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你好!
200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重慶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中國首次設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喜訊傳來,作為一個農業大縣的農辦主任,我和全縣人民一樣感到熱血沸騰,但幾個月以來,卻感覺雷聲大雨點小,面對“試驗”二字,我真的感到很困惑。
說實在話,我認為試驗區就是“新特區”,就應該像當年的深圳、珠海、廈門等城市一樣,要政策有政策,要人才有人才,要資金有資金,重慶將很快煥然一新。想起這些,我眼前禁不住浮現出一幕幕美景:中央和市里的優惠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大量資金紛至沓來,各項建設全面開花。這樣,不但陳年舊賬能很快還清,而且每個村、組的公路都有希望全部硬化、油化。
就在我們基層干部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候,縣里召開專門會議,傳達了有關精神。開會前我們想,一定有大動作了,但令人失望的是,“特政策”沒有下來,“特資金”也沒有下來,縣鄉窘境也沒有改變,倒是多了一項任務——上級來文件要求“必須大膽創新,進行城鄉統籌試驗”。
面對上級的要求,我們基層干部的意見比較大。有的公開抵觸:“站起說話不腰疼,沒有政策、沒有資金,啷個創新嘛?”有的悄悄嘀咕:“沒有標本,沒有模式,我們學誰啊?”
作為農辦主任,過去不少鄉鎮領導找我訴苦,說農村的土地承包政策“生不補,死不退”,一定30年不變,惱火得很,給他們工作造成很多障礙。有時,鄉鎮領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給轄區引進一個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是,一些農民故意把土地出租價格要得很高。雖然干部覺得農民的要價高得離譜,可農民手中有“30年不變”這條“鋼鞭”,干部們也無可奈何。為了保穩定、保和諧、不出事,許多鄉鎮領導就寧愿不發展也不冒風險動員農民把土地流轉出來。結果,因為土地流轉困難重重,引來的企業走了,該上的項目也紛紛泡湯。
而今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土地流轉的一些具體操作辦法,手里有了“尚方寶劍”,我也想在土地流轉上有所突破。為了慎重起見,我們還到先行試點的區縣進行了一番考察,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那邊的干部給我們倒了一肚子苦水。
原來,我們去學習考察的那個區,在借鑒國內土地流轉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了試點。為了保證試點順利進行,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引進一家民營企業全程參與建設。一開始,項目進展得還比較順利,村民們也表示愿意拿出土地進行集中開發。可不久,各種質疑就來了,最集中的聲音就是:你們是不是在變相圈地?你們引進民營老板搞開發,是不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交易?說起這些,干部們就有一肚子的委屈,本來是一心想為村民做些好事,把他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過上幸福的生活,卻不想竟招來非議。
有了前車之鑒,我也打了退堂鼓,算了,創新太冒險了,弄不好,兩頭不討好,何苦呢?還是等試點區縣試驗成功后再說吧。考察回來,干部們個個都泄了氣,對土地流轉、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進城等熱點問題,都失去了興趣,每天按部就班,跟過去沒什么兩樣。我知道這種精神狀態對建設試驗區肯定不利,但試驗區到底“特”在哪,又該咋個搞,我也沒法說清楚,更無法去說服大家,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一個想干事又怕惹事的干部 王大勇
200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