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95、96回是書中極為精彩的一段,主要談孔明與司馬懿為爭奪街亭而發生的一段斗智斗勇的故事。從領導和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段故事使人發現,孔明雖有百萬甲兵,但在對人的領導上仍有盲點,其在戰時的領導決策失誤不但導致街亭被丟,還導致馬謖被斬,這是其一生中的敗筆。雖然孔明隨后用空城計智退了司馬懿,但是依然無法彌補失地、斬將的損失。
“情境領導”是指管理者在領導和管理團隊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而應隨著情況和環境的改變及下屬的不同適時調整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方式,其核心類似于我們的“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情境領導”模型是廣為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帶領部屬時,該模型可以使領導者的行為和團隊工作更有成效。現在,不妨依據“情境領導”模型對“失街亭、斬馬謖”故事中的孔明進行剖析。
領導者不能過度以自己為中心,忽略部屬的準備度。
馬謖雖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兵法理論給馬謖的“把握”只限于理論層面而非實戰層面,客觀地說,馬謖應屬于“沒能力、有意愿或不安”的部屬,此時,孔明對馬謖應視情形給予“逐漸降低工作行為”的舉動,然后在“增加關系行為”的培養措施下調整自己的領導行為并告知馬謖應該改進的地方,以增加馬謖的成熟度,通過逐步增加馬謖的工作能力以使其可以逐步擔當大任。孔明要是果真能按此法來領導馬謖,則馬謖很可能不會落下慘敗、被斬的結局,孔明自身的領導技能肯定也會得到提升。
在溝通層面,安排任務時應做好充分協調,以增強團隊合作。
孔明在安排馬謖之后,又當面安排王平與馬謖搭配,隨后又分別給高翔、魏延、趙云、郭芝、姜維逐一交代了相應的任務,上述團隊成員的成熟度(準備度)不完全一樣,且彼此對團隊中其它成員的行動不盡了解,這使得團隊在合作上打了一個折扣。從“情境領導”模型來看,孔明其實可以根據各個部屬的“能力”來調整自己的“工作行為”與“關系行為”,使每個部屬都獲得恰當的指導或指示。“情境領導”法雖注重對個別部屬的領導,但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務)發生時,還是應該使相關部屬都有所了解,并針對不同“準備度”水平的部屬給予不同的任務和指導。
領導者的工作能力強,并不代表領導能力強。
孔明因神算而被稱為“人中豪杰”,但在帶領部屬達成團隊目標上,他并沒有表現出相應的領導才能。孔明在揮淚斬馬謖之后曾大哭不已,當蔣琬問其為何大哭時,孔明說:“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爾。”可見,劉備在識人上比孔明要高一籌,可惜,劉備生前對馬謖的評價并未引起孔明的足夠重視。如果孔明當時能領會劉備的提醒并針對馬謖采取正確的領導方式,則馬謖未必會死,街亭未必會失。由此看來,“失街亭”的主要責任不在馬謖,而在孔明。孔明因不了解部屬的“能力”、“意愿”水平而作了錯誤的判斷,并采用了不恰當的領導模式,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損失和個人的失敗。
(作者系麥肯特顧問有限公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