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理的邏輯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培養能夠制定彈性戰略的能力,應該被提上企業高管們的議事日程
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深刻認識到,可持續增長是企業領導者所面臨的根本戰略挑戰,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夠認識到創新是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有效地執行現有的戰略可以帶來收入和利潤的增長,而最成功的戰略往往是最富有創新性的,這種戰略通過拓展新的方法為顧客和企業創造價值,推動企業成長。
當下,互聯網經濟正在創造新規則,全球市場正在“扁平化”,新的世界級競爭者開始涌現,人才、思想和資本的流動也開始加劇。如今的商業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性戰略,持續的戰略創新是獲得恒久成功的惟一希望。
理論的意義
在很多著名的戰略案例中,那些成功制定戰略的傳奇人物并不擅長于戰略理論,比如為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理查德·布萊森(Richard Branson)等等,他們并不喜歡依照理論去采取行動。甚至連管理學家也在質疑商業理論的價值,包括杰弗里·培費弗(Jeffrey Pfeffer)、沃倫·彼尼斯(Warren Bennis)、亨利·明伯格(Henry Mintzberg)以及隨后的蘇曼瑞·高舍爾(Sumantra Ghoshal)等管理學大師,都曾對商學院是否能培養出優秀的經理人表示質疑,甚至對管理學研究的必要性表示懷疑。
戰略理論可以最終規范戰略制定和執行的背景。當商業上的一些規則發生變化,而我們對新戰略的理解又能促使我們創造新的市場或重新制訂競爭規則時,這種理論與行動的互動就顯得尤其重要。商業規范不同于自然法則,獲勝者往往通過創造有利于他們的環境而在競爭中存活下來。
過去的幾年中,商業規則似乎發生了突變,熟悉的市場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眾多公司丟掉笨重的軀殼而變得反應靈活,曾經為大家所熟知的商業環境正面臨著種種不確定性,幾乎所有的客戶和競爭者的核心業務都遭遇到更加致命和頻繁的威脅,經理人們開始變得不自信,這樣,企業對變革和新理論的需求也更加清晰。
制定彈性戰略
一些研究和案例表明,企業獲得的最大的回報往往與集中的目標和明確的職責有關,因此戰略學家一直在討論如何平衡戰略的集中性和責任性。但是考慮到為未知的未來作計劃的可行性很低,能帶來最大化回報的集中目標和明確職責往往也意味著極大的失敗的可能性。
這是由于根植于市場的戰略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在目標集中、職責明確的戰略下作出的選擇,要能夠考慮到未來不可預知的各種變化,包括消費者反應的變化、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行業發展軌跡的變化。“中庸”的戰略具有更大的彈性,但是要以能夠產生可觀的回報為代價。
公司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舉措來降低風險,正如個人獨資公司傾向于冒一些高回報戰略帶來的風險一樣。由于決策驅動著公司管理層,高管的視野應該更加長遠,他們優先考慮的內容應該從履行職責上升到為不確定的未來創造更多的選擇。CEO們不應該將他們的任務定位為作出戰略選擇,他們更應該關注于建立更多的“戰略可選項”,即在明確未來的關鍵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創造轉向其他備選戰略的能力。
勾勒未來可能的商業前景然后綜合一系列方案來單獨應對是十分困難的,同樣,建立彈性戰略也并不容易。例如,成本巨大、復雜性高以及對私人企業家來講所具有的不可操作性,使得這種戰略哲學只能適用于大規模的公司。退一步講,尋找這些戰略選擇組合的任務最好留給投資者去做,而不是運營整個公司的人。戰略彈性是加強企業各項投資組合之間聯系的潛在力量,只有當企業具備了協同效應,或者具備產生協同效應的環境之后,企業的投資多元化才會對股東產生價值。
中國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在合理的邏輯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培養能夠制定彈性戰略的能力,應該被提上企業高管們的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