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伯克希爾的盛會

2007年5月的一天。下午13時,烈日當空。
一位華人世界里杰出的投資者但斌,為了參加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特意買了一股伯克希爾的股票(伯克希爾的股票為舉世之最,一股價格10萬美金),不遠千里趕來奧哈馬,一個最高建筑物不超過10層樓,居民僅50萬的美國小鎮。
可是在國內,相信鮮有人知道伯克希爾(Berkshire Hathaway Inc.)是什么公司,但提到他的掌門人的名字可能又會迎來一陣尖叫——沃倫·巴菲特。
是的,在最新出版的2007年美國《財富》500強榜單上,這家恐怕最不為中國老百姓和企業家熟知的公司排名第33位,據年報顯示,它的資產總值和凈資產分別高達2732億美元和1207億美元。而同時,他的董事局主席沃倫·巴菲特也以62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登頂世界首富之位。
現在讓我們把視線拉回2007年5月的某一天,在小鎮奧哈馬的中央郵局,華人但斌在問詢了巴菲特的居住地址之后,再一次垂喪地走了出來。這是他第五次打聽未果,他一邊抹去額頭涔出的汗水,一邊詫異著——這個“神奇”的小鎮居然一連問了五個人都不知道當今世界首富的家在哪里。要是在中國,他的家恐怕早已是街知巷聞,守衛森嚴了。
下午15時整,股東大會召開的前一個小時,但斌在幾經努力之下終于找到巴菲特的家。在那一刻,他如朝圣者般來到心中的圣地,他開始不停的拍攝,拍攝巴菲特的車庫,拍攝他凡日里生活起居之地的面貌。雖然他早已與巴老神交許久,但當親眼見到這位富豪居住的竟是兩層樓的平矮小房,門前花園窄小,只有數棚草木繁盛,車庫里泊著老舊過時的福特車,但斌依然深感震驚。
下午16時整,股東大會在奧哈馬中心籃球場舉行。剛開始的時候人群還稀稀落落,但臨近大會前半個小時,人員開始增多,到最后臨會時這里已經座無虛席,空氣開始混濁,來自五洲四海的朋友瞬間便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
股東大會流暢地進行了三個多小時,其間漢語,英語,德語,法語,日語輪替著交流在這狹窄的籃球場里,巴菲特和他的副主席查里·芒格一開始手持吉他,兩個年近80的老人自彈自唱著出場,隨后他們又用幽默而智慧的語言回答了大家的提問。
那是一個慕尼黑人的問題:請巴老用一句話點破我的疑惑,價值投資中決定內在價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是用什么數量方法的呢?
巴菲特微笑轉而把話筒遞給查里·芒格:我明白你的問題,但要裝不明白,由查理來回答。隨即,芒格回答:在嘗試決定內在價值、安全邊際等,沒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你需要一個多重的方法。我覺得你成為一個出色的投資者不會比你成為一個鳥類學家來得快。
全場哄然大笑。隨后,巴老又舉了農場的例子,決定農場價值的包括稅、天氣、地點、管理人等等因素。
世界傾聽的聲音
轉眼又是一年。
2008年的5月,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再次召開,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又迎來一個盛況空前的朝圣活動。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去年的5月,美國經濟如火如荼,投資者信心狂癲,而今日次貸地雷頻頻引爆,美國陷入衰退困境,投資者噤若寒蟬,先后如倉中碩鼠般慌不擇路,紛紛墜入深淵。僅僅一年的光景,從天堂到地獄,人類癲狂自負的個性在投資世界中暴露無遺,并且百年來絲毫未有改善。這時我們不禁要想起巴老的那句至理名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如果手握440億的現金,你會選擇怎樣投資呢?
在紛紛拒絕各大金融機構的救市請求之后,巴菲特終于在4月28日出手提供貸款協助瑪氏(Mars)收購箭牌公司,并承諾以21億美金少量參股箭牌。這一舉動是半年來伯克希爾第一次參與企業并購,有趣的是,當日在CNBC電訪巴老的時候,問及他對美聯儲挽救金融機構的看法,他仍然幽默地說道:“我對箭牌和瑪氏這兩家公司的了解遠遠勝過我對我們的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了解。”
此刻,可憐的中國股民在承受了50%的虧損之后終于迎來了印花稅的下調,遠在大洋彼岸的美林名牌分析師亨利·布羅杰已經啞然失聲;而貝爾斯登則宣布對旗下三個對沖基金實行清盤破產,公司股價從最高點150美元跌落到最低點2美元,凱尼老頭在一片沮喪中黯然離職,臨走前他以6100萬美元的價格拋出自己所持有的全部貝爾斯登股票,要知道兩年前,這些股票價值10億美元,同時憤怒的貝爾斯登員工指責凱尼沒有在合適的時間出售公司,以及在公司陷入危機后沒有積極尋求資金注入。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舉世的投資者紛紛吸緊肚腹,傾聽一個可能是全人類最智慧的聲音。
無可復制的成功
78年前,沃倫·巴菲特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一生的投資事業叱咤四海,享譽全球,但極少有人注意到,他從47歲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他出生的故鄉奧哈馬,他一生不看電視,不用電腦,從不聽來自華爾街分析師的高談闊論,他認為這些對他的事業并沒有任何幫助。
巴菲特真正的投資事業還是要從1956年之后開始算起。巴菲特在叢林大街用租金100美元租了一間房子,開始經營合伙公司,其管理的資產是10.5萬美元。
1965年,巴菲特收購瀕臨破產、價格極其低廉的“抽剩的雪茄煙頭”型的伯克希爾紡織公司。收購伯克希爾紡織廠是巴菲特開始走向成功的起點,也是他第一次失敗的經歷,他最后不得不將紡織品公司業務廉價賣給了別人。當今天我們翻查《華爾街日報》曾經的評價:“這是少數幾個讓巴菲特賠錢的商業之一。”不過,巴菲特先生承認了自己收購伯克希爾紡織廠的錯誤。當年年度報告中記載著這么一段話:“我知道這是一樁很難做的生意……當時的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無知。現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訓。”
吸取很多教訓,從“傲慢自大”變得謙遜的37歲的巴菲特先生,由此開始了一段人們可能永遠無法復制的真正傳奇投資經歷。1967年3月伯克希爾出資860萬美元購買了奧馬哈的兩家頭牌保險公司——國民賠償公司和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其合計擁有2470萬美元的債券和720萬美元的股票組合。至此,伯克希爾公司拋棄了紡織主業,開始了保險帝國的營造。1968年,國民賠償公司保費浮存金收入2000萬美元(浮存金是一項保險公司持有但不屬于保險公司的資金),稅后利潤達到220萬美元。巴菲特利用保險公司穩定的現金流進行證券投資組合操作。1969年年底,巴菲特清算并解散了擁有100名股東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其合伙人的應得資產以伯克希爾股份的形式支付。
整個70年代,巴菲特一共購買了3家保險公司,并另外組建了5家保險公司。1976年下半年伯克希爾買進了大量的蓋可股份,到1980年底,巴菲特總共投入4570萬美元取得該公司33.3%的股權。由于蓋可不斷回購公司的股份,15年后,伯克希爾在蓋可的持股比例逐漸增加到50%左右。
自伯克希爾1967年全力投資保險業以來,伯克希爾的浮存金每年以20%多的復合成長率增加。當然,巴菲特的偉大成就并非靠“壟斷”的保險業得來,他還需要憑智慧、經驗、直覺和勇氣在正確的方向上運用財富,購買并長期持有美國運通、可口可樂、迪士尼、吉列刀片、麥當勞及花旗銀行等許多偉大公司的股票,讓巴菲特一手創建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經過了40年的風雨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