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發布緊急聲明,在“2007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中特別增補“廈門人”這個群體,以彰顯“廈門人”在可能威脅環境的PX項目能否上馬的問題上,能夠運用公開透明的方式讓公眾參與公共決策,最終走向多方共贏。
回首2007年,斑斕多元的民意訴求讓我們看到了民眾維權的樸素愿望和堅強決心,見識了公民意識的茁壯成長。由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引發的社會激辯,吁請的并不僅僅是個案的公正,更在于探究拆遷制度的深刻變革;在山西“黑磚窯”事件中,沸騰的民間輿情讓黑心窯主和瀆職官員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在陜西華南虎照片事件中,公眾輿論在追問真相的同時,也在拷問著政府公信力等大命題……正是經由這些洶涌的表達、激情的參與,一大批富有責任和理想、熱心公益、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現代公民迅速崛起,為公民社會的發育成長堆砌著堅實的人文基石。
尊重民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讓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才能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更加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論述,顯示了黨中央推進民主政治的堅強決心。
現實中,公共決策似乎一向都不缺少吸納民意的渠道安排,但實際操作起來,一些渠道卻未必暢通。聽證會上,參與的公眾想知道,“我”發表的意見政府有沒有考慮?是如何考慮的?“我”有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陪政府作秀”?甚至,在一些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重大建設項目上,公眾有時只得采取集體“上街散步”的形式,以期引起各方重視。
平心而論,有序吸納民意,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如果單純地各說各話、口水四濺,一味撕裂現有的分歧,渲染情緒,很可能會把一些問題搞得更糟。
在這方面,我們的立法機關應該有所作為。我們現有的法律往往側重規定實體性的權利,卻缺乏具體的程序制度來保障這種實體法上規定的權利落到實處。造成的后果是,公民雖然在法律上享有某些權利,卻沒有通向這些權利的階梯。這些權利最終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喪失了原本的價值。比如說目前的聽證會,基本上是“上面”想開就開,想怎么開就怎么開,老百姓沒有發言權。因此,立法機關只有不斷地構建和完善通向這些實體性的權利的“階梯”和“平臺”,才能使公民的權利真正有效地得以實現,通向民主的目的地。
此外,作為民意機關的人大應該主動、積極將個別的分散的民意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符合大多數民眾意志的主張。面對沸沸揚揚的公共事件,我們不能漠不關心。
同時,政府也需習慣于民主框架下的意見溝通和利益博弈。廈門PX事件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樣本。面對澎湃的反對聲浪和蔓延的坊間恐慌,廈門政府很快由被動變為主動,在盡力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迅速啟動公眾參與程序,廣開言路,征集民意,尤其是近期召開的由兩百多人參加的環評公眾座談會,從參與規模、遴選程序、操作流程、言論尺度等等,都足以體現政府的誠意。
黨的十七大傳遞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執政理念,“有序參與”、“公民意識”等等則描繪了一幅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的未來圖景。執政黨的政治承諾,以及社會轉型期不可阻擋的民意表達愿望和公民參與精神,都使我們有理由期許,公民有序表達、政府有序吸納民意將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和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