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一身不怕沾泥沾灰的迷彩服和一雙解放鞋,背著一個背篼,里面裝滿了電信器材,他就這樣日日穿梭于鄉(xiāng)村農戶之間。
渴了喝口自帶的水,餓了吃點自帶的方便面或饅頭,偶爾在農民家吃碗面條或炒碗冷飯,他也一定要付5元伙食費。
這樣一個衣著樸素,“比農民還像農民”的人,就是涪陵區(qū)電信局龍?zhí)吨Ь志珠L譚明和——當地人親切地稱他為“背篼局長”。
譚明和1993年從部隊轉業(yè)到涪陵區(qū)電信局,干了12年的小車駕駛員。2005年1月,企業(yè)改制,小車班被解散,開了十幾年小車的他被調到完全陌生的電信局客戶服務部門,從事營銷工作。一個陌生的工種,一次艱難的挑戰(zhàn),譚明和告誡自己:絕對不能打退堂鼓。
用什么打動顧客呢?用心!沒有任何營銷經驗的譚明和,決心用自己的真誠開辟市場。一次,一位叫張萌的顧客不滿意營業(yè)廳營業(yè)員的生硬態(tài)度,氣沖沖地走了。在一旁的譚明和看到后,立即追出門去。足足追出200米,他才追上顧客。誠懇的道歉,真誠的微笑,執(zhí)著的態(tài)度,張萌硬是被他請回來了。
有位顧客打電話說自己想辦理一筆業(yè)務,卻沒有時間到營業(yè)廳。譚明和立刻承諾:“你下班只管回家,我上門來給你辦。”當天下午,譚明和為了讓顧客放心,早早來到他家門口。誰知顧客因事晚歸,他在門口過道上足足等了一個小時。
當顧客看到手拿資料的譚明和時,感動不已,立即簽下產品使用協議。
好的服務帶來好的業(yè)績。短短半年,譚明和銷售小靈通264部,成了公司上下聞名的業(yè)務能人。
2005年12月17日,譚明和被選派到馬武鎮(zhèn)電信支局任局長。上任的第二天,一個叫楊覺明的老頭,拄著拐杖來到電信支局門口投訴,說家里的電話不通,反映了十幾天都沒人去修理。譚明和了解情況后,摸出10元錢,塞給楊大爺,說:“大爺,你腿腳不方便,先乘車回去,我保證今天就給你把電話接通。”
楊大爺剛到家,維護員就到了。此后,楊大爺逢人就說:“現在來的這個電信局長才好哦,我上午去說,他下午就派人來給我把電話修好了,還自己掏腰包給我車費。”譚明和是個好局長的名聲,就這樣慢慢傳開了。
農村電信用戶居住分散,給農戶上門服務需要攜帶話機、話線、腳扣、天線等通信器材,手提肩扛,都不方便行走。怎么才能方便省力?譚明和腦袋一拍,想到了用背篼背。他專門買來背篼,裝上各種備用電信器材,日復一日地走家串戶,上門服務。翻山坡、趟河溝、走田埂,風里雨里,多了一個背背篼的身影。慢慢地,“背篼局長”被農民叫出了名。
農民寧中明看到譚明和的背篼爛了,專門編了個結實的新背篼給他送去。
背篼背出了一種服務理念,也背出了業(yè)績。在馬武工作的7個月里,譚明和領導的支局給農民新安裝電話1800門,完成了相當于兩個支局的業(yè)務量。2006年8月,工作業(yè)績突出的他被調到龍?zhí)吨Ь种鞒止ぷ鳌?/p>
譚明和帶著他的背篼,開始了新的打拼。
“老鄉(xiāng),在栽秧呀,你們這里有人安裝電話沒有?我是龍?zhí)峨娦胖Ь值模銈冝r忙不得空上街,我來看你們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在明家鄉(xiāng)明月村,背著背篼的譚明和向田里的老鄉(xiāng)打招呼。
“老鄉(xiāng),你有幾個子女哦?平時都怎么聯系?安部電話嘛,這樣可以方便聯系。”在龍?zhí)舵?zhèn)團田村,背著背篼的譚明和碰到趕集的農民,在路邊拉起了生意。
“你家具體在哪個位置?我馬上過來。”在明家鄉(xiāng)龍會村,背著背篼的譚明和一邊趕路一邊接電話。
…………
譚明和不騎摩托車,也不乘客車。下村,他全部靠走。“坐在車子上,‘呼’地一聲就過去了,哪里看得到農民?”他說,“只有走路,才聽得到農民的反映,才能夠發(fā)現電信服務的問題,也才能推銷產品。”2007年1月3日,譚明和到設在巨寶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電信機房處理完事務后,已是下午了,他本來可以乘客車回單位,可是,他偏偏要走。那是一條跨越3個鄉(xiāng)鎮(zhèn)、超過20公里的路。往回趕的路上,他邊走邊和路上碰到的農民聊天,收集用戶意見。當了解到蓮池村8組有通信障礙時,他立即改變回家路線,背著背篼趕到蓮池村8組。處理完4戶電話用戶的通信障礙后,他背上背篼又接著走。經過王家壩時,天快黑了,聽說路邊的一戶農民家的電話打不通,譚明和毫不猶豫擱下背篼檢查故障。農民的問題解決了,譚明和卻必須摸黑走泥濘的山路回單位。等他回到單位時,已是晚上10點多了,鞋子和褲腳上糊滿了泥漿。幾十分鐘的車程,他走了整整5個小時。
2007年3月10日,為了扭轉涪陵區(qū)新妙支局四合維護點近乎癱瘓的工作局面,譚明和被組織抽調到新妙支局協助“整治爛攤子”。12日早晨,逢四合場趕集,譚明和專門拉條板凳,坐在四合維護點收費室門外的壩子上,聽取用戶的意見。
資費不明白?“好,我馬上打電話給你查。”
電話不通暢?“你叫什么名字?住哪個村哪個組?保證3天內排除故障。”
連續(xù)3個逢集日,譚明和都坐在收費室外的露天壩,接待群眾的投訴。對于群眾的投訴,能解決的他就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許諾3天內解決。
不逢趕集的日子,譚明和帶領臨時抽調的三名維護員,背著背篼,一戶戶地上門兌現承諾。短短的十幾天,譚明和帶領同事共排除112門電話故障。
從馬武鎮(zhèn)電信支局到新妙支局,譚明和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用雙腳走了1.5萬公里,平均每天背著背篼要走30公里以上的山路。但走路的收獲也是巨大的。譚明和用背篼背出去了3000多部電話機,背回來了成千上萬戶用戶的滿意。
3月27日,茶樹村76歲的冉龍芝專門到支局反映家里電話不通。譚明和聽完后,背起背篼,就跟著冉婆婆去她家維修。電話通了,冉婆婆對這個農民模樣的局長很感謝,端出幾十個雞蛋,硬是要往他的背篼里裝。譚明和趕緊告辭,一路小跑。
“等到,等到!”冉婆婆氣喘吁吁地追出門去,邊追邊喊,“把雞蛋拿起去……”
“我不要,我不要,你自己留著吃……”背著背篼的譚明和,邊跑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