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用“厚積薄發”來形容歐洲瓷器發展史似乎并不十分恰當,但循著麥森這個全球頂級瓷器品牌的歷史發展軌跡看,或多或少有著一些類似的意味
從德國的德累斯頓沿易北河順流而下,行船約30公里,世界著名的歐洲陶瓷之都麥森便映入眼簾。這個出產了有著“瓷中白金”美譽的世界頂級瓷器的小鎮,如今已經成為了最美和尊貴瓷器的發源地。
回溯歷史,以麥森瓷器誕生為標志,歐洲本土瓷器僅僅用了300年的時間,便已然超越有著數千年陶瓷歷史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奢華的收藏品類之一,這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
歐洲瓷器的前世今生
循著歐洲陶瓷的發展史,以麥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的成長軌跡清晰可辨。
中國的瓷器,曾讓無數的歐洲貴族趨之若鶩,然而這種狀況卻并沒有成為歐洲本土瓷器誕生的催化劑。由于中國當時對瓷器工藝守口如瓶,因此即便歐洲的王公貴族對這種晶瑩潔白的神奇物品贊嘆不已,并將之視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收藏,可瓷器的制作方法卻始終無法破解。

1499年,達·迦馬發現了東方的新航路后,中國瓷器也逐漸成為了歐洲往返運輸和貿易的主要貨品。面對歐洲瓷器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自16世紀開始,對中國瓷器之謎的思考也日益深入,甚至當時很多歐洲人撰寫的東方游記和工藝技術類書籍都將對瓷器制造工藝的推測作為主要內容,可直到此時,歐洲人卻依舊是一頭霧水。當時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瓷器是由貝殼粉、雞蛋糊和石膏混合制成”,可見歐洲當時尚未窺得瓷器制作的任何門徑。
不過即便如此,陶瓷纖細淡雅的情調仍然對歐洲人的藝術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當時著名的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誕生和開創,都與來自中國的陶瓷密不可分。
麥森:歐洲瓷文明的源起
從16世紀到18世紀這200年間,瓷器不但成為了歐洲皇室和貴族們炫耀地位的符號,更是財富的最主要象征。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以及德國皇帝奧古斯都,都是傾其所有財富來購買中國瓷器的代表人物。對中國瓷器近乎狂熱的忠愛,最終在18世紀初促成了麥森瓷器的誕生。
不過也許對于歐洲瓷器的發明者貝特格而言,這一切依舊充滿了偶然性和某種宿命。在當時的歐洲,瓷器與金子有著同樣貴重的價值。為了擴張自己的財富,很多歐洲君王都沉迷于煉金術的研究中。他們經常資助一些煉金術士進行相關的試驗,但對于失敗者則施以處死的嚴厲懲罰。年輕的貝特格同樣是煉金術士中的一員,由于其曾經炫耀過可以煉出黃金,因此在1701年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從柏林調去煉金,以其解決這個君主所面臨的財務危機。
深知如果煉金不成將會遭遇厄運的貝特格于是開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偷偷潛往了薩克森的威騰堡。然而命運再次讓他陷入困境,以好大喜功聞名的薩克森君王奧古斯都二世也同樣得知了他的煉金師身份,不過這一次,貝特格的任務是研制瓷器的燒制方法。在被囚禁3年后的1708年,貝特格終于在污穢高溫的地牢中成功燒出白色透明的小土片,中國的制瓷秘方至此終于被破解。
1710年,奧古斯都二世在德國東部小鎮麥森建立了瓷器工廠,麥森品牌也由此誕生。麥森小鎮位于厄爾士山腳下,毗鄰捷克。作為歐洲的瓷器之都,這個易北河邊的小鎮一直把取自山上的瓷土叫“高嶺土”,其發音和漢語一模一樣,這個看似巧合的細節總能夠讓人聯想起麥森與中國瓷器的一脈傳承。
事實也確實如此。麥森早期出產的瓷器色調灰暗,瓷器的裝飾圖案也大多帶有明顯的中國色彩,中國神話傳說、花鳥魚果都原樣照搬。經過不斷的改良和創新,自1731年起,麥森最終擺脫了中國瓷器的影子,并于1739年設計出了具有巴洛克風格的釉下紅瓏紋和藍洋蔥圖案,一舉影響了1756年前整個歐洲瓷器的風格,并廣為其他廠家仿造,麥森也進入了全盛時期。
為了進一步改進麥森瓷器的品質,貝特格可謂不遺余力。在他的指導下,建大窯提高燒瓷溫度,不斷提高質量并進行量產等一系列改進措施,使得麥森即便在其他歐洲諸國相繼成功研制出瓷器制造技術之后,依舊保持了自身在歐洲陶瓷市場無可比擬的領導地位。
在貝特格之后,天才畫家海洛德也于1720年加入到了麥森這個傳奇式的瓷器品牌,他將神秘的東方想象融入歐洲主題中,華麗奪目、充滿異國風情的彩繪,奠定了麥森深厚的美學基礎。而另一位雕刻師坎德勒則以豐富多彩的瓷器形狀和瓷偶設計展現出其過人的才華。憑借這些藝術家的不斷努力,麥森瓷器在制造技巧與藝術成就上突飛猛進,將競爭者遠遠拋在了身后。
打造“白色金子”
正是基于這種深厚的積淀,麥森瓷器被歐洲貴族稱為白色金子,貴為歐洲第一名瓷。鑄就了其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300年來麥森眾多工藝復雜的瓷器作品完全出自手工制作,每位擁有麥森瓷器的人士甚至都可以宣稱自己的珍藏是舉世無雙之作,而麥森瓷器同一主題作品之間的細微差別也為鑒賞家們營造了獨特、真切的鑒賞氛圍,這一特色使得麥森瓷器聲名遠播。
而無與倫比的質量更是麥森瓷器奉守的金科玉律。早在1764年,基于對產品藝術品質的重視,麥森瓷廠就在世界瓷器歷史上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繪畫藝術學校,同時也是薩克森大公國藝術學院的分校,主要教授技師瓷器的繪畫與雕刻藝術,薩克森大公指令這所學校專為瓷器廠培養藝術人才。
所有的麥森技師上崗前,都要經過3.5至10年的專業訓練,從而確保這些技師能夠精通和掌握各種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并將之融入到每件產品中。據說,麥森瓷器所用色彩都是按秘方配置,每件成品都是經過80多道工序用手工精心打造。從薩克森公國時代至今,麥森瓷器始終是歐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對象,這也使其價格一度貴如黃金。其中,著名的奧匈帝國皇后茜茜公主在當年曾經收藏了幾千件麥森瓷器,而成為了印證麥森品牌價值的代表之一。時至今日,這些瓷器已經身價百倍。
即便是歷經皇朝的崩毀、戰亂與政權更迭,麥森瓷器卻依舊在300年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著其不變的貴族品質,使用從專屬礦場所開采的含65%高級高嶺土的上等陶土,從開采到成形、彩繪等過程全部手工完成,其從業人員都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全手繪與高溫1500度燒制,所有這一切,讓麥森瓷器品牌的魅力沒有因為時間的消磨而稍有消退。
傳奇般的歷史和近乎苛刻的制作工藝讓麥森瓷器的身價極其昂貴。2006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1對18世紀的麥森瓷獅子,創下近千萬英鎊的天價;而花了11年才完工,全世界唯一一件復刻版麥森瓷器珠寶盒,價格也高達百萬英鎊,麥森瓷器在市場上的地位和價值可見一斑。
伴隨著以麥森為代表的歐洲高端瓷器品牌的崛起,中國瓷器在歐美市場的地位也逐漸沒落,由于品牌度的缺失,使得中國轉而變成以出口低端的日用陶瓷為主。以麥森、偉奇伍德、皇家道爾頓等品牌為代表的歐洲瓷器日益崛起,如今已經替代了輝煌千年之久的中國瓷器,成為了世界陶瓷的領導品牌。
瓷器,這個誕生于古老中國,跨越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的產物,卻讓麥森在短短的300年時間里成就了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