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內容。“法治浙江”作為我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年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依法治國”走過10年歷程之后,浙江的法治道路應該如何走向縱深?出席省人代會的代表們對此提出了真知灼見。

政府官員辦事要“提著心、裝著法”
這次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較多的篇幅闡述了如何構建法治政府,代表們也對此頗有感觸。
應該說,隨著政府依法行政意識不斷加強,不少官員感嘆“官越來越不好當了”。但在某些問題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權大于法的現象,政府違法之事也是時有發生。
據紹興代表團的陳顯明代表介紹,在他了解的行政敗訴案中,敗訴的原因并不復雜,大都是因為機關工作人員對法律掌握不熟練所造成的。陳顯明直言,目前在基層,法制部門不被重視,光有牌子沒有人,精干、懂法的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對于陳顯明代表所說的情況,臺州代表團的農民代表狄紹增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在鄉鎮機關里,許多政法委的領導,多以行政思維而不是依據法律辦事。“沒有法律素養,又怎能依法行政?”狄紹增話語間有些激動。
除了人員不足、現有人員水平不高外,責任追究機制的不完善是其中的一大病根。“任何一項規定,如果沒有責任的要求都是空洞的。”陳顯明代表感嘆,在違法行政中,被追究責任的到底有多少人?而對于行政不作為,更是不用提了。
現實中,諸如違法建筑四處開花的問題,許多官員大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直到問題惡化到難以收場的地步,在領導的批示之下,才開始糾正。
“不看法律看批示。”這種扭曲的執法潛規則,遭到了代表們的批判。不少代表責問:“我們領導在批示前有沒有想過,事情為什么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之前相關負責人都去干什么了?”陳顯明代表直言,法律不會說話,領導是會說話的,于是下面的人都聽會說話的人,其實這是不正常的。寧波代表團的吳祖楣代表也認為,批示、現場辦公等行為實質上是人治,與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符。
陳顯明代表建議,要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讓政府工作人員“提著心,裝著法”辦事,依法行政才能真正從文本走向現實。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溫州代表團的朱新力代表認為,完備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具有兩方面的功效:一方面,它是規范行政行為。促進依法行政、保障行政公正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它又能為政府探索“最佳行政”、實現“善治”提供豐富的“軟資源庫”和程序機制。因此,需要推動行政程序的法典化,這一步可在地方先行,建議制定《浙江省行政程序條例》。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完善和落實信息公開制度。與以往相比,近些年來,“透明政府”、“陽光政務”的建設不斷推進,老百姓與政府的距離不斷拉近。然而,在現實中,政府的一些信息依然是“若隱若現”,似乎上了一道“玻璃門”,老百姓可以遠望,而不能近觀。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被杭州15位村民告上法庭,并創造了讓國家發改委在行政訴訟中敗訴的記錄。
這個案件受到了浙江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李根美代表的關注。“人民要當家作主,需要了解信息。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資源信息必須公共享受。”李根美認為,之所以出現這類政府應該公開的信息不公開,主要還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些政府官員還是以管理者自居,還沒有轉變為服務者。
李根美說,律師界有句行話,“死也要死得明白”。如果公民被處罰,罰得不明不白,怎么能接受?“只有公開才能保證公正,沒有公開談何公正。”
“法治政府是一個開放的政府。”陳顯明代表說,在實際操作中,民眾要想了解政府信息,相關的經辦人往往想到請示領導,看領導的意見再作出公開與否的決定。“這說明什么問題?這說明,我們政府人員的工作意識還是對領導負責,而不是對法律負責。”
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問題,也有一些人擔心,窗戶打開了,“陽光進來了,蒼蠅也會進來”。
“一些政府機關怕信息公開出去后,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也擔心會泄漏國家機密。其實這種擔憂,完全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加以解決。”李根美和記者打起了比方,現在股市的信息披露工作,都是通過法律加以規范的。哪些是機密,哪些必須公開,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人泄密就要懲罰,而應該公開的不公開也要處分。
朱新力代表認為,加強和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是行政程序法治化、正當化的客觀要求。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府信息公開對于反腐敗,對于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權、監督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政府在這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但近年來,特別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出臺以來,各級政府在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
毋庸置疑,要依法行政就要掃除人治的遺風,要不斷強化法律至上的理念,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法。這是“依法治國”和“法治浙江”的內在要求,是人大代表的期盼,也是浙江人民的愿望。
“人大監督要有啃硬骨頭的勇氣”
“部門預算監督”、“環保執法跟蹤督查”、“安全生產監督”等等,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所列舉的監督碩果,得到了代表們的高度認可。在今后工作中,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如何抓住當前社會上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監督工作如何向縱深邁進,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現實中,有人抱怨,人大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常常“慢半拍”,離人民群眾的要求尚有一段差距。
“人大的監督必須要有時代的眼光,要抓住事關當前和今后社會發展大計的民生問題做文章。”寧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戴霖軍代表,一談到人大監督的選題問題,感觸很深。據悉,近些年來,寧海縣人大常委會牢牢盯住生態建設工作,4年時間持續監督城市建設和規劃中的不足,督促政府改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7年,他們又圍繞“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開展了監督工作。“這些問題,都是事關我們寧海縣長遠發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人大監督就是要抓牢這些事情。”戴霖軍代表激動地說。
“人大監督什么?我們的做法是,對年初副市長們所作的工作報告,分3次進行監督。”在溫州代表團駐地,記者見到了“廣場政治”的主要設計人,樂清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強代表。記者問起前陣子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樂清一年三次會考副市長”時,趙樂強代表呵呵笑了起來。隨著交談的深入,“廣場政治”背后的“玄機”逐漸揭開。
“‘杯子’做多少個,要做成什么樣子,這是副市長們年初就制定的工作計劃,我們就圍繞他們做‘杯子’的個數和質量進行監督。”趙樂強代表表示,這樣的監督很有針對性,至于其他方面,比如做“杯子”的態度,做“杯子”的藝術,那就管不了了,這是其他部門的職責。
監督的選題敲定了,接下來該如何監督?一些人擔心,監督就是一種對抗,怕領導不高興,怕監督會卷入是非之地,怕進去了出不來而陷入兩難境地。戴霖軍代表認為:“監督工作,重要的是我們人大自身要有這個勇氣和決心。不要患得患失,瞄準了一個問題就要一抓到底。”
“以往的人大監督,是政府和人大在包廂里跳交誼舞,老百姓看不見,聽不到,還以為人大和政府穿一條褲子。”趙樂強代表接著前面的話說,“現在,我們把對政府官員拉到了‘廣場’上,官員們所說的內容,老百姓是叫好還是謾罵,一目了然。這就給政府官員們帶來了壓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他們懈怠。”
除此之外,另一個頗受代表們關注的問題是,人大的自身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以更好地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力。
現在存在一種現象,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一監督就容易說外行話,更何況還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監督面臨專業化的挑戰。
“在縣人大常委會這一層面,這個問題確實很突出。”戴霖軍代表表示,“人大監督要走向深化,就要讓常委會的組成人員和機關工作人員專業化起來。”據他介紹,寧海縣人大常委會要求機關同志成為專家。不管以前來自什么部門,從事什么工作,到了人大就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同時,他們借助外腦、邀請有專業背景的人大代表一起開展監督活動,在工作中請這些專業人士把把脈。
除了增強監督本領外,一些代表就提高人代會審議的效率和質量發表了意見。吳祖楣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人代會的全團審議工作,存在3個問題。一是領導代表發言多;二是發言中表揚的內容多;三是發言介紹工作的多。他認為,領導代表平時有許多機會發表意見,而作為基層的代表,一年來努力收集和整理的意見卻沒有發言的機會,這樣的安排不合理。
“那么寶貴的十幾分鐘發言,套話談了一大段,建議和意見則是一點點,這是不科學的。”他建議,要多給基層代表發言的機會,并且發言要開門見山,多談問題和建議,多談從工作實踐中收集到的民意。
代表們樸實的話語,寄托著他們對人大工作的期許。
“和諧司法”:社會和法律效果的共贏
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坦言自身的缺點——審判的質量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就案辦案、機械司法、忽視社會效果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當今社會,利益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矛盾加劇。法官不能是“法呆子”,不能唯書本、唯法條,而應該積極了解社會民情,審判中要考慮社會效果。那么,在司法工作實踐中,如何做到兩者的兼顧?其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圍繞這些話題,代表們各抒己見。
寧波代表團的蔣劍巍代表,這位個頭大、一臉嚴肅的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談到機械執法時,就和記者聊起了他所經歷的一個案子。幾年前,浙江某地區發生了一起涉嫌私自擁有爆炸物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是一位村委會主任和一位爆破工。由于山洪暴發,堵塞了村里的一條公路,人力很難排除。于是,該村委會主任請來了一位有爆破上崗證的爆破工,成功爆破后,支付了成本費34元。
按照法律規定,涉及到私自擁有槍支和爆炸物的,要追究刑事責任。法院一審分別判處了兩人有期徒刑兩年。
“在第二次審判委員會討論中,我們考慮到,此類的案件在農村很普遍。爆破是為了方便老百姓過路,農村過路人數少,爆破也沒有什么社會危害。”蔣劍巍告訴記者,“如果對這兩個人判刑,可能一個地方很多人都要被判刑。”
做了利民之事,還要如此嚴厲的懲罰,似乎不符情理。于是中級法院作出了發回重審的決定,最終以免予兩人刑事處罰而結案。據悉,半年后,相關的法律對此也作出了修改。
“這個案子,按一審判也沒有錯,因為有法條明確規定,但社會效果顯然不好。”蔣劍巍肯定地說。
“審判過程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規范適用于具體的個案,但并不是機械地將法律條文簡單‘對號入座’。”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崔盛鋼代表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法律又滯后于形勢。因此法官必須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法律的精神,同時要借助社會習慣、生活經驗等,妥當行使自由裁量權力。
“特別是一些社會反響強烈的案件,如涉及房屋拆遷、土地征用、企業改制、股權轉讓等容易激發矛盾的案件以及各界觀點相悖的新型案件、群體性糾紛案件,要冷靜處理,注重裁判結果的社會可接受度。”崔盛鋼代表說,這些是他從事多年的審判工作得出的切身體會。
審判要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關鍵在于法官的閱歷和對當地社情民意的了解程度。據蔣劍巍代表介紹,全省各級法院采取了下派年輕同志到鄉鎮,到基層法院、法庭掛職的方式,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增強社會閱歷。
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訴訟調解,積極推進基層法院委托人民調解工作,把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化解在基層。據統計,全省審結的一審民事案件中,調解撤訴率達到了57.6%,其中2007年為56.25%。人民法庭調解撤訴率在70%以上。
“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是民事司法的原則。法院在重視調解對促進社會和諧作用的同時,應當注意,如果調解過度,調解失去了監督,則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不和諧。不少人大代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要解決重判輕調的問題,應當重視調解,但是不能矯枉過正,使審判工作走向重調輕判的極端。”崔盛鋼代表強調,調解要堅持自愿原則,不能強做工作,壓制一方,更不能有巧立名目的所謂調解,借此拖延辦案時間,背后搞人情案、關系案。
“對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比例不得規定硬性指標,不然就可能出現冒進、攀比、層層加碼的做法,異化調解的功能。”崔盛鋼代表建議,要根據地方不同的實際情況建立調解監督體系。調解制度也不能脫離監督,以防失去公正。通過設立利用調解規避法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的協議撤銷原則;設立違背當事人意愿或損害當事人訴訟權利調解的制裁原則;設立對當事人惡意調解、故意拖延訴訟的行為的制裁制度,從而促進法院調解的公正、文明、高效。
錢江滾滾,大鵬展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依法治國”走過十年歷程之后,浙江的法治道路必定能越走越寬,這是人大代表的心愿,也是浙江人民的心聲。