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合川區在全區各個鄉鎮和村成立了由鄉鎮維穩辦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兼職的信訪接待員制度。3年來,這支隊伍成功地調解糾紛200多起,被群眾稱為“離得近、喊得應、來得快、談得攏”的貼心人。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合川區收到了“小糾紛不出組,大糾紛不出村,重大疑難問題不出鎮,矛盾不擴大,糾紛無積壓”的成果。這一成果,凝聚著信訪接待員們的辛酸——
■ 雙龍村主任李基善:“你要是再這樣胡鬧,我就跟你離婚。”
香龍鎮是合川最偏遠的一個鄉鎮,離城區有100多公里。自從兼任信訪接待員后,40剛出頭的雙龍村主任李基善就常年奔走在矛盾糾紛之中。
73歲的五保老人彭德云說,前幾年,他沒少為多向國家要點五保金去鎮上吵,到區里鬧,成了遠近聞名的老上訪戶。擔任信訪接待員后,李基善經常出現在吵鬧的老人面前,擋住老人上訪的路。彭德云無論怎么罵,李基善總是耐心地聽著,不慍不火,讓老人的怨氣全發泄在自己身上。彭德云罵累了,李基善還端來茶水,端來凳子,請老人坐著罵。村里的人都笑他:“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傻的干部。”
彭德云家沒米沒油了,不用開口,李基善就會給他送米送油;彭德云病了,李基善請來醫生,為他看病、煎藥,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漸漸地,老人被李基善的真誠和善良打動了,不再上訪。后來,彭德云還主動幫李基善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成為李基善的“助手”。
在村里,感謝李基善的人還有很多,唯獨妻子周維對李基善最不滿意。
每當看見丈夫滿臉倦容回到家時,周維就痛心不已。她吵他、罵他,李基善總是重復那句話“下次我早點回家”。好幾次,周維都背著丈夫找到香龍鎮領導,要求將丈夫撤職:“我老公有嚴重的胃病,身體一直不好,你們就不要他當干部了吧。”每次李基善知道后,都十分生氣:“你要是再這樣胡鬧,我就跟你離婚。”話是故意說給妻子聽的,說這話的時候,李基善的內心也非常難受。他不是不明白妻子的關愛,但他更想為父老鄉親多做點事。
■ 雙槐鎮綜治辦副主任周開容:“信訪工作做慣了,舍不得離開群眾。”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很難想象面前這個纖細、文靜的女人,竟然是成功處理過300人集訪的雙槐鎮綜治辦副主任周開容。
“不愿想起的偏又想起,就好比已經愈合的傷口,你執意要去撕開它。”說這話的時候,周開容禁不住淚流滿面。
在雙槐火電廠一期征地拆遷中,周開容主動請纓,成為征地拆遷的先鋒。周開容認真丈量群眾的被征土地,仔細計算群眾應該得到的補償。她隨身攜帶賬本,只要群眾有疑問,她就當眾重新丈量土地,重新計算面積,直到群眾沒有異議。
然而,征地拆遷的困難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對于一個交通不發達,信息比較閉塞的小鎮來說,要動農民的房子,困難可想而知。剛開始,群眾很不理解,對前來動員征地的干部,要么閉門不見,要么惡語相向,尖酸刻薄的話,讓人沒法聽下去。不把矛盾上交,這是周開容的一貫作風。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拆遷工作順利推進。
2007年7月,電廠因征地調標補差,涉及農戶199余戶、5700余人的切身利益,導致300多農民到鎮政府集訪。
在劍拔弩張時,周開容趕到現場,一邊安慰情緒激動的群眾,一邊邀請群眾代表到鎮政府會議室與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公開對話。面對群眾的合理訴求,她一面做好群眾的解釋工作,一面爭取資金,承諾兌現時限。一場風波煙消云散,周開容回到辦公室時,累得幾乎虛脫。
周開容的身體不好,患有脊椎動脈供血不足,常常頭暈。家人十分擔心。
2007年上半年,鎮里組織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周開容第一次鼓起勇氣提出辭職,不愿再做信訪工作,填報了另外一個相對輕松的職位。然而,過了兩天,周開容又悄悄找到領導,拿回了辭職報告。她說:“信訪工作做慣了,舍不得離開群眾。”就這樣,周開容依然奔波在信訪接待員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