幼兒的學前教育普遍缺乏應有的重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一些鄉鎮幼兒園、民辦小區幼兒園相繼開辦,但是辦學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馬麗雅在一次走訪中發現,一些民辦幼兒園設施簡陋,幼兒膳食營養調配不合理,管理處于初級狀態;有些民辦幼兒園缺少玩具,對小孩一味地灌輸知識,違背了幼兒教育“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理念,小孩子好玩的天性被遏制。
“不能讓漁農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舟山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馬麗雅提出了對新建住宅小區幼兒園實行公辦的建議,引起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之后,她又多次到市城建委、市教育局積極奔走,促成了舟山市一些新建住宅小區的幼兒園,從原來由房地產商轉手承包賺錢營利的民辦機構,轉為教育部門管轄的公辦幼兒園,提高了這些幼兒園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針對當前舟山市各鄉鎮民辦幼兒園規模小、布局散、硬件設施差、師資力量薄弱、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馬麗雅在不同場合向政府提出建議:要以規范鄉鎮民辦幼兒園的辦學模式為基礎,推廣建立學前教育共同體,通過輔導網絡,開展師資培訓,提升學前教育整體水平。她的建議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目前,該市普陀區已制定了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制訂了共同體建設計劃,設立了專項啟動資金,并就規范鄉鎮幼兒園問題在普陀區展茅鎮開展試點。普陀區實驗幼兒園與本島5個民辦幼兒園及整個六橫島片的民辦幼兒園建立起了共同體關系,并配合進修學校承擔全區鄉鎮、個體幼兒園師資培訓的實習基地。
看著一所所嶄新的幼兒園在海島鄉鎮建立起來,看著漁農村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樣接受幼兒教育,馬麗雅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馬麗雅小檔案
馬麗雅,1957年生,民進成員。曾先后多次被評為舟山市、普陀區幼兒教育管理先進工作者、先進女職工,2005年獲舟山市“育才獎”,舟山市園長論壇一等獎。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馬麗雅深入選民、了解民情、關注民生。從2002年起,她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自己的電話號碼。2004—2006年,連續3年被評為舟山市人大代表活動積極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