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光陰,彈指一揮。過去的5年,在“法治浙江”建設進程中,在人大制度不斷完善的旅程上,在人大代表履職的征程里,閃動著一幅幅記憶猶新的畫面。
關鍵詞:代表集體博客
事件:溫州三級人大代表通過集體博客的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征集議案、建議內容。
2006年12月4日,溫州新聞網開通了人大代表集體博客,并在首頁顯眼的位置進行預告。集體博客開設了代表最新日志、最新回復、最新評論等板塊,包含“議案征集”、“代表手記”等內容。這在全國尚屬首創,受到了人大代表和網民的歡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溫州市民的評論留言有120多條,博客訪問量達3600多人次。市民的評論內容涉及政府服務、環境治理、交通發展、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15名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博客的互動。市人大常委會組織有關人大代表召開座談會,將市民博客留言提供的內容進行梳理分析,選取了“康莊大道通路不通車”、“城市犬類管理”、“婚前體檢”等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按人大代表的行業特長,分組開展調查研究。
點評:溫州三級人大代表開設集體博客征集意見,進一步拓寬了代表履職的渠道,拉近了代表和網民的距離。溫州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副主任張大光感言,在目前人大代表兼職的狀況下,人大代表博客征求公眾意見、建議具有多重現實意義。當然,博客上的網民只能代表極少一部分人的意見,大量的民意還“潛藏”在民間。由此可見,代表傾聽民聲、征集民意,更要從廣泛、經常性的聯系選民中,去發現群眾最為關心、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履行好代表職責。
關鍵詞:“會考”副市長
事件:樂清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開展常委會專題會議,并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列席,一年3次對各分管副市長的工作進行追蹤監督。
2007年初,樂清市人大常委會為實施監督法,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更好地督促政府工作報告的落實,決定一年召開3次常委會專題會議:5月,聽取市政府各分管副市長關于2007年工作思路匯報;9月,聽取各分管副市長工作執行情況匯報;12月底或下一年年初,對各分管副市長全年工作的成果進行審議。同時,分別聽取社會各界人士對匯報的反饋意見,整理出重點意見和建議后以報紙公告的形式向社會公開,以此督促政府抓好落實。每次會議結束,各工作委員會將根據常委會的審議意見做好相關的跟蹤監督,對突出問題和重點問題將實行重點審議和重點監督。這種讓副市長直面人大和市民的監督,被媒體稱為“廣場政治”。
點評:樂清市人大常委會這種監督形式的創新,是人大監督工作走向公開化的一次創新,同時也是監督法頒布實施以來,地方人大常委會對加強監督實效的一次探索。以往,人大對政府的監督大多采取的是“關門主義”,官員的述職匯報曾出現自說自話、文過飾非、只談成績不談問題等形式主義傾向。如今,樂清市人大常委會專題會議上,就有人批評副市長,“你為什么在違規建設達到50%以上時,才來人大輕描淡寫地講這個問題?如果責任倒查,我看徇私枉法、行政不作為的被告席上,你是第一個!”經歷廣場“會考”的副市長們,深感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然而,“樂清經驗”也讓我們反思:“本來就有的權力”為什么常常被閑置,以至于真的用了的時候,竟然顯得如此“新奇”?
關鍵詞:代表聯絡站
事件:2005年6月,寧波市海曙區白云街道在區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支持下,建立了聯豐路和白云莊兩個人大代表聯絡站,組織人大代表在每周四下午接待轄區選民群眾,并受理選民提出的各種問題、意見和建議。街道整合有關資源,投入10萬元資金,為聯絡站新辟30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還為聯絡站運作劃撥了專項經費。選用了兩名有群眾工作經驗,責任心、事業心強的老同志擔任聯絡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聯絡站的日常管理、來訪登記、責任分解等接待協助工作。為了提高接待工作質量,街道人大工委選聘了6位在法院、公安、司法、衛生、城管、民政等職能部門工作的專業人士作為義務法律咨詢員,為代表和選民提供法律知識咨詢及業務培訓等服務。為促進聯絡站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街道人大工委制訂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對聯絡站的組織機構、代表活動原則、方式及代表接待范圍、受理程序、解決途徑、工作流程等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使代表活動和接待工作做到經常、有序、透明。
點評:人大代表聯絡站,是代表聯系選民的一座橋梁,為代表開展活動提供了新途徑。街道人大工委也由此多了一條反映社情民意的長期、固定的“綠色長廊”。但是,選民反映的諸多“生活瑣事”甚至是“疑難雜癥”也給聯絡站帶來了不少“麻煩”。有人擔憂,人大代表聯絡站會蛻變成第二個信訪辦。如何辦出聯絡站的人大特色,正是代表聯絡站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周曉光現象”
事件: 2004年初,浙江省義烏市民在當地電視臺看到一條廣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飾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光,向群眾征詢全國人大議案的內容,以便在2004年3月到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時,把浙江人民的心聲帶到北京。周曉光花了8000元打廣告,而為了彌補自己精力、經驗的不足,還聘請了幾位專家提供幫助。在她之后,人們聽到和看到更多的人大代表通過類似的方式征求意見,形成了媒體所稱的“周曉光現象”。
點評:不少人士認為,“周曉光現象”“折射人民民主的光芒”,“是凸顯民主思維的好辦法”。而事實上,周曉光的別出心裁并非“創舉”,而只是代表角色的一種回歸。人大代表是選區選民選舉產生的,與選民休戚與共,是身為“代表”最基本的職責。客觀而言,在現行代表兼職制度下,許多代表平時多忙于個人事務,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收集民意。“周曉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代表履職的困境。
關鍵詞:新河試驗
事件: 溫嶺市新河鎮在2005年的預算改革中,鎮人大代表通過民主懇談的形式直接參與政府的預算過程。其具體做法是:將鎮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草案提交給鎮人大,經人大代表就預算內容對政府進行詢問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之后,再由鎮政府和人大的預算審查小組召開辦公會議,共同修改預算,形成新的預算方案,然后提交人大會議通過。與此同時,新河鎮還成立了由人大代表組成的鎮人大財經小組,負責在人代會后對預算執行過程實行監督。這個財經小組是常設的專業化機構,具有咨詢權、審查權和聽取政府財政報告及參與政府下一季度預算制定的權力。如果人大財經小組認為預算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實行,或者有些新增預算出現,可以向鎮人大主席團提出請求,要求鎮人大主席團召開人大代表會議,就預算的執行問題和新增預算進行討論。
點評: 管好政府的“錢袋子”,是人大的一項重要職責。然而,現實中,“豆腐預算”的戲言依然是一些地方人大的尷尬。新河鎮人大將溫嶺的“民主懇談”引入到監督體制內,完成人大代表和政府之間的直接對話,此舉可以說是開辟了一條監督公共預算的新路徑。正如溫嶺市委宣傳部的同志所言:“新河的做法,實際上是用表達民意的利益博弈機制激活人大的監督功能,進而打破鄉鎮人大閉會期間難以真正監督公共財政的僵局。”當然,“新河試驗”的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考察,但從基層民主的建設和發展層面而言,新河的“預算懇談”,既鼓勵老百姓的積極參與,而又有制度化的機構吸收老百姓的意見,從而形成了一個有序的政治參與機制和民主決策程序。
關鍵詞:街道議政會
事件: 2005年12月,金華市金東區東孝街道設立“村(居)民代表議政會”。根據擬定的規則,32名議政會成員中,除4名街道工作人員外,每村(社區)推選1名代表,街道衛生院、學校、派出所、銀行、企業也各占1個名額。議政會會議由街道人大工委召集,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必要時可臨時舉行會議,其主要任務是,聽取并討論街道辦事處有關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財政預算等情況的通報,反映本地民眾的意見和建議。東孝街道的議政會實驗,很快引起周邊街道的關注。一周后,多湖街道也召開了類似的議政會,50多名議政會成員提出了31條建議。
點評: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鄉鎮改為街道,鄉鎮人大等基層民意機關也隨之消失,基層政權建設出現了新盲區,亟需重新架構起有效的民意渠道和監督機制。金華“街道議政會”就在如此現實的逼迫下,應勢而生。議政會集中民智,反映群眾心聲和利益訴求,從功能上說,部分彌補了鄉鎮人大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大的監督渠道。而議政會現象的背后,凸現的恰恰是街道人大工委的現實困境。街道人大工委雖然是區級人大常委會的派出機構,但由于職能規定比較原則,導致人大制度在基層出現了“斷層”,影響了人大權力和活動在街道一級的有效運行。因此,街道議政會如何與人大權力有效嫁接,是擺在制度設計者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關鍵詞:建議辭職
事件:2003年7月,寧海縣人大常委會黨組向縣委提交的一份報告中,列舉了“可建議”縣人大代表辭去代表職務的三種情形:一、因工作需要由組織推薦并當選為人大代表的領導干部,工作崗位或職務發生變動的;二、因健康原因不能執行代表職務的;三、其他情形需要辭去代表職務的。當年10月,寧海縣委批轉了這份報告,要求各有關部門“遵照執行”。據統計,截至2005年4月,寧海縣辭職的26位人大代表中,除3人涉嫌經濟犯罪被勸辭外,其余23人均是工作、職務發生變動的鄉鎮、街道干部。另據統計,自2003年區縣人大換屆以來,隨著建議辭職制度在寧波市各區、縣逐漸推開。截至2005年初,已有近百名縣級人大代表辭去代表職務,其數量之多,在浙江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點評:面對法定罷免程序難以啟動的現實,由組織部門建議工作調動的“官員代表”辭去代表職務,體現了人大工作者力圖突破現行體制的良苦用心。然而,從現代議會制度的設計來看,議會具有一定的自治權。議會自治權一方面指議會管理議員,行政機關無權插手議員管理;司法機關對并未違法犯罪的議員也無權管理。從實踐看,建議辭職制度似乎更多地體現了“組織意圖”,而非選民的意愿。毋庸諱言,這種頗具功利性的代表退出機制,與選民推舉代表的自下而上的選舉規則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因此,建議辭職制度的探索雖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解決問題的根本,還在于由選民來有效監督人大代表,這才是人大制度設計的本意所在。
關鍵詞:“代表熱線”與“實事面對面”
事件:2003年9月,溫州市人大常委會聯合溫州電視臺、溫州都市報和溫州新聞網三家不同介質的媒體,分別主辦了“實事面對面”和“代表在線”兩個互動訪談欄目,進行了人大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有益嘗試。“實事面對面”的運作主要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欄目記者的外景采訪,二是主持人演播室內的嘉賓訪談。記者通過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調查采訪,抓住問題關鍵,擺出事實真相,然后穿插以主持人和嘉賓的訪談。訪談以評論為主,每期邀請有關部門領導以及人大代表3位嘉賓就記者采制的內容進行面對面的點評。“代表在線”欄目每兩周確定一個群眾關注的反映溫州經濟社會生活的熱點、難點與焦點話題,《溫州都市報》對所確定的選題進行多方面的報道。見報后的當天下午,由溫州新聞網邀請人大代表、政府部門領導及相關專家、學者與網民通過網站進行直接的在線對話、交流和討論,次日的《溫州都市報》再以整版的篇幅刊登經過整理的網上討論內容。
點評:“代表熱線”與“實事面對面”欄目的創辦,其積極意義在于,通過輿論監督和人大監督的聯動,使輿論監督的信息渠道大大拓寬,公民的知情權和媒體的采訪報道權得到了權力機關的關注和支持,大大提高了監督的實效。新聞傳媒與人大的合作,可以將人大的法定監督、剛性監督和新聞傳媒的軟性監督、親民性相結合,為人大監督提供了很好的群眾基礎和輿論支持,也為人大和人大代表履行職責,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更值得一提的是,“代表熱線”與“實事面對面”也為人大監督工作的公開化,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樣板。
關鍵詞:視頻直播
事件:2005年7月25日,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在會議期間,社會公眾可以點擊“中國#8226;浙江人大”門戶網站或“浙江在線”網站的網上直播室,收看會議全過程,即時瀏覽會議有關文件資料。對省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網上視頻直播,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點評:浙江省率先采用網絡視頻直播人大常委會會議,這在邀請公民旁聽會議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既降低了公民的參與成本,又進一步增強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公開度。
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網絡逐漸成為公民意愿表達的一個重要渠道。網絡視頻直播人大常委會會議是對當前網絡化潮流的一種積極回應,所有公民都可以及時“旁聽”,改變了以往只有個別受邀請公民才可以旁聽的模式。在公民知政、參政方面,實現了公眾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是政治民主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