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這話卻沒法用在張家菊身上。今年44歲的張家菊是銅梁縣東城街道青良村黨支部書記。憑她的條件,本可搬出青良村,實現進城的夢想,但在說服了自己的丈夫后,她義無反顧地留在村里。她說,不為別的,只是為了給老百姓修路。
青良村地處海拔500多米的馬頭山上,90%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地廣人稀,居住較為分散,交通極不方便。這里的村民祖祖輩輩都過著肩挑背磨的日子。張家菊說:“我們這里的資源不少,特別是竹子比較多,就是拉不出去?!?/p>
由于條件落后,青良村根本留不住人。多年來,能走的都走了,如今,村里只剩下100多人。村民賀應書說:“說句實話,我們這里條件不好,男娃兒都‘嫁’出去,女孩都不嫁進來,都嫌這里山高,不通公路?!?/p>
修公路,成了青良村人最大的愿望。
其實早在1992年,青良村人就開始修建公路,可是,由于經費困難等原因,只修了一條三公里多的斷頭路就打住了。直到1998年張家菊擔任村支書,修公路,才又被提上議事日程。
張家菊上任后有一個承諾: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把這條公路修通。
張家菊和丈夫都是青良村人,兩口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人。丈夫當了20多年赤腳醫生,在村里開藥店的同時,還經營著一家小超市。他們家的小日子過得不錯,不僅蓋起了樓房,而且幾年前還在城里買了房子,唯一的女兒也在外地上班。按理說,他們一家早就可以進城了,可作為村支書,張家菊堅持留在村里。
張家菊的丈夫說:“我好多次勸她不搞這個了,我的哥哥和弟弟都在城里,我們進城去過點安靜日子算了。但她說,群眾相信她,她還搞兩年,把這條路修通了再說?!?/p>
然而,要修這條路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青良村正好處在幾個鄉鎮的中間,修路要涉及其他鄉鎮幾個村的土地協調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地勢等原因,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勞力,僅憑一個村的力量,明顯不足。然而張家菊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其實,張家菊的丈夫反對她當村支書不為別的,作為醫生,他知道妻子患有糖尿病,自從當上村支書后,忙起來不分白天晚上,有時候連吃飯也顧不上,這對她的身體十分不利。2006年8月,在帶領全村群眾抗旱時,她就曾暈倒在送水的路上。
提起這件事,青良村計生專干羅朝華至今感動不已:“2006年8月30日那天,熱得實在受不了,那天中午,政府的送水車來了,我和她連續往返了6趟,總共走了近30公里路,送完水后,她到我家吃了一碗稀飯,就暈到了。”
這都是不通公路惹的禍。于是,干旱過后,青良村就正式動工修路了。田土無法協調,張家菊用自家的田土調換。資金沒有到位,她瞞著丈夫,悄悄拿出自家的錢墊上。
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前后墊出去3萬多元。這事丈夫知道后,很不高興,甚至多次提出要離婚。但張家菊橫下一條心,就是離婚也要把路修通。
面對丈夫,像男人一般堅強的張家菊,心里還是非常難受。平時她很少照顧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丈夫在支撐,她不忍心讓自己心愛的丈夫傷心,但為了老百姓,她卻不得不背著丈夫把錢“偷”出來,墊資修路。張家菊說:“這是沒得辦法的辦法。”
張家菊“偷錢”的事,感動了村里的其他黨員、干部,計生專干陳朝華等人也先后為修公路墊資近兩千元。
張家菊的執著精神,最后也感動了丈夫,他開始默默地支持她。修路挖斷了一戶村民的竹子,他幫助耐心作解釋工作。山上打石頭壓壞了村民的田土,他也不計報酬,幫人搬了三天石頭。
張家菊的行動,更是感動了青良村的村民。顧從賢說:“張書記這個人總是為群眾著想,她從來不為個人打算,她不愧為重慶市委表彰的優秀黨員。”
2006年10月2日,溫家寶總理到銅梁視察工作時,親切接見了張家菊。聽說這個青良村黨支部書記是一位送水英雄,溫總理主動握住她的手,向她表示慰問。張家菊對總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她所在的青良村不通公路,水送不上去。溫總理說,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把公路修通,造福那里的老百姓。
為了溫總理的囑托,銅梁縣政府通過多種渠道,為修這條路籌集了近400萬元資金。張家菊信心百倍地說:“我的身體不好,也許活不了幾年,但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把路修好?!?/p>
如今,在青良村,一條寬5米、長6.5公里的公路路基已經平整完畢,部分路段已經開始鋪設片石。2007年11月23日,還在工地上忙碌的張家菊,光榮地當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她的干勁更足了,她說,唯恐自己干得不好,愧對老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