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為何要擺動身軀 顧名思義,地震就是地殼的震動。火山噴發、流星影響、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和礦山開發都可能引起地震,但是最大的因素還是地殼運動。為什么地震專愛騷擾某些地區呢?這得從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板塊構造學說”說起。地球最上層的巖石圈并不是緊密連成一片,而是幾個堅硬而獨立的單元在軟流圈上漂,彼此似斷非斷,還有相對滑動,是為“板塊”。
如同國家邊境最易發生沖突,各個板塊相接觸的地方也是地質上最活躍的地點。可以想象,板塊間相對運動有三種:彼此遠離則拉扯、彼此靠近則擠壓,或者一個朝南一個朝北,在交接處發生扭曲。與之相應的,地殼的反應便是產生3種不同式樣的斷層:正斷層,負斷層和平行斷層。盡管原理各異,三者卻有共性,那便是巨大能量在斷層的扭曲之下蓄勢待發,當斷層間摩擦力較大,斷層想要動卻被迫固定下來時最為明顯。
當地殼的“火氣”憋得越來越大,里邊的壓力終于大于斷層兩邊的摩擦力時,地殼便獲得動能,猛烈地哆嗦開來。在板塊交界處這種扭曲最容易產生,而一個小斷層扭曲了,旁邊的也不得安寧,因而最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斷層帶”,一震起來,一傳十、十傳百,于是短時間內震動便很可能連成一片。在我國青藏高原,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推擠,于是形成了地質活躍區;而在東南沿海,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更是從不肯相安無事,是另一個地震多發區。
實際上地震不僅僅發生在板塊之間,在17世紀的美國曾以密蘇里為中心發生過一場震撼數州的地震,一百多年后,科學家才發現它的始作俑者——竟是一個蓄謀了6億年的斷層!
地殼回響——地震波 地震波可以分為“體波”和“面波”兩種,前一種又可分為“縱波”及“橫波”。“縱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見的P波,其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氣體中均可傳播,由于速度較快、最先達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橫波”的震動方向垂直于傳播方向,只能在固體中前進,遇到液體便會停止下來,是隨后襲擊震中的“secondary wave”,簡稱為S波。
兩種波在地表相遇后激發產生面波(Love Wave,L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在地表傳播時會像水波一樣讓地面上下晃動,是造成建筑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由于S波速度最慢,因此我們一般感到地震總是以遞進式發生,即最猛烈的時刻總是最后階段。
摘自2008年《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