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開放型經濟,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無疑是主力軍。在一個地區,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開放型經濟的分量。重慶的企業究竟應該如何“走出去”,為發展開放型經濟作出貢獻?讓我們聽聽長安和宗申這兩家大型企業的老總關于國際化的認識和看法。
去年11月27日,長安汽車集團在2007年長安汽車海外商務大會上向媒體透露,長安汽車整車出口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07年汽車整車出口量將首次突破4萬輛。
這一數字說明,“長安汽車”正加速駛向國際市場。
“長安汽車”的加速,與新任總裁徐留平不無關系。
徐留平在2006年2月6日走馬上任長安汽車集團總裁以后,在長安集團的發展戰略“以微為本,以轎為主,發展商用,進軍服務”后面增加了四個字——“開拓海外”。雖然僅僅多了四個字,卻是徐留平上任后對長安集團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明確將開拓海外市場上升到發展戰略的高度。
選擇國際化戰略,徐留平說:“海外戰略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可能在我這一任甚至二任上都看不到輝煌燦爛的結果。但是長安如果要發展,沒有國際化的戰略,長安不可能成功。這是基于長期發展的考慮,是戰略選擇,不是頭腦一熱或者是別人做了我也要做,這是長安人的共識?!?/p>
從1991年開始,長安集團試水國際汽車市場,從早期以依靠代理公司出口為主,到逐步形成覆蓋40多個國家的海外經銷網絡,再到實現自營出口、制定并實施海外戰略,長安汽車在國際汽車市場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目前,長安汽車已成功進入巴基斯坦、敘利亞、埃及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在徐留平眼里,中東地區和非洲還不是長安集團海外戰略的全部,美國、歐洲等大市場已被納入視線。
日本豐田公司、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分別在上個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開始沖擊美國汽車市場,也曾經有過進入又退出、再進入的經歷,但最終都在美國站住了腳。
徐留平認為,在美國這樣投入產出比高的汽車市場,豐田和現代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對長安集團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像美國、歐洲這樣高度重視節能、環保的汽車市場,長安有意將自己擁有新技術的汽車先在這里推廣,反過來再推動在國內市場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