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盈利而不惜代價的中小企業之間無序的混亂競爭,在相當程度上引導中國企業普遍走向低利潤和低競爭力的惡劣生存環境中
如果30年前的改革動力來自于資本稀缺與勞動力無限供給之間的緊張關系,那么接下去的改革瓶頸很有可能是來自于內、外因夾擊下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缺失。勞資關系及其之間的沖突將毫無爭議地成為下一階段的關鍵任務。正如斯蒂格利茨在最近幾場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借助漸進式改革前期平穩的社會關系和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制造優勢,“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經濟轉型模式初見成效,順利走到“河中央”。但隨之而來的是,可預見地遭遇了日趨復雜多元的國際政治、劍拔弩張的國內社會關系,走入河中央的中國經濟正在駛向那些以前不敢想象的“深水區”。很顯然,原先依靠“量大利薄”的企業生存空間將繼續受到大幅度的打壓,不受約束的資方可能會將這些損失轉移到相對弱勢的勞方身上,使得出賣廉價勞動力的勞方更加惡化,甚至低于最低的生存保障線。一旦突破最低生存保障線,那么原先經濟增長的社會安定前提就受到嚴重挑戰。從世界經濟各國的發展史來看,這是個轉型發展的“坎”。勞資沖突的頻繁是改革成功的關鍵期,也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如果我們對溫州企業的調研情況屬實,如果我們所見的能對中國的未來發展作一般性推展,那么這一新法未必就如張五常等人所說的那么糟糕,會讓中國前30年改革成果毀于一旦。一種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卻在一種內卷化的社會制度環境中延伸出另一種有效的市場競爭結構。從表面上看,這一嚴厲的勞動法變革會讓那些在生存邊緣的中小企業走向沒落,損傷了前30年中國改革的發展動力;從短期來看,的確損失了一定的經濟增長率,但從長期來看卻得到了國家發展的社會穩定。脫離了社會穩定,所謂的經濟增長有可能只是偽命題。而且,長期以來這些為盈利而不惜代價的中小企業之間無序的混亂競爭,在相當程度上引導中國企業普遍走向低利潤和低競爭力的惡劣生存環境中。但是在全球化競爭的大背景中,就需要培育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規模企業。而嚴厲的勞動合同法加速打壓了那些低利潤的小企業,這又恰恰使得那些富有競爭力的大企業生存環境得到大大的改善,良好的制度環境可激發優秀的企業走向卓越,從而真正凸顯出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隨之而來的中小企業的大規模沒落未必就是中國未來轉型改革的困局。如果有一大批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在生存環境的改善中得到確認和增強,這些大企業將肩負著更大的社會責任,那么全社會福利同樣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進。由此,這一市場競爭結構的重組實際上也能平衡制度變遷中的各方利益關系,使得那些初始并不太有效的制度卻走向另一條合理的路徑方向。
在改革初期,過分地強調市場的作用,認為只要啟動市場改革的巨輪,就能理所當然地達到彼岸,不管路途有何艱險,也不管彼岸的落腳點究竟在哪里。市場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改革的主旋律,但市場存有很多失靈之處,更何況效率還不是改革的全部內容。因此,政府的適度干預仍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正是由于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預,形成長期制度演進的分叉以及不同的彼岸地點。從羅伊的比較公司治理研究,到諾斯的理解經濟變遷再思考,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彼岸模式并不能給予孰優孰劣的簡單評價,而關鍵還在于是否能夠適應本國、本地區特質性的制度環境。單純照搬美國或者日本所謂的先進制度框架,都很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尷尬境地。反之,以市場的經濟效率標準來評價目前《勞動合同法》的可能影響,同樣也有失偏頗之處。
最后,我們需要再強調的是,站在河中央的現階段改革真正關鍵的是彼岸模式的選擇問題,而勞動合同法正是在這一轉折點的重要事件,這才是《勞動合同法》實施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