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觀察者的角度切入,選擇洛陽、宜昌、株洲、九江、蕪湖、大同,一方面剖析六座“榜眼城市”背后的“公共關系學”,展現正在演繹的財富故事;另一方面,更期待這些“榜眼城市”,能夠成長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榜樣城市”。
如果要選一座城市代表一個國家,它們不會是一號種子;各式各樣的城市排行榜中,它們也占據不了頭名,那是留給北京、上海和香港的。但它們是城市競爭中殺出的黑馬,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它們帶著謙卑的姿態,向資本和人才敞開懷抱;它們努力在全國乃至全球城市的版圖中找尋自己的坐標,中外媒體對它們盛贊的語言從來都不吝嗇。它們就是各個區域內的“榜眼城市”。
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暫時離開一身兼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雙重身份”的省會城市后,就會發現,中部六省的“榜眼城市”——綜合實力位居省內第二的城市,相比各自所在省的省會城市,各方面表現同樣毫不遜色。

因此,本刊以觀察者的角度切入,選擇洛陽、宜昌、株洲、九江、蕪湖、大同,一方面剖析六座“榜眼城市”背后的“公共關系學”,展現正在演繹的財富故事;另一方面,更期待這些“榜眼城市”,能夠成長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榜樣城市”。
汽車號牌背后的“公共關系學”
ABCDE……,當這些字母排列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復雜的涵義。如果把這些字母放到汽車車牌上,就被賦予了多層面的意義,甚至帶有一種社會性的集體情感。按照汽車車牌分布規則,省會城市統一為“A”,其他城市按順序排列。隨著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崛起,“B城現象”與“電話區號026花落誰家”一起,開始成為各種媒體、區域經濟專家、普通老百姓都在熱議的兩大焦點。
但是,由于汽車號牌并不完全是第二位城市必然分配“B”,如蘇州就是“蘇E”。具體到中部地區,更是這樣,在中部六省中,蕪湖、株洲、大同三城為“B”字母,而洛陽、九江、宜昌并不是。如此一來,圍繞汽車號碼牌的“公共關系學”就在爭論中產生了,特別是“民間經濟學家”發表在網絡論壇上的分析更精辟。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層面,隱藏在這些網絡帖子背后的,是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之間的較量。
在中部六省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的8個城市中,除去6個省會城市,只有洛陽和南陽分別達到1570億和1388億元,其他城市都徘徊在“億元俱樂部”大門之外。換句話說,中部六座“榜眼城市”中,只有洛陽一個邁進了“千億俱樂部”。由此可見,作為中部各省經濟發展的“副班長”,中部還沒有像深圳、大連、青島、寧波等“沿海型榜眼城市”那樣,主要經濟指標占省會中心城市的60%以上,甚至超過中心城市。中部地區的這個比例,差距最小的鄭州與洛陽是1.5倍,最大的武漢與宜昌近4倍。目前,中部各省“省城獨大”沒有根本改變。
這種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較量,是區域競爭格局變動的“晴雨表”,山西大同的變遷是最好的佐證。
雖然大同擁有“晉B”的號牌,但大同正在距離“B城現象”越來越遠。
從經濟資源、交通區位、旅游資源等發展經濟的綜合稟賦來看,大同全都具備。但大同似乎陷入了一種“資源的詛咒”,在圍繞煤炭開采的單一主導型產業結構中,陷入了惡性循環。除了“晉B”的車牌還顯示著大同作為“山西省內第二大城市”之外,大同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已經全面落后。
“與省內外各大城市相比,今天的大同無可爭議地落后了,而且是全方位地落后了。”大同市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劉首龍說這話時,一臉無奈。以GDP總量等主要經濟指標而論,大同不僅被太原遠遠拋在后頭,1999年被臨汾超越,2000年被運城超越,2003年被長治超越,目前經濟總量在山西屈居第五。
與周邊城市相比,“大同已經落在包頭、張家口這些周邊城市的后頭了。”劉首龍說道。包頭2006年跨入“千億俱樂部”,200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80億,是大同480億的兩倍多;鄂爾多斯以1200億、呼和浩特以1180億都遠遠超過大同;就連綜合經濟資源遠遜于大同的河北張家口,200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大同80多億元,由此,大同成為方圓500里內的經濟低谷。這個有著24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曾經的“北魏京師,遼金陪都,明清重鎮”陷入了空前的危機感中。
在由大同市委、市政府主持的一項大型調研活動中,作出了如下結論:大同的落后是全方位的,無論是軟硬環境的建設治理,還是招商引資的手段和結果,無論是產業的橫向布局還是縱向延伸,無論是經濟總量、經濟增速,還是經濟外向度、產品附加值等都實實在在落后了。
“煤都”大同何以如此失落?“能源基地是個大包袱,讓大同經濟轉型很困難。”劉首龍說,大同是全國資源型礦業城市的典型,一直“躺在煤堆上睡大覺”,改革開放始終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計劃體制的慣性思維一直在延續。更有言辭激烈者認為,大同的“煤都”變成了“煤毒”。因為任何的區域營銷都會具有一種“鎖定效應”,當外界對大同的印象固化為“大同=煤”之后,對經濟開發帶來的正效應遠小于負效應。大同如何走出“資源魔咒”,依靠資源而不是依賴資源,還是一個沒有完整答案的課題。
“榜眼城市”如何
變成“榜樣城市”
2008年初,一個“3000億俱樂部”的城市名單,猶如一顆石子拋進一片平靜的湖水,激起層層波浪。在這份13個城市的大名單中,有5個是“B字城”:大連、青島、無錫、寧波、深圳,它們都是所在省份的“榜眼城市”。而最重要的變化是武漢、成都兩個中西部城市的進入,打破了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壟斷”席位的局面。特別是武漢,成為中部地區目前唯一入圍的城市,引起中部地區各主要城市的強烈關注。但是,沒有一個中部“榜眼城市”上榜,總量最高的洛陽只有3000億標準的一半。
更有資深專家認為,中部地區不僅缺少廣州之于珠三角、上海之于長三角、北京之于環渤海這樣的“領袖城市”,也缺乏類似珠三角的東莞、佛山和長三角的蘇州、無錫、寧波這樣的“群星部落”。如果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中,武漢真能如愿成為“中部的上海”,那么,誰又會是“中部的寧波”呢?這是一個很讓類似九江、蕪湖、宜昌這樣的中部榜眼城市血脈賁張的設問與想象。
在許多學者看來,城市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是進入地區性中心城市的門檻;城市GDP3000億元,則代表著進入了中國城市的第二方陣。由此可見,中部榜眼城市發展為“榜樣城市”之路,還任重道遠。
但“路漫漫其修遠”并不是目前中部六座“榜眼城市”的唯一特征。它們更多地代表著一個地區發展的活力與潛力,最明顯的就是裝備制造業。
以中部榜眼城市的領軍者洛陽為例,裝備制造業是托起洛陽千億俱樂部的“入場券”。洛陽是“一五”時期全國重點工程集中建設的地區之一,洛拖、洛礦、洛煉、洛銅、洛玻、洛軸、洛耐,這些被當地人直接簡化為兩個字的全國重型工業基地,代表著“洛陽制造”的真正實力。
在裝備制造業中,汽車被譽為“工業中的工業”,中部城市的“汽車夢”就成為共同的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是蕪湖的奇瑞汽車,2007年銷售38萬輛,居國內第四。奇瑞的蓬勃發展,在蕪湖、馬鞍山等地帶動了500多家配套企業,其中50%以上是從長三角轉移而來;蕪湖機械工業園內,來自浙江省玉環縣的機械加工企業集群式轉移過來。此外,還有九江昌河汽車;株洲電動汽車、湘火炬;洛陽中國一拖、洛軸集團、大陽摩托等產業代表。
在體現城市活力的商業方面,2007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中,除去中部6個省會城市外,蕪湖35位、株洲67位、洛陽87位,九江、宜昌、大同三個榜上無名。尤其是蕪湖,在整個中部地區的排名,僅次于第22位的武漢,超過中部其他5個省會城市和“榜眼城市”而一路領先。蕪湖在商業發展方面,近年來的大手筆足以讓日刮目相看:中山路步行街名列中國十大商業街;鳳凰美食城被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特色商業街;沃爾瑪、麥德龍等世界一流大賣場都已經進駐蕪湖,為蕪湖的整體商業發展“錦上添花”。
一場未完待續的大戲
“中國魅力城市九江——眾水匯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賦予她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靈秀。潯陽江頭,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陽湖邊,有長天秋水的豪邁。地處南北動脈和黃金水道的交叉點,承東啟西,引南接北,新時代的九省通衢——九江。”這就是九江被評為中央電視臺“中國魅力城市”的獲獎證詞。
九江是京九、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的交叉點,滬、漢兩大經濟區的接合部,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論證認為:九江最有條件成為京九中段新的經濟制高點。早在1992年6月,國家就已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然而,10年后在2003年,九江市委提出“學浙江、趕蕪湖、比贛州”的發展策略之后,“九江PK蕪湖”成為兩市乃至江西、安徽兩省的共同話題。
“橫向看,我們九江這幾年的發展是越來越好,可是和長江沿線城市比,還是落后了。”九江市經貿委的肖正明說道。這位土生土長的九江人和經濟打了20多年交道。在他印象中,九江錯過了多次機會,1992年就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江開放城市,可它沒有適時出線。九江大多數老百姓習慣拿九江和蕪湖作比較,因為這兩座城市太相似,肖正明也不例外。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九江佬”,說的就是九江人的精明。可是當地有官員透露,蕪湖已被當成九江的范本。所以,現在九江市統計局的統計月報,除了對九江各項經濟指標進行統計,還要掌握江西省各設區市以及沿江部分城市的主要經濟指標。
提到九江和蕪湖的差距,連九江老百姓都忍不住表態。潯陽區居民劉文說:“我在蕪湖打過工,我們跟人家一樣,有碼頭、有港口、有鐵路,可我們的發展就是不如人家。關鍵還是意識上的問題,我們太滿足于水漲船高的進步,你原地踏步,人家當然是突飛猛進!”
在九江論壇上,《九江PK蕪湖:我們的差距在哪里?》出現后,隨即在中國蕪湖網市民心聲的網頁中,《九江PK蕪湖:蕪湖如何面對?》也發表出來。兩篇文章一前一后,資料之翔實,論證之條理,不僅在九江和蕪湖兩市引起了巨大爭論,還波及到長江流域其他省份的沿江城市,如安慶、宜昌、岳陽都參與到爭論之中。
實際上,這兩篇文章僅僅是眾多此類區域經濟分析性文章中的滄海一粟。在網絡論壇中,許多文章動輒幾千字,有的洋洋灑灑上萬言。這些特殊的“網絡萬言書”對九江和蕪湖兩市發展動態的剖析,超過區域經濟專家的研究論文。
圍繞九江的“暗戰”,在江西省內也毫不遜色,這就是贛州與九江的較量。
隨便你打開哪一個江西本土網站,九江和贛州之爭無處不在,“誰是江西第二城”的論題總會引來大量跟帖。經濟能量不相上下,城市性格同樣不甘人后,激辯與真心的探討交混一起,便有了許多熱鬧可看。網絡論壇里,常常出現這樣的事情,只要發布有關九江或贛州的帖子,點擊率和跟帖率一定特別高,“民間政論家”會讓兩座城市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PK。“已經麻木了九江和贛州之間的網絡罵戰。”在網上踴躍發帖的贛州網友“baby寶”說道。
“江西第二城”之爭在讓人面紅耳赤的同時,也陷入了一陣迷茫,不禁引人發問:互不相讓的爭論有意義嗎?
對此,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認為,這樣的爭論當然有意義,各省的經濟很大程度上是靠大城市帶動的。雖然最近幾年贛州發展勢頭超過了九江,不過九江底子好,有基礎,還可以利用港口位置、離南昌較近等優勢來實現快速發展。“目前,江西有望成為特大城市的有九江、贛州、景德鎮。希望不久的將來,江西有更多的城市能站起來,說自己也能做‘江西第二城’,實現江西的崛起構想!”
蕪湖、宜昌、九江,誰將成長為長江沿線寧漢渝之外的第四城?未來的財富故事將會演繹得更加精彩,更是一場未完待續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