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小企業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并可能導致數以千計的工廠關閉、數以十萬計的工人失業
如今,中國的所謂血汗工廠必須要流血流汗才能有生存的可能了。這是因為:首先,在中國每個月900億的出口額中,美國人購買了19%。美國經濟從2007年底開始就不景氣,中國的出口也明顯下滑,2月份的增長率僅僅為6.5%,遠低于預測。但由于需求信號轉變成供給有一定的滯后期,可以預計這個數字將繼續下降;第二,由于雪災,電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遭受重創,出口企業的利潤也遭受重創;第三,雖然從數字來看,中國不像某些國家那樣依賴海外,但面對國際市場,中國企業比韓國企業顯得更脆弱,因為最近幾年中國開設了太多的新工廠,競爭非常激烈。這些企業相對于日、韓等國家的大企業來說,抗打擊能力和談判能力都太弱。
如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美國可能已經陷入全面衰退了,這些都將使中國的中小企業經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并可能導致數以千計的工廠關閉、數以十萬計的工人失業。
中央政府很早就意識到這種投資的泡沫問題,但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常常無視禁令:更多的工廠意味著可以給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更多的增長,讓地方官員得到上級的賞識。不僅如此,地方官員還可以攫取土地,給新項目發許可證,他們常常是新制造企業的幕后合伙人,結果是太多的工廠被建起來了。
由于2004—2007年是有史以來第二快速的全球經濟增長期,這導致了對中國廉價商品的巨大需求。但是,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需要拐彎的時候了。
中國政府在這個敏感的時期通過的新勞動法,只會大大加重出口企業的負擔,瑞士聯合銀行香港分部的經濟學家Jonathan Anderson說,新勞動法使企業的成本在原來上漲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0%-25%。在有些省份,解雇工人必須按照工齡支付補貼,“當出口市場疲軟時,你如果想解雇工人,將面臨另外一大堆問題”。 香港工業總會(Federation of Hong Kong Industries)副主席劉展灝(Stanley Lau)說,為了解雇工人,“你得付一大筆賠償金”。而且,人民幣還在繼續升值,相對于18個月前已經上漲了12%,中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價格變得更貴。
另外,稅收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政府工作報告曾談到,“十五計劃”期間,中國GDP增長了5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58.3%,農村居民純收入只增長了29.2%;而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136%(這只是中央財政,還不包括數額日益龐大的地方財政)。并且,從最新財政公報來看,財政收入將繼續保持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此間,政府收入增長遠遠超過GDP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這些中小企業功不可沒。要想讓這些出口企業轉向國內消費市場,讓國內市場消化這些過剩的產能是不可能的,因為大筆可消費的錢都在政府手里,政府不可能購買這些中小企業的日常消費品的。
產業大調整可能會給中國經濟及社會造成嚴重后果。想到失業的農民工大軍漫游到街上尋找工作,北京的經濟決策者肯定夜不能寐,因為他們擔心社會大動蕩的政治后果。
還有中國脆弱的銀行,隨著工廠倒閉,它們可能受到貸款拖欠潮的沖擊。在目前的繁榮中,中國的銀行有能力減少不良貸款的比例,但企業盈利的下降將削弱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盡管難以評估制造業部門給銀行帶來的整體風險,但我們很容易想到,如果制造業大幅收縮,貸方會陷入中國式的信貸危機。
從長期來看,工廠的軟著陸對國家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它將淘汰經營不善者,促進中國的繁榮。“創造性破壞”時期是任何商業周期無法回避的一部分。中國經濟決策者只能希望未來震蕩的創造性方面超過破壞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