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干媽’陳茂珍讓我享受到了家的溫暖和快樂!”彭小露今年12歲,是云陽縣鳳鳴小學的學生。1歲半時,她的爸爸、媽媽就雙雙南下打工去了,留下她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父母每隔兩三年才回來一次。
像小露這樣的留守兒童,在云陽縣有13萬。云陽是三峽庫區(qū)的勞務經濟大縣,外出務工人員超過30萬人,留守兒童占兒童總數的58.66%。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親情,在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為了關心幫助留守兒童,去年4月,云陽縣啟動了“萬名黨員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組織黨員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
活動開始后,一位名叫陳茂珍的“代理媽媽”,來到小露身邊。
陳茂珍是鳳鳴鎮(zhèn)紀委書記,盡管工作很忙,但她依然當起了彭小露等3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
去年兒童節(jié),她把3個孩子接到家,為他們買了書包、文具,帶他們去爬登云梯,到濱江路游樂園玩,跟他們講歷史、講三峽移民工程、講做人的道理,還帶他們去吃西餐。孩子們不會用刀叉,陳茂珍手把手地教他們。“孩子們可開心了,一個勁地說,干媽,我從來沒吃過這個東西。”陳茂珍說,“讓他們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時,體驗生活的快樂,寓教于樂,這是我這個媽媽的責任。”
“我的親媽媽在一個很遠的地方打工,不能來看我比賽,我想念我的媽媽。但今天晚上,我要把這首《媽媽格桑拉》獻給另外一位媽媽。”不久前,云陽縣第二屆青少年才藝大賽在群益中心廣場舉行。當第6位參賽選手鄔迎凌聲情并茂地唱完一首《媽媽格桑拉》時,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評委給出了97.6分的高分,鄔迎凌獲得第二名。
領獎后,鄔迎凌捧著獎杯,直奔到指導教師胡榮暉面前,激動地叫了她一聲“胡媽媽”。
今年9歲的鄔迎凌,家住云陽縣雙江鎮(zhèn)望江大道,就讀于民德小學。因家庭貧困,爸爸鄔啟江、媽媽熊美一同外出到江蘇省南京市打工,留下鄔迎凌與外婆、外曾祖母在家。
在“萬名黨員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云陽師范學校黨員教師胡榮暉來到喜歡歌舞的鄔迎凌身邊,與她結成對子。每逢周末,小迎凌都要到胡榮暉那里進行舞蹈訓練。除了在舞蹈上對她進行訓練外,胡榮暉還特別關心小迎凌的學習成績。
在“胡媽媽”的關心培養(yǎng)下,鄔迎凌不但歌舞進步快,而且學習成績提高也很快。為展示她的才藝,“胡媽媽”鼓勵她報名參加才藝大賽,為她挑選歌曲,編排舞蹈動作。小迎凌也很爭氣,獲得了大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張叔叔,我再也不打游戲了!真的,我一定改正。”看著眼前這個幼稚調皮的孩子那悔恨的表情,張建明感到如釋重負:這段時間來的心血終于有了成效。
陳松今年10歲,家住鳳鳴鎮(zhèn)里市村,讀小學二年級。在他兩歲時,父母雙雙南下打工,至今已整整8年。8年來,陳松一直由現(xiàn)年70多歲的外公照料。陳松一直有個心愿——去父母身邊讀書,但由于條件限制,他一直無法實現(xiàn)這個愿望。因此,他學習一直不專心,特別喜歡打游戲,經常夜不歸家,仿佛是一個無人照管的“孤兒”。
在“萬名黨員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村主任張建明決定任陳松的“代理家長”。
去年5月10日下午,天下著大雨,陳松的班主任羅志安老師打電話告訴張建明:“陳松今天又沒來上課……”可能是老毛病又犯了,張建明想。他自己都不記得這是第幾次去游戲室找陳松了。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騎著摩托車直接去游戲室找孩子,卻不見陳松人影。左打聽,右尋找,最后才在離游戲室不遠處的一間廢棄的房屋里找到他。只見他穿著一件背心,全身濕透了,縮在一個角落里。
見此情景,張建明又生氣又心痛,他對陳松說:“跟我走吧!”然后就把他扶上摩托車,直接帶回了自己的家。張建明叫陳松進屋,陳松說什么也不肯進去,原來陳松渾身又濕又臟,鞋子上粘滿了稀泥,生怕弄臟了張建明家的地板。張建明把陳松拉進屋里,讓妻子給他做了些好吃的。吃飯時,陳松不時地偷看張建明,以為要批評他,但張建明什么也沒說,只是不停地往他碗里夾菜。飯后,張建明的妻子找來兒子的衣服和鞋子叫他換上,讓他在自己家做作業(yè)。
那天晚上,張建明從磚場下班回來后,陳松哽咽著說:“張叔叔,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我再也不打游戲了,真的,再也不讓你操心了。”就這樣,陳松果真沒有再去游戲室,學習也逐漸進步。
一縷縷溫暖的陽光,灑在留守兒童的身上,溫暖著他們的心。截至目前,云陽縣有2.8萬名黨員與8.5萬名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些共產黨員正用愛心托起云陽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